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剑|​在时光里绽放

 新锐散文 2020-10-09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在时光里绽放


——读张引娣《桃李沃土》


 

一直想给引娣的书写点东西,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我的文字却还不知藏在那片云朵里。常常用“忙”来安慰自己,但这实在是不太高明的理由,甚至连理由都算不上,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如果说真有理由,那么,自己的“懈怠”才是真的理由。
引娣的新作又出来了,一篇接着一篇,我很汗颜。我虚长引娣几岁,然而,引娣是足以成为我的老师的。我不是一个轻易赞美别人的人,但对于引娣,我却毫不吝啬我的赞美。我总认为,“成就”一词,不是谁都可以用的,但对于引娣,我愿意用它来形容。
在雁门山脚下,那个叫收水的村子里,说到引娣,村民就会不由地感叹,“那姊妹俩灵的太太。”(她妹妹也很聪明,后来考上兰州大学。)同村小她两岁的淑芹,每次说起引娣,赞叹,羡慕,甚至有点嫉妒。也许,比起其她人,上天更眷顾引娣。雁门山上清凉的风、流动的云,给她聪慧,给她才情,给她许多优秀的品质,让我们这几个同为雁门山风吹拂的女子艳羡不已。
山风激荡,流云舒卷,那些值得回忆的日子,记录着一个小女子的荣耀,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耀。而那些淡去的时光,或许,在此时,也让她感到温暖。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她捧回多少奖状,得过多少第一,那实在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二十五年前以全乡第一的名次考入蒲城师范;师范三年,被称为“文豪”,或许,还值得她炫耀一下;而刚刚出版的《桃李沃土》,或许,才值得她大大地骄傲一回。
一个小女子的这些成就是怎样做成的。我想,除了上天赋予的聪颖,自然与她对文学的执着和坚持分不开。
从引娣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或者更早,她就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和写作。很早以前,我就听景仲生老师说到她写作,但一直没看到她的文字,直到白水作协成立,才在作协群里看到她的文章。那时,她已是某平台的签约作家,某文学网的小说编辑,而我,却已丢弃文字多年。二十年的岁月里,我只是读一读别人的文章,还自我解嘲,说自己是享受阅读的乐趣。乐趣有没有享受到,已很难说了,而我的文字,却无迹可寻。当我的生命激情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消磨殆尽的时候,引娣的文字,让我遽然受惊。我总觉得文学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而像我这样毫无天赋的人,写作,那完全是浪费时间,或者,说的严重点,那就是浪费生命。所以,我以此来安慰自己,而现在,我才知道,平庸者之所以平庸,是因为时时给自己寻找平庸的理由。二十年的时光,够一个人做多少事情,而引娣没有空过,所以,她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想到这,我真的汗涔涔了。

读引娣的文字,总觉得很轻松,如在林间散步,如在花前品茗,清风明月,悠然自在。这倒让我想起引娣的讲课。在收水乡中,我与引娣共事一年,听过她几节课,听她讲《枣核》,感觉在不自觉中,就被她带入情景中,仿佛听见老人对母亲的呼唤,感受到老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听她的课,那样轻松愉悦。我想:她的学生,应该是幸福的;她的读者,也是幸福的。
这种轻松,或许源于她对生活最朴素的理解和最真诚的爱。
“蓝天、白云,绿草、大地。仰头看看,父母健康;环顾四周,学生优秀;低头瞧瞧,儿子茁壮成长。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虽平凡却很精彩。”(《我的世界很精彩》)在引娣的心里,生活如此美好,人生这样精彩。所以,她写,“那盆玻璃翠开花了,清新、淡雅、含蓄。”(《图书角那盆玻璃翠开花了》)她写,“它居然开出了洁白鲜嫩的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那些黄绿的叶子竟也有了一分妩媚、一丝娇娆。”(《花中雅客》)
一朵花,一片叶子,都能触动她柔软的心灵,留下美好的情愫。在最调皮、最捣蛋的学生身上,她看见不幸和善良;在最沉默、最普通的学生那里,她看见一种静悄悄的美。在文字背后,我看到她内心的柔软和温和,看到她朴素而真纯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
引娣是一位老师,她把一片深情融在文字里,便有了《心中那一片海》,有了《让教育慢下来》,有了更多温暖的文字。“放慢脚步,并不是停止前行。脚步慢下来,才能慢慢欣赏;目光慢下来,才能美美地发现;心灵慢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味;教育慢下来,才能悄悄地绽放美丽。”(《让教育慢下来》)她也是这样感受着生活,思考着生活。于她,文字因生活而真实,生活因文字而美好。
老屋里,一棵杏树,一枚保姆钉子,一个挂馍的笼,都化作酸酸甜甜的记忆,在文字里闪耀着光芒。“总有一些人,来了,去了;总有一些情,深了,浓了;总有一些爱,入心,入骨。流逝的岁月已把许多东西植入我们的身心,变成滋养我们成长的精华。”(《老屋留痕》)
麦子渐渐发黄,油菜结满种子,老黄牛慢悠悠的转着圈;男人把梿枷抡过头顶。这些情景在人们的记忆中已渐渐淡去,却在引娣的文字里熠熠生辉。美好的经历,酸涩的回忆,甚至一些沉重的话题,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沉淀,都变得冲淡平和。
关于故乡,关于场院,关于老屋,这些文字,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甜蜜的,忧伤的,点点滴滴,沁入人的骨髓。
关于父母,关于爱人,关于孩子,引娣是醮着爱的汁水,一点一滴,汇聚成爱的文字溪流。碧绿的菠菜叶、嫩嫩的香椿芽,那是浓得化不开的母爱;呼啸的山风、燃烧的大火、苍翠的林海,那是爱人的一腔热血;高考的风雨、成人礼上的陪伴、六岁孩童的经典语录,那是她对孩子前行路上的担忧、期望和祝福。所有与爱有关的文字,都是情感最自然的流露,就好像所有的爱不需要理由一样,她不愿意母亲用像框把像装起来,她不顾坐着月子去林场帮助爱人扑火,她担心孩子却又不得不让孩子独自上学。和所有女儿、所有妻子、所有母亲一样,她的爱在一个电话里,在一个眼神中,在一餐一饭中。而不一样的是,她把这些变幻成轻灵的文字,一字一句里,浸润着浓浓的情意。

诗和远方,是多少人的梦想?引娣也不例外。远方的雪山,远方的大江,是怎样吸引一个小女子,让她一步一步,越走越远。从有莘国的的处女泉,到南国的长江水,秦岭雄伟绵延,丹江清丽俊秀,这些美丽的景致,在她的文字里摇曳生姿。这些山水,滋养着她的文字里,也滋养着她的生命。
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是生活。许多人把目光投向远方,在生活的焦虑中等待着向远处出发,却忽视了眼前的草木,忽视了身边的风景。而引娣,把远方的风景写成文字,也在身边,时时发现诗意,发现生活的美好。到雁门山寻雪,在料峭的风中寻春,在一树一树的玉兰花里发现诗情。无论远方还是近处,在她的文字里,都诗意盎然,风情万种。她把远方留在远方,她把近处读成远方。
即使在文化散文、评论文章里,她的文字依然轻松自然,如泛舟湖中,轻风拂面;如花开半夏,明月当空。她写张仪,写庞统,写郭嘉;或舌如莲花,或纵横捭阖,或胸藏万谋。她把历史写进传奇,写成故事,把厚重的历史写得风轻云淡。
时光流逝中,她慢慢靠近萧红,满心疼痛。她重识陆小曼,为这个备受争议的女子奉上她的爱怜。把酒读一阕宋词,那一定是李清照,半生风雨,半生飘零,经过狼烟烽火、流离失所,依然与时光握手言和。在江南,她的叹息,如细细的雨丝,落在秦淮河的柔波里 。秦淮八艳的侠骨柔情化作日夜流淌的河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远去;李香君、柳如是、顾横波,她们的爱情和气节,留在故事里,留在传说里,留在她轻灵优美的文字里。
一本《红楼梦》,她读了又读,读出智慧,读出爱怜,读出快乐,也读出许多悲凉和无奈。贾母睿智而通达,刘姥姥世故而善良,林黛玉冰雪玲珑,薛宝钗善解人意。还有那些倔强刚烈的柔弱女子,如晴雯、司棋、金钏,她们用不屈和抗争表达自己的生命诉求。贾府里的大世界,大观园的小生活,引娣读到美与善,读到丑与恶,读到生命的清醒与悲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所以,她写那些女子,写那些女子的聪慧和柔美、坚韧与刚烈,让她们复活在自己的文字里。
就这样,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写,引娣把自己也写成一本书,供我翻阅。
所有的花都会盛开,就像每个春天都会到来;汗水流过,所有的结果就会自然而然到来。引娣的勤奋有目共睹,她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引娣在努力绽放自己,这几十万字的文字便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她,除了祝福和期待,我还能再说什么?

作者简介:郑剑,中学教师,喜欢安静地读书,自由地行走,快乐地抒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