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BC这部纪录片揭秘了性格的真相, 我们对孩子的判断都错了

 振王府图书馆 2020-10-09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

古话也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都知道,性格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事方式、处世态度。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乐观或悲观,开朗或内向,急躁或拖沓,孩子的性格是否与生俱来?当孩子的性格特质让人头疼时,我们是否真的就无能为力呢?

BBC纪录片《性格的真相》通过多方科学求证,从遗传和成长环境入手,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性格的神秘殿堂,去揭秘背后的真相。

蓝橡树专栏作者:立正妈妈。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性格是否天生不可逆?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做不到感知当下的快乐,也无法释然过去,总是焦虑未来,我们称之为习惯性悲观。

有这样一位名叫迈克尔·莫斯利的中年男人,就是这样典型的悲观主义者。

作为BBC健康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即将从光鲜的工作中退休,可以享受安逸自在的晚年生活了。但他却忧心忡忡,总觉得退休后的日子会变得很糟糕,可能会罹患重病,然后为了治病所剩无几,朝不保夕……

这种常年焦虑的悲观性格,灾难性思维的倾向,不仅给他带来了二十多年的慢性失眠症状,也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因为深受悲观性格的困扰,饱受折磨的迈克尔开始思考,是否能借助“个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改变性格呢?

于是,一场关于性格真相的探秘之旅开启了。

越乐观,越长寿

平均能多活七年

《性格的真相》第一站,来到了美国的中西部小镇——俄亥俄州的牛津镇。

耶鲁大学1975年在这里招募了一千名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一场长达四十年(仍在继续)的社会实验,主题就是:追踪老人们的生活。

每位老人都填写了一份问卷,内容包括健康状况、工作、家庭情况、对于逐渐衰老的态度等问题。如:你是否同意“越老越无用”这样的观点?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与你所预想的相比,是更好?相同?还是更坏了?

调查问卷的数据,结合后来的“死亡率数据”分析,耶鲁大学的贝卡·利维副教授得出结论——一个人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能有力地预测他未来的寿命。

在这里,迈克尔见到了一些当年参与调查的老人,最高龄的已经90岁,但依旧精神奕奕,生活充满活力,每天相约打保龄球、喝咖啡,对未来从不担忧。

90岁高龄的爷爷,依然每天都和朋友聚会。

实验通过比对和追踪发现,对衰老持乐观积极态度的人,平均寿命比其他人多七年半。

换而言之,心态越好,寿命越长。乐观的力量会带来生命质量的提升。

看到这,悲观主义者又该悲从中来了。他们消极的人生是否无望?怎样才能逆袭?

性格≠心理,受大脑基因的影响

性格并非单一的乐观和悲观,而是多种特征交互的复合体。

所以,改变性格的第一步,需要客观的测量你的性格。 

1、性格测试

因此,迈克尔找到了艾塞克斯大学的神经学家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ox)教授——乐观性格科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通过仪器,进行了一项性格测试。

首先,福克斯教授通过仪器,测试静息时迈克尔大脑两侧的电活动水平。

研究表明,有高度悲观、神经质和焦虑倾向的人,右侧额叶皮层比左侧的活跃程度高,而迈克尔的右侧额区比左侧的活跃度,高了将近三倍。

而在第二项关于“潜意识偏向”的测试中,数据显示,迈克尔对“愤怒脸”的反应速度明显要比“微笑脸”快。

测试结果显示,迈克尔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个性中有消极的底色。

这类性格的典型特征是——倾向于关注对消极消息,更容易悲观,焦虑,有时候会神经质。

悲观的底色让他应对世界的方式蒙上了一层阴霾,对他的人际交往以及外界互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2、情绪手环

在第二站马萨诸塞州,迈克尔体验了罗斯·皮卡德(Ros Picard)教授的“情绪手环”。

这种手环通过人体自主神经系统(能避免潜意识造假),捕捉皮肤的敏感度,来监测人的情绪状态,而这些细微的情绪波动可能本人都难以察觉。

在与罗斯教授几十分钟看似和谐轻松的交谈中,迈克尔自认为并没有丝毫焦虑或紧张,但数据却显示:他的情绪始终紧张又焦虑。

情绪手环显示出来的“觉醒水平”读数表示被测试人兴奋或焦虑的状态值,而迈克尔的手环数据中“觉醒水平”要远远高于罗斯教授的手环。

测试结果中,数值较高的两条曲线属于迈克尔,数值较低的两条曲线属于罗斯教授。

红色线条是迈克尔右手腕的测试数据,蓝色是左手腕。

而且迈克尔的右手的手环读数明显高于左手,大量实验证明:悲观者的觉醒水平更高,对社交更容易紧张,而且习惯使用右手的人,右手比左手更易激活。

这主要跟大脑中的杏仁核有关。因为杏仁体是形成应对恐惧和威胁的大脑部位,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

可见,性格并非单一的心理层面问题,还受到人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

身体数据不会骗人,结果让迈克尔吃惊,也让他找到了导致自己二十多年来慢性失眠的罪魁祸首,就是来自悲观性格带来的“高度焦虑觉醒”,让他无时无刻大脑不处于紧张状态。

先天基因or后天因素

究竟是谁造就了性格?

那么,悲观的性格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

迈克尔同样非常想弄明白性格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人的乐观或者悲观倾向,平静或者焦虑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回溯童年,他并非生来就是悲观主义者。相反,小时候的他乐观开朗,跟如今判若两人。那么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

性格的塑造,究竟源于遗传,还是受后天环境影响?

带着困惑,迈克尔来到了位于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该医院深入观察一个特殊的群体——数百对同卵双胞胎,致力于探索遗传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同卵双胞胎拥有同样的DNA,他们外表相同、养育环境相同,从小经常衣着统一,对同一个笑话捧腹。如图中这对中年双胞胎,二十岁以前,她们一直成长于同一个环境,上相同的学校,交往相同的朋友,性格同样乐观阳光。可是20年后,一个依旧乐观,一个却患上了抑郁症。

蒂姆教授对比寻找她们DNA的差异,然后惊奇地发现——即便同卵双胞胎拥有同样的DNA,但人的一生中,基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证明了遗传和环境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

“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基因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基因被激活,一些基因被关闭,我们认为这跟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基因就好比我们生命线上的标记,这是现代医学最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经历会改变我们的基因。”

随着年龄的变化,环境、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的不同,基因的活性被改变,一些被激活一些被关闭,例如面对死亡和分离都容易导致抑郁,影响基因的表达。

所以,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认为——

  • 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到50%;

  • 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被誉为现代医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因为如果基因能够被改变,那么是否就预示着,基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开启或关闭。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对性格的形成掌握一定的控制权。

童年的养育方式,能够改变基因

既然知道性格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那么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迈克尔·米尼教授(Michael Meaney)的实验室,迈克尔找到了自己后天性格改变的原因。

十几年来一直致力解开基因和人格谜题的迈克尔·米尼教授,在魁北克拥有一个“大脑储存库”。他进行的一项“大鼠妈妈”的实验,帮助我们找出了大脑中控制焦虑的精确区域。

他发现,母鼠对幼鼠的照料,是通过舔舐,相当于我们对婴儿的爱抚,亲子间的身体接触会带来情绪上的刺激。

而实验结果表明,有些母鼠舔幼鼠的频率会是其它母鼠的两到三倍,这些幼鼠受到母亲舔舐的次数越多,会影响其在日后应对压力和焦虑时体内保护基因的活性,这是一种明显的表观遗传效应。

与双胞胎身上发生的情况相似,更多的母鼠关爱,会激发幼鼠体内保护基因的活性,促生更多受体,引起的基因改变。这些幼鼠长大后,攻击性更少,自控力更强,有旺盛的好奇心,更愿意冒险,更喜欢社交,也更健康和长寿。

同时,实验还发现,受母鼠舔舐较少的幼鼠成年后,对下一代舔舐也会相对较少,与自己的母亲表现相似,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些差异能代代相传下去。

表观遗传的改变,使得短暂的幼年经历,可以持续地影响大鼠一生,而且这种差异会继续遗传到下一代。

那么,这个规律对人类来说也是一样的吗?

和小鼠对妈妈理毛行为相对应的,是人类宝宝对妈妈的依恋(attachment)。

米尼教授在研究不同性格的人体大脑时,发现了与大鼠类似的变化,回访这些人的童年记录,也可以追溯分辨出,他们童年是否接受了良好的母体关爱。

高质量的养育,尤其是来自母亲的爱,能够使孩子在受到压力而遭遇的伤害内心得到强大的缓冲,形成健康的压力对应机制,性格也更积极坚韧。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童年成长时期,获得亲密接触越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内心更平和,更容易塑造乐观向上的性格。

迈克尔不禁自嘲,缺乏幼年“舔舐”的他,难怪成年后总是焦虑重重。

从小开朗外向的爸爸外出工作,基本缺席了他的童年,而与保守古板的妈妈共同生活的岁月里,他很少得到来自母体爱的亲密接触。

遗传基因的组合,童年里爱的缺失,人生中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今时今日的他。

可见,基因可以改变,而人的性格形成受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影响巨大。压力重重甚至有创伤的童年,都可能会让原本闪烁的金子变成黯淡的铅块。

性格偏差可以修正

父母“爱的引导”至关重要

《性格的真相》推翻了我们对性格固有的呆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改造性格宫殿的可能性。性格并非与生俱来,也非无法改变的。

每位父母都拥有一双改变基因的魔术手。当新生命哇哇落地时,像栽培小树苗般,给予他足够的爱和温暖,带给他阳光雨露,帮助他笔直向上,茁壮成长。

相信爱的引导可以让花儿扎根更深,树干更笔直,枝叶更繁茂,当成年后风雨再来袭,环境再恶劣,都有足够的底气去抵御,笑面人生。

如果说真的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一定是三岁前看父母如何养,七岁后看父母如何教。

爱的养育,才是培养好性格的最温暖底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