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顺利: 我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房子

 文鉴君 2020-10-09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曹顺利,安徽怀宁人。喜看书,好思考,常写文字,或以自乐,或与人分享。已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文章。

我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下房子

我家在乡下,有一幢房子。只是这些年为了生计,漂泊在外,常年租住着别人的房子,在城里过着同市民们一样什么都得买的日子,近几年连“年”都没回去过,平常也只是偶尔回去看看,家里的房子常年闲置着,既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

说起我的房子,那曾饱含着我们为之付出的难言的艰辛。这还得从家里以前的老屋说起。

我成家之前,家里本有老屋四正四披。因祖父早年病逝,奶奶带着幼小的父亲、妈妈(奶奶的童养媳)艰难度日,孤儿寡母的,父亲性格也变得懦弱,做事亦步亦趋。房子翻拆重建的事,他从来不敢设想,只是当隔壁的邻居要到外面置地重新建房时,他才与邻居协商接收隔壁的房子和屋基(房子补钱,屋基补地)。待邻居东西搬空,父亲找来瓦匠在原两家的隔墙上凿门洞安门,并稍加整修刷白,瞬间家里就多了一正一披的房间。小时候的我挺佩服父亲的“精明”,四正四披的房子,除了其中一正一披是祖上留下的,其它三正三披都是这样先后改造来的。

在绝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换代时,我家的房子还是祖传的那个“身骨”,可我这一辈已是第五代人了。幸亏祖上家底殷实,房子造得牢扎,若不是风吹雨打,年久失修,两年前倒塌掉,估计都可以当古建筑来考古了。

到我该成家的年龄,适逢盛行建造楼房,父母老实巴交,跟不上时代,我又涉世之初,能力受限,家境着实有些窘迫,故我结婚时只能把老屋外边的一间房向前扩充一点,地面铺上水泥,稍加刷白就成了婚房,我就在这间房里结婚生子。

我成家后的第三年初,我们与父母分家另立了门户。在财产分割时,我除了自己的一房家当有所有权外,其它家庭用品只有使用权。四正四披的房子,我只分得自己住的一间房和(房后改作我们小厨房的)小披间,这也合乎情理,因为父母那边有三代人,他们住得也不宽敞。

我们的蜗居住起来实在局促不爽。一间房既是卧室,又是客厅,来人多时,床沿也是坐凳;每当厨房炊烟袅起,灶头的漏烟和着锅里油味、蒸汽从房后飘到房前,弥漫整个房间,床上衣被沾尽油烟味。

更悲催的是,大雨天,外面大落,家里面小落,为了接屋里的漏雨,能用的脸盆、脚盆、澡盆、菜盆,全用上,家成了“水帘洞”;再加上小孩子淘气,在房里撒上一泡尿,房间简直成了河沟。农家孩子只有农村的视野,觉得屋里“河沟”有趣,撒欢地把自己坐的小椅子放倒在地上,当作手扶拖拉机在房间水泥地上,嘴里“嘟嘟……”地来回推来推去,让人哭笑不得。

 那时我们手头拮据,也无心建房,首要还是解决温饱问题。从此,我们俩口子或分开或一起外出奔波劳碌,不得已将孩子留守在家。

那几年,正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结婚成家、兄弟分立门户的高峰期,许多人家开始向交通便利的大路边开发。一些砖厂、预制厂、石子厂、建材门市如雨后春笋密集乡村,各门市为抢夺生意,即使买主没有现金购买各种建材(建筑材料),只要有熟人担保,都能赊账将所需的建材拉到家。

在群民蜂拥建房的热潮中,我也在离老屋一里之外的大路边与人换取一块地皮,托人担保赊来各种建材,从亲朋好友们手里借些钱来支付匠人工资和建房伙食费,就这样艰难地撑起两上两下的楼房(别人家至少是三上三下),简单装个内修就住了,三年后装了外修,又过了三年后,挨着楼房盖了一间平顶厨房,并仿照乡下多数人家房舍的格调,在房子前后围起了小庭院。也应了乡下那句俗语:“做屋莫拖延,一拖就三年。” 其实做其它事何尝不是这样?还是不拖为好。

我们在新居前庭里栽上枇杷、板栗、桔子、银杏、桂花,间种一些花花草草,在后院栽上桃、梨、柿、石榴、枇杷、桔子、橙子、月桂等,并开辟几块小菜地。

如今果木葱茏,夏天里既能遮阴挡阳,又能收获时令绿色水果;花与草美化着庭院,舒心养眼;在小菜园锄草翻地,施肥浇水,随着季节种些时令蔬菜,既舒活筋骨,陶冶情趣,又收获了新鲜小菜,丰富了餐桌。

为使饮用水洁清,我们特意请人挖了口家用水井,后来乡镇建自来水厂,家里又通上自来水,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用水问题完美解决。家用水井也不闲置,因井水冬暖夏凉,所以洗刷东西以井水为主,即使停水也不用愁,同时方便了左邻右舍用水。

在城里工作的弟弟回乡探亲,常常称道我的房子胜于城里别墅,居住舒适,环境好,空气好,“美中不足”就是“隐居”乡下。其实乡下农家小院大抵都是如此。      

 如今房子前后的果木花树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已经长成如己所愿的样子,夏能遮阳,冬迎暖日。每年少有在家的日子,开门推窗,门前是敞亮的田畈,春夏绿油,秋冬金黄,田野里的庄稼、百草、树木随着季节不断地变换着色彩,没有老屋里的拥挤和随处可见的垃圾,一切都是那样清新敞亮,让人心旷神怡。

由于房子是根据自己的构想自行设计规划,其中的一砖一瓦又都是我们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每次回家都有一种特别的踏实感、享受感,不像平时在外漂泊,住着别人的房子,总感觉自己象那初夏的柳絮在空中漂荡。

当年我之所以没有象别人那样造大户型的房子,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不足,我不想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我还要顾及奶奶、父母和弟弟他们,尽管家分开了,但我们两口子还是大家庭事务的主要担当者。

我曾请求奶奶和父母他们到我们的新房子里来住,毕竟新房比老屋设施齐全,住着也舒适、安全、便利,再说我们平时很少在家,即便和他们合住一起,其实同分家单过也没多大差别。

奶奶说习惯住老屋,不愿挪窝,我只好作罢,于是父母在老屋陪着奶奶走完其人生旅程。弟弟在我建房当年参了军,三年后考取了军校,以后也会在城市落户。就这样老屋没有了修整的必要。奶奶一走,我们就请求父母到新房一起住了。

当初不想花更多的钱造大户型房子的另一个次要原因,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靠我造的房子住一辈子。未来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融入城市,这已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那些年我总和孩子开玩笑:“这幢房子只供你暂时生活呵,你可不能指望在这房子里住一辈子,那是没有出息的。”

儿子也很坚定地说:“谁指望将来住您这房子了?我要念书考大学,到城市里去过日子。” 

“有想法就好!我挺你!”我鼓励着。

很幸运,如今儿子如愿以偿地实现梦想,落户大城市。只是家里乡下的房子对他来说,就同以前家里的老屋对我们来说一样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他又要为自己去奋斗新的房子。 

可是新时期又有新的困难,如今大城市里房价居高不下,相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初入职场上班族的收入而言,悬殊巨大,给年轻人购房带来巨大压力。房子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成就梦想的拦路虎、绊脚石。的确,一个人总不能在高房价的发达城市上班,然后到低房价的不发达地区买房吧?这样的房子买了又有什么意义?这只能是“房子”,而称不上“家”。 真正意义上的家应是与房子有机统一,应是在工作、生活的地方能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是服务于家的!

当然,年轻人也不能因购房艰难而气馁,悲观失望,还是要迎难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美好生活,还是得积极打拼。毕竟房子自古以来是咱们中国老百姓自视为生活的根基,房子永远是安“家”的重要标志,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心里才踏实,生活才安定。

回头又说起我在乡下的那幢房子,尽管现在我迫于生计,常年游走在城市 ,经常让它冷落,但它始终是我灵魂的栖息之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