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对孩子的判断可能都错了

 优家教育 2022-02-17

文丨 优宝

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你有没有发现,当自己成年后,随着自我认知的加深,就越发感觉自己并不像外人看上去的那样。

别人眼中阳光、外向的人,私下里却是一副沉郁、内向的模样;小时候贪玩多动、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静若处子、满腹经纶。

人类对自身肉体与精神的研究从未间断,故而向内探索便出现了星座说、宿命论等等。

但就连最科学、最权威的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只能影响性格形成的40%-50%。

一个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又由何决定的呢?

性格时刻在改变

麦克尔·莫斯利是英国医学博士,同时也是BBC健康节目的制作人、主持人。

但他自己的身体却并不健康,他一直被失眠问题所困扰,这已经折磨了他20年了。

他已经快要退休了,但每天依旧活得十分艰难,他总觉得自己有些悲观,害怕一切都会变糟,担心退休后,得严重的病,钱被花光......

正所谓医者难自医,他想到了医学界最近在“个性领域”有了最新研究成果,这或许能帮他改变一下性格,哪怕能让他安稳睡觉也是好的。

这段求医经历被拍成了BBC的一部高分纪录片《性格的真相》(视频在最后),他得到所有关于性格的答案都经过了科学求证。

首先,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迈克尔专门去做了两项测试。

他先去埃塞克斯大学,拜访神经学家伊莱恩·福克斯教授,做了一系列脑部实验。

数据证明了他果然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个性中有消极底色。

可令人费解的是,通过对他过往经历的了解发现,他曾有过十分幸福、快乐的童年,那时的他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个性格开朗、快乐的男孩。

而他也并未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挫折或受到过任何严重的心理创伤。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又来到波士顿实验室寻求罗斯·皮卡德教授的帮助。

教授给他戴上了一个可以“测量”情绪的手环。

几天测试下来,手环数据表明麦克尔的身体和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教授认为这种长期的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正是困扰他20多年的失眠问题的元凶。

教授还说,我们常认为喜怒哀都是人之常情,所以即便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也不会放在心上。

但其实,身体就像一个大型记录仪,每一次异常的情绪波动,都会被记录下来。

最终这些记忆,都会以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绪惹的祸!而情绪影响性格,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了吗?

当然不是。

性格迥异的双胞胎

迈克尔的第三站来到了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这里一直在研究双胞胎这个特殊群体,迈克尔想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否也和遗传基因或环境有关。

如果是这些因素导致的性格改变,那么理论上具有相同DNA的双胞胎成长于同样的家庭环境,应该会养成一样的性格。

在医院方面蒂姆·斯佩克特教授的陪同下,他们拜访了一对双胞胎姊妹——戴比和特鲁迪。

直到20岁前,她们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上同样的学校,有同样的朋友。

但是,最近戴比患上了临床意义上的抑郁症,蒂姆教授认为,这是双胞胎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在人的一生当中,基因并非一成不变,医学称之为“表观遗传”。

生活事件可以改变我们基因的活性,例如死亡和分离都会导致抑郁。

再结合上面从情绪得到的结论,一些积累下来的压力或各种情绪事件这样的小事同样会影响到基因的表达。

因此通常只有40%到50%的性格差异取决于遗传,而剩余的部分则是随机形成或者取决于环境因素。

但比起外界的影响,更可怕的是喜欢对自己心理施压的做法。

迈克尔曾到一个小酒吧唱歌,清唱时还好,可音乐响起时吸引了全场的注意,他就再也唱不出来了,一直尴尬地站着。

即使贝斯手和吉他手一直在鼓励,他也张不开口,最终只能落荒而逃。

他在潜意识中就已经否认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他输掉的也不仅只是一场表演,还让自己的一些基因被激活一些基因被关闭。

迈克尔的妈妈性格矜持保守,爸爸却十分外向。

因此当小时候生活环境无忧无虑,基因便倾向于爸爸遗传的表达,那时他自信乐观,从不怯场。

而长大后身陷生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麻烦中,长期对自己施压,妈妈遗传的基因便被激活了,并在负面情绪的作用下愈演愈烈。

如此说来,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还有救吗?

有,而且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简单。

性格的可塑性

为了不让自己受到外界影响,很多人最常用的做法就是拒绝负面能量,不开心的事别说,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这种方法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因为本质上还是在逃避,躲得过初一还能躲得过十五吗?

想要根治还需要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迈克尔在纪录片中用到了2个方法,追踪周期均为期7周,最终他得到了救赎,哪怕是成年人,性格也可以被改变。

1、认知偏见修正法:简单来说就是“找笑脸”游戏。

迈克尔每周3次,需要在电脑上出现的一堆表情照片当中,选出笑脸照片。

听上去如此简单的操作,对于他来说却有点困难,因为他总是不自觉地被愤怒的表情吸引。

训练他的教授福克斯说,这是因为迈克尔的思维更倾向于接受消极的信息,所以需要进行刻意的矫正练习,从而打破这种习惯。

过往5千多份实验数据显示,70%的人通过这种训练明显减轻了自己的悲观倾向。

人类的认知偏见无处不在,小到生活水平大到对自身实力的评估,都很难将心态摆正。

各种无法接受的现实,想不明白的人事物均由此而来,而这也是重塑性格最大的阻碍,无法让自己相信又如何改变呢?

2、正念冥想法:每天让自己彻底放空10-20分钟。

调整好坐姿,闭上眼睛,使自己的大脑完全放松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可以从头顶开始扫描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

允许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一旦意识到这一点,轻轻拉回来即可,时间可以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15分钟、30分钟。

教授告诉迈尔克,实验证明冥想可以有效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通过正念冥想,冥想者大脑内调节情绪区域的灰质增加了,处理正面情绪的左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也增加了。

即使是只训练了8个月的初学者,大脑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是科学角度的解释。

众所周知冥想来自印度,起源于佛教,六祖惠能就说过这样的话:

非法无以谈空。非慧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以法会因由分。

佛者梵语,唐言觉也。觉有二意,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

不借着世间万物诸相,就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讨论佛法的真意,没有智慧就会执著于万事万物所呈现的幻象,本末倒置,不能通达。

所谓真空不空,执相非真是也。

这说的也是冥想,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借空以内视、无念而自觉。

借助冥想摒除杂念,我们才更容易看清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也更容易看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专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仔细感受自己的一言一行,方能找到自我本性。

因此不要轻易给自己或孩子下定义,我们的性格比想象中更具可塑性,未来依旧无限可能。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