分享

榆次之最4——明清时期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本文作者郭恒耀,1956年生,榆次修文镇郭村人,中共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学数学、政治、历史教师,源涡学校校长。现为榆次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榆次乡村简志》和榆次《郭村村志》,现已基本完成《榆次地名》、《榆次古今之最》、《榆次方言》的编撰。上接《榆次之最》文章链接:榆次之最3——元明时期

65、明清时,最著名的官道是京陕官道与京省官道。

京陕官道途经要罗、什贴、小寨、北要店、龙白、西付(今新付)、郝家沟、王湖、北关、榆次县城、郭家堡、荣村、张超、杨村、张庆、永康、郝村,入徐沟县界,计长八十五里,沿途曾有十余座烽火台。京陕官道上最著名的三大驿站是什贴、王湖、永康。

京省官道途经要罗、什贴、小寨、北要店、龙白、峪头、流村、鸣谦、砖井入太原县界,计长五十里,沿途曾有十余座烽火台。京省官道上最著名的驿站是鸣谦驿,清康熙帝巡晋,曾驻跸此驿。

古官道还有:榆省官道(自县城起,经安宁、龙田、使张、鸣李、秋村,入太原县界,计长二十二里);榆谷县道(自县城起,经王村、修文、东长寿、内白、东阳、彭村,入太谷县境,计长四十里;夏季雨涝,则车马多由县城经郭村、北要、南要、王香、杨安、圣许,至东阳,路程亦略相等);长仪古道等等。

现代邮政最早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结束了古代驿站、递铺的历史。

66、现存最具特色的“树中树”是什贴镇韩家寨紫云寺原山门外的“楸抱榆”古树。此树是楸树之中生长着一棵周长约一米而高出楸树的榆树。

韩家寨紫云寺前,挺立着一棵树围3.6米,容姿俊秀,枝繁叶茂的“树中树”。这幅自然的神来之作,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苍老中空的楸树之中,另有一棵树冠高出楸树,树围约1.3米,树高近20米的榆树。这两棵不同树种的树,你中有我,我在你中,绿色的树叶彼此交融;灰褐色的纵裂枝干合为一体, 形成了榆借楸身、楸仗榆威、生生不息的奇特景观。特别是到了每年农历四月,楸树开出了朵朵粉紫色的繁花,花形若钟,如雪似火,摇曳生姿。而楸树怀抱中的榆树,也正结着淡绿色的状如龙鳞的榆钱。轻风吹过,榆钱旋舞而下,而那粉紫色的楸花也纷纷扬扬。霎时间,人们在树下,如入幻境,你会觉得平地里有紫云升腾,佛光乍现。你会听到这“树中树”轻声漫语,如泣如诉:前世情人,今生母子;前缘未尽,今世成双……

67、明清《榆次县志》记载武进士名次最前的是北田镇小赵村探花赵世魁。

赵士魁(生卒年不详),字剑堂。他先学文,后习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武举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武探花及第(殿试第三名)。历任浙江严州副将(从二品),衢州等处总兵(正二品)。赵在衢州任职期间,以祁二寡妇为首的一股土匪绑票抢劫、无恶不作,他第一次剿匪失败。后来,他和太谷县上安村人牛总兵联合,以出其不意之势剿匪获胜。衢州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小赵村中曾有“探花府”, 是两进院,府门前有双斗铁旗杆。府门不同寻常,建于府院南正中,属八卦中的离门。村西还曾有“探花坟”。

68、明清《榆次县志》记载文进士中官职最高的是修文镇杨安村人褚鈇。

褚  鈇,字民威(1532——1600),明朝太子少保(正二品)、户部尚书(正二品)。他家祖籍河南,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五世祖褚志诚徙榆次东白里定居。后以族旺扩增至圣历(今褚村)。三世祖褚福原始创田宅于杨安。褚福原生鑛,褚鑛生大全,褚大全生鈇于杨安。褚鈇幼即聪颖过人,凝重异常。成为明嘉靖辛酉科(1561)文举人;明嘉靖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文进士(3甲255名,赐同进士出身)。他先后任河间县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河南巡抚、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职,官场生涯长达三十六年之久。现存其墓牌楼在修文村西。榆次老城原思凤楼东曾有“三世尚书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纯以石砌,为赠尚书褚鑛、褚大全及尚书褚鈇所立,后毁。

69、明清之际养骆驼最多的村庄是庄子乡庄子村,被誉为晋商“脚力之村”。

明至清中后期,村里骆驼运输业兴盛,不同时期的许、胡等姓氏骆驼专业户传说几乎包揽了晋中一带的货物,强大的骆驼运输队伍,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驼铃声穿越了大漠孤烟的西北沙漠,一直响出了国门。据传,庄子村胡大财主的第一头骆驼出门,直到末一头骆驼出门,要三天三夜,一些挨古道的村人说,只要庄子村的骆驼经过,那驼铃搅的人几天几夜都不得安身。许家老太太想看看自家有多少骆驼,儿子为满足母亲心愿,竟把所有的骆驼叫回家,几个院落都放不下,仅拉骆驼的人吃饭,一天都没吃完。老太太见状,连连说“不用回来了,不用回来了!从此,许家骆驼运输业逐渐走向衰落。以上传说也许有些太夸张,但说明庄子村养的骆驼确实不少,因此被誉为“晋商脚力之村”。

70、明清《榆次县志》记载出过进士、举人总数最多的村庄是南关村(包括南关一里、南关三里、南关四里)。较多的还有使赵村等。其中以使赵村出的进士最多。

南关村:进士7人,其中,文进士3人,武进士4人。举人32人,其中,文举人17人,武举人15人。

使赵村:进士8人,其中,文进士3人,武进士5人。举人20人,其中,文举人9人,武举人11人。

71、明清时,发家最早、名气很大的是乌金山镇聂店王家。

聂店王家发迹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以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到清光绪年间(1736年——1908年)为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挂有王家商号招牌的就有二百多家,遍及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各大城市,经营典当、票号、和各种商业,资金发展到一千余万两白银,成为山西票号史上十大财东之一。相传十四代,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72、明清时,文物景点最多的村庄是郭家堡乡源涡村。

大自然在源涡村造就奇泉,山连水,水养荷,庙宇点布,景色优美,成为榆次四乡名胜景点和历史文物最多的地方之一。

源涡泉水  是砂岩裂隙上升泉,泉水高出地面1.43米,“其泉夏冷冬温,泉旁绿草常荣,间有黄碧、小花开于严冬”,故称“暖水泉”,又谓“温泉”。泉上有“龙祠”,它和山东趵突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三晋名泉。民间传说,源涡泉眼是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

五龙亭 中的“井中龙景”让人叫绝。经过上千次试验而确定的五龙亭顶上的五龙(五龙是号称榆次塑画界“三鼎甲”之冠的张富山的作品)与井中泉水之间的精确距离,能使游客从泉井中看到倒影的红、白、黄、绿、黑五条龙在井中上下翻腾,跃跃欲活。

五龙池  民国年间,山西中将参谋、源涡村人宁钊将军围池铸龙而形成“五龙池”。井中涌出的泉水再从池边所铸的五龙口中喷出,泻入下面的潭中,清泉畅涌,水声淙淙,看似白练飞展,听如琴筝和鸣,水底石子五彩斑斓,水面浮藻四季常青,令人驻足留连。榆次解放初期,曾在这里举行跳水比赛。

源池 位于五龙池南半里许、源涡村东种植莲藕、水稻的一片活水田,占地约400亩,被人们称为“榆次小江南”,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明代以来,“源池荷花”为榆次古八景之一。据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载:“盛夏之时,荷花盛开,稻田绿满,亦胜景也。”

源涡村曾有二十六座庙,三乐亭(戏台):永寿寺、慈云庵、土地庙、三官庙、四明阁、玉皇阁、文庙(东侧为源池书院)、圣母庙、真武庙、龙王堂(即施霖洞)、文昌阁、水草庙、结拜庙等,还有“东西关帝庙,南北观音堂”。清康熙版《榆次县志》“源池荷花”图中的暖水泉不远处还有座圣人庙。

73、明清时,寺庙最多的村庄是郭家堡乡南关村。

共有36座寺庙,远近闻名的寺庙有:规模宏大的东岳庙(东岳庙内乐楼与清虚阁齐名),孟母故宅(即孟母庙。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女性),现存的清虚阁。

其他古庙曾有:圣母庙(两座。其中一座在小西门门洞上)、财神庙、三官庙、三郎庙(对面有乐亭,正殿塑吕乐、闻继、开明像)、文昌庙(四座,其中一座在小东门门洞上)、关帝庙(五座,其中一座为关岳庙,均在关城北一线)观音堂(三座)、真武庙(在沙家巷)、大王庙(在阁西街与阁后街之西交汇处)、阁西庙、山灵寺(阁西街中段北)、吕祖庙、水陆庙、双合祠(阁南街郭门里,因背靠背,面朝北的观音祠与北朝南的   祠合在一起故名“双合祠”)、火神庙(阁东街东,路南。对面有乐亭)、韦陀庙、千佛寺(阁东街东,路北,明弘治九年建)、塔寺、河神庙(郭门门洞上)、魁星楼、二公祠(祀明知县萧大亨、清知县李粹然。位于路家巷东,显圣寺西)、风云雷雨坛(郭门外)、先农亭(郭门外)等。

74、明清时,城内最著名的学宦望族为桑家与寇家。

寇家一门文科四进士,即:寇俭、寇天与(俭之子)、寇天叙(俭之侄)、寇阳(天叙之子)。举人8人,其中,文举人6人,武举人4人。各类贡生10余人。

桑家也是一门文科四进士,即:桑维高、桑芸、桑祺(芸之曾孙)、桑廷棻(芸之玄孙)。文举人6人。各类贡生近20人。

75、明清时,最有名的“两个半乐楼”(乐楼即戏楼,纯木质结构的乐楼为整乐楼,半木质结构的乐楼为半个乐楼)是:郭家堡乡南关东岳庙前乐楼、修文镇东郝村岳皇庙前乐楼、城内城隍庙显佑殿前乐楼。

幸存的城隍庙“半”乐楼与玄鉴楼、戏台分别建于不同时间,分三次完成,但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元朝至正年间,邑民马彦文率众在南关东北建东岳庙。不久,在东岳庙门前建十字歇山顶、三重檐、全木结构乐楼,其气势与精美可与清虚阁相媲美。可惜毁于榆次解放前。

东郝灵应宫内玉皇殿前的乐楼,名为“凤雅楼”。该楼十字歇山顶、三重檐、全木结构,由16根木柱将楼的3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3层各用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层层叠叠的飞檐,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屋顶以绿琉璃瓦为主色调装饰,黄琉璃瓦组成菱形图案装饰中心,显得错落幽深而雍容华贵。1947年,这座少有的精美建筑可惜毁于阎军之手。

76、境内树冠最美的松树之一是什贴镇冀家坪的凤尾松。

凤尾松,形似传说中的凤凰之尾而得名。此松位于冀家坪村南沟之南,树龄约500年。遥望那绚丽的、长长的尾翼,完美的、气派的体态,无不彰显着鸟中之王的威严,是榆次境内树冠最美的松树之一。

77、最富有臭名又本事十分了得的另类法师传说是长凝镇庆城村寺沟禅林寺内的海灯法师。

禅林寺内的“海灯”法师,传说在北豹沟得了天书,刻意练就了隐形、循身、迷魂等高超法术,但性格古怪,令人痛恨。“毛巾变兔、纸人扛麻、腰带吃糕、蛇搭凉棚、下阴诉讼、画门成亲”等故事还在口口相传。海灯法力高强,祸害乡里多年,最终被七层石塔镇住,获得相应的果报。

78、境内现存最粗、最古老的茶树是乌金山镇胡家湾村的古茶树。

此树位于村牌楼处,总高近3米,树干周长1.4米,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清香,是榆次罕见的古树之一。

79、清代最有名的四大响马(系传说中的人物)是东阳村的臻七只、福堂庄的孟拐只、中元村的郭五只、杨梁村的二妮只。

他们个个武艺超群、身怀绝技。虽是响马,但只劫富豪皇家,从不糟害百姓。他们的传说故事还在广泛流传。

80、最有名的外贸世家是东阳镇车辋常家。常家进军商界最早的人是常威,而开辟万里茶道最早的人是其三子常万达。

《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自清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晴,在恰克图十余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常威年轻时,一条捎马装了些白银,怀揣前辈的放羊鞭,步行千里去张家口闯荡,到清雍正初年便成为晋商中的大户了。他是常氏家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不仅表现在成功开拓了一条经商之路而成为常家发迹的奠基人,更重要的是创立了“学而优则贾”的家训,为常氏在商界坚挺时间最长的“儒商世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常万达是个出类拔萃、善于捕捉商机的精明商人。他以茶叶为开路先锋,开拓中俄贸易。为了开辟茶源,派人到福建武夷山,鼓励和指导当地人种茶,在兴办制茶作坊进行茶叶加工。经过坚持拼搏数十年,开创和保持了一条国际茶叶商路。当时最主要的茶叶运输路线是:从福建的崇安、分水关将茶运到江西铅山,再从铅山装船到鄱阳湖,然后出九江口进长江,再经武昌转道汉水,从湖北襄樊上岸,改为驼运。从湖北转河南、山西、张家口,再转库伦,直到恰克图。这条万里茶道,促进了武夷山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了恰克图中俄贸易,也使常家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而进入鼎盛时期。

81、清代最早建的并残存的山寨疑是位于东赵乡训峪村东南的“怀仁寨”。

怀仁寨,地势险峻,呈方形,四面环沟夯筑寨墙。此寨由张庆乡怀仁村人胡光地为避战乱于清嘉庆元年始建。清咸丰三年,其孙胡申礼重修续建了房屋和寨墙并起名“东山别墅弗谖山庄”。寨内现存土窑基址3处,水井两口,西北部有地道可通寨外。

82、清代榆次老人参加过的最高等级的宴会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皇清廷组织的“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

榆次西河堡村人郝延佩,东阳村人赵鹤(邑庠生,著名书画家,寿至八十八岁),东长寿村人李钟瑞(赐宴时,寿七十岁)、李昭(赐宴时,寿七十三岁),东聂村人王来福(赐宴时,寿七十三岁)参加了清乾隆元年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聂村人齐正伦(生员,寿至一百零四岁)参加了清廷组织的这次“千叟宴”。

榆次东长寿村人李钟才(太学生,钟瑞兄,诰封昭武都尉。御宴时,寿七十一岁),永康村人许大德(寿至八十六岁)参加了清乾隆六十年清廷组织的“千叟宴”。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禅位刚3天的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极殿宝座,嘉庆帝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耆老人山呼万岁。乾隆帝召请王公一品大臣与宴会中九十岁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宫侍卫负责给殿外的与宴者行酒。饮馔结束后,与宴人员即席赋诗,这是中国古来君臣宴会上的传统,在清代达到极致。这一次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榆次南关人陈大翰(寿至八十岁)、张庆村人周顺天四人参加了皇家组织的这次“千叟宴”。

83、农村现存最好的纯木结构过街古楼之一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六堡村“四明楼”。

现存“四明楼”,为清乾隆年间建筑,是一座单体二层过街楼阁式建筑,用十二根木柱支撑,上为十字歇山顶,顶部曾有“镇楼之宝”——金凤凰,雨淋日晒不生锈,光彩照人。后被“南蛮”盗走,有关官员被撤职。现在是重塑的金凤凰。1981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将该楼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4、明清时榆次人口数量最高峰是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清朝前期和中期,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长较快。清顺治五年(1648年)为50876丁,十二年(1655年)为53074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62876丁。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人口发展到264801人,四十六年(1781年),人口增加到341846人,成为明清时榆次人口数量的最高峰。

85、现存最古老的皂荚树之一疑是安宁实业有限公司境内雄性皂荚树和郭家堡境内后移至经纬公园的雌性皂荚树,一雄一雌,遥相呼应。

安宁皂荚树胸径约0.92米,是列入第一批山西省级古稀珍贵树木名录(511号)的古树。此树原先生长在村里文昌庙内,距今约有数百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无辜的村民被日军在树上吊了一天一夜,村民都以为他必死无疑。然而,那人虽受尽折磨,却意外的活了下来。村里人都以为是皂荚树显灵,保佑了他。从此,人们将此树奉为神树,不敢随意损毁他。

郭家堡皂荚树,花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荚果带状,劲直或扭曲,果肉稍厚,两面臌起,弯曲作新月形;种子多颗,棕色,光亮。

86、封建时代寡妇赈灾最多的是使赵村贡生闫绳武妻冀氏。

“乾隆甲辰,正值岁荒,里人多饥,冀氏捐粮六百余石(1石小麦等于旧秤140斤,相当于现在的6万多斤),全活甚众。邑令王秉韬赐‘义胜丈夫’匾,以旌其闾。”

87、清乾隆、嘉庆年间,最著名的书画家是东阳镇东阳村的赵鹤、德音村的张道硕、要村的王廷宝,被人誉为榆次盛清书画三杰。

赵  鹤(1726—1813)字鸣皋,号白山、南老,寿88岁,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此人擅长画兰竹梅荷,太原书家折遇兰称三晋书家除傅山外,惟赵鹤能得法髓。清乾隆元年他赴清乾隆帝赐的“千叟宴”,在殿廷之前挥笔作大幅狂草,乾隆帝赐名他的草书为“龟蛇体”,并赐“寿”字及鸠杖、袍褂等物。自此,赵鹤书画人皆宝重。榆次县城财神庙,东阳镇大寺、文昌庙、财神庙等匾额屏门多出自赵鹤真笔龙蛇飞舞,较纸书尤佳。

张道硕(1817——1890),清代榆次著名画家。该“有巧思、工画”融各种画派为一炉。既能破笔焦墨作山水巨画,也能泼墨画芦雁角鹰;既工金鱼、虫、草、小犬,亦工人物猿猴,名噪一时。

王廷宝 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名画家,善画巨幅人物,继承了明代画师吴伟的风格,用笔粗放戟畅,用墨淋漓痛快,深受文人喜爱,东阳赵鹤亦曾多次为其画题词。

88、村落内现存最直、最高的古松疑是长凝镇马头村附属村芦子坪村古松。

古油松树位于村东沟边,树龄约400年,树围2米,树高16米,最笔直、挺拔的稀有古松之一,被列为晋中市珍稀古树名录。它象征着冯姓始祖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89、现存最早、最精美且规模最大的纯木结构古楼阁为南关清虚阁。此阁是晋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关泰山庙石碑载,清虚阁,金皇统年间重修。可见建筑年代可推测至金代或其以前。另一说法是此阁于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僧人化缘募捐建成。现存的清虚阁系纯木质结构建筑,二层楼、三重檐,十字歇山顶,高21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清虚阁构思精巧、宏伟壮观,底部由四十根大柱支撑,坐落在高5.8米的两层介明之上。底层顶部斗拱环向重檐,成“八卦穿顶”。二层阁内供四尊佛像,阁顶铺琉璃瓦,上下两层十六个飞檐挑角,临风欲飞。该阁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其中规模最大的重修是2003年的重修,政府出资1200万元,对其重新设计施工,整体抬高,周围开辟广场,于当年9月对外开放。

90、历史上会期最长、规模最大的庙会曾是榆次五月城隍庙会。

五月城隍庙会,盛于清代,终于民国,是传统性的交易会,

会期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农历六月十五日,历时一个半月,后改为一个月。每逢会期,省城和晋中各县的商贾以及当地坐商辐辏而至。西起东大街口,东至大东关,搭棚设摊,商品琳琅满目;人山人海,往来络绎不绝,城隍庙内常有名伶演出助兴。

    清光绪九年(1883)春,太谷也准备当年五月起会,和榆次城隍庙会对垒。当时榆次知县张承熊为避免庙会受到影响,便和太谷知县吴匡协商。未果。后经太原马知府洞悉利弊,经冀宁道上报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批准,传谕太谷知县不准在榆次五月庙会期间另起新会。后来,太谷于农历六月二十日起会。这样,榆次五月城隍庙会遂一直延续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