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璩龙杰:巨石山曾是我二姐家的“世外桃源”

 文鉴君 2020-10-09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璩龙杰(璩姓一度误为琚姓),安徽怀宁人(原籍桐城,现归怀宁),退休教师。工作之余喜欢写点文字,权当娱乐。著有散文集《草芥堂集》。

巨石山曾是我二姐家的“世外桃源” 

巨石山,过去叫猴子山(当地人的称呼)。那个巨石远看就像一个猴子蹲在山顶上,俯视着周边大大小小的山脉。那地方原属桐城县,在大龙岭以东,在海龙庵以西,与大龙山是一脉相承。

四十多年前,大概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和堂兄一道有幸第一次到过那里。未到此地之时,听人们将它描绘得神乎其神,说猴子石如何如何逼真,与真猴子无异,令人十分向往。

等到亲临此石脚下,却不见了猴子的形象。无非是一块飞来的巨石,又好像是被人故意将此石放在几块乱石之上,看了让人心惊肉跳,生怕它在某个时刻突然倒掉,或者在不经意间滚落下来。

这个巨石是怎么立在这儿的呢?恐怕无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原来,这些自然景观,被人为地命名之后,神形兼备,只宜远观,不宜近看,越仔细琢磨,越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们是从罗岭方向走过去的。当年,从罗岭往东还要坐船过渡,才能到达一个叫排上的地方。在那个地方远眺猴子石形象颇为逼真,让人兴奋不已,脚步就明显加快了许多。

过排上再到山脚下还有不少路,当时一路走来,如今已忘记这之间相隔有多少距离了。只是从山脚往上都是羊肠小道,毛毛路很少有人走过。

我们选择登山的这条小路,是在猴子石北面的山坡上。当我们翻越到猴子石同等高度的地方,那个猴子石虽然近在咫尺,却从来无人能从这边到达它的身旁。因为中间隔着一条深深的山涧,对面是陡峭山崖,根本没有攀爬的地方。

在这边山坡上,我们走进了由几块巨石撑起的另一个山洞。当然,山洞也是天然形成的。洞里面有一间房子那么大,地下很平坦,全是碎砂和一些牛粪,——说明这里长年有牛在此洞里歇息。此洞与猴子石隔涧相望,真是个天然避风挡雨的好场所。

出山洞,循着毛毛路向上翻越,环山腰之间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梯田,田里有水稻,田边还有小块山地,地里有山芋。这些庄稼都是山上仅有的一户人家耕种的。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这户人家。

这户人家姓黄,户主名叫黄为民,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他的妻子就是我的二堂姐,名字叫冬莲。往下推理,黄为民就是我的二姐夫了。

我们来到这里,并非是旅游观光。当年这里没有开发,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山旮旯里,有什么值得观赏呢?更何况,在那个年代,农村人还不“作兴”(方言,看得上、喜欢)旅游,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哪里还有兴趣旅游观光呢?

我们是来看望二堂姐一家人的。

很小的时候,二姐体弱多病。我清楚地记得,她得过一种怪病。那时,我们家乡称这种病叫“淌红红”,就是鼻孔里流血不止。最严重时,大滴大滴的小血块从鼻孔里往下直淌,挺吓人的。

那是五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土方子都用尽了,二姐的病就是不见好转。大伯父家孩子又多,也无钱给二姐治疗。她奄奄一息,在一条破旧的睡凳上躺着,那睡凳停放在屋外的廊檐下,周围尽是青灰覆盖着鲜红的血迹。

家里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晚我听到大伯母拖着哭腔,长一声,短一声地呼唤着:冬莲……哎,冬莲儿……啊,回家来哟……

大人们以为二姐是被鬼吓着了,喊喊魂儿,尽尽心而已。可以肯定,如果二姐真的死了,可能就连着那条破旧的睡凳一同抬到荒郊去埋了。

后来的事情,出乎人的意料。真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至于二姐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猴子山,又是怎样与黄为民结为夫妇的,当年,我对这些情况真的一点也不知道。大体上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闹饥荒闹出了这样的结果。

文革后期的某一年春节,二姐夫妇带着孩子到娘家来上门认亲。那时,大伯已经过世。我们才知道罗岭那边有个叫猴子山的地方。这件事情,对我们大家庭来说,也是一桩大喜事。二姐多年音信全无,现在居然还带着夫君和孩子回娘家认门儿, 让大家欣喜不已。

 我的父母是她们的二叔二婶 ,春节上门也免不了要招待一番。在短暂几天的接触中,我们才了解到:那时神州大地一片红海洋,全是“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吃集体大锅饭。在猴子山上,也就是现在的巨石山上,居然还有这么一户人家,一直是个“单干户

私家养牛,而且还养了两条牛。在那个年代,牛是生产资料,私人是无权利喂养的。还有几亩田地,从来没有加入互助组、低级社、高级社乃至人民公社。

那是个深山之巅,仅有他一家,上下皆不便,不论从哪边的山脚上山下山,都相距数公里。那时不像现在,不作兴拆迁。所以,他家就一直单门独户,逍遥自在。

我听了他们的叙述,当时觉得这真是天方夜谭。我路过的那个石洞,就是二姐家的牛栏。牛儿从来不用早上牵出,晚上牵进,全靠它们的自觉性,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满山遍野地跑,吃饱了就悠哉游哉,晚上自己走进石洞去睡觉。

二姐夫妇春节时一再邀请我,要到他家去看看。我上他们那里,并不图那些奇松怪石,也图那些绿绿葱葱的山林秀色,而是图他们那个与我们有着根本不同的体制,不同的生活水平——实在令我感到稀奇。大锅饭弄得我们缺衣少食,他们却丰衣足食,世间真的有个世外桃源?

当年,我在乡间做裁缝,春节是我最忙的时候。秋天,我抽空与堂兄来到了猴子山。从二姐家牛栏边再向上翻越,绕来绕去转了两座山嘴,就到了她的家里。

上山的时候,猴子石一直处在我们的右边,到了二姐家里,猴子石正好矗立在她家大门的正对面。坐在她家堂屋里,都能清楚地看到那个大巨石。因为房子地基的山势比对面山势要高出很多。

二姐家处在高山之巅,房子却是木柱子结构,中间还有天井,房间很多。大门下槛既有青石门槛,上面还挡有一根木头的下槛。不过,木下槛每天早上开门要先端起来,晚上先放下去才能关门。

可以肯定,过去,有这样的房子必定是个殷实的人家。只是周围树林茂密,室内光线比较暗淡。家里地面比较潮湿,进屋后有一种压抑之感。

所幸的是,早晨接受第一缕阳光却是对面的那个猴子石,石头的反光正好反射进堂屋的后壁,使整个堂屋顿时生辉,充满着生气。下午,猴子石连同对面的山峦,过早地挡去了落日的余晖,使堂屋里比山下的傍晚来得要早一些儿。

二姐一家人长年与猴子石为伴,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缺柴禾,不缺粮食,自给自足。山上没有池塘,山涧流水却终年潺潺。离屋几步远就修有一个水池,泉水清冽透明,既可饮用又可洗浆(洗衣物、菜蔬之类)。

屋左边有一块巨形石头,有一间房子的面积那么大,平坦光滑,这就是她家的稻场。上面可晒一二百斤稻谷,无石砂子无潮气,是个天然的好晒场。

我和堂兄来了,二姐一家人十分高兴。我们虽然不是她的同胞舅弟,但比她的同胞舅弟更为稀客。二姐夫特地歇工陪我们去钻猴子洞。

跨出大门就是猴子石,垂直不足百米之遥,但不能直达,有山涧阻隔。出门后必须向左走上一段路程,循着另一条山脉才能来到猴子洞的旁边。

当年这里人迹罕至,根本没有多少人关注这里。竹叶和一些杂树叶遍地都是,厚厚的一层,一脚踩上去蓬松蓬松的感觉。石洞只能容一人通过,逼仄得让人窒息,而且必须要先趴下来才能爬过去。身下的石头全被苔藓包裹着,如果怕脏,就别钻这个洞了。

只有几步距离的通道,一旦爬了过去,头顶上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站在巨石脚下,向北鸟瞰,菜子湖的波光尽收眼底。顺着自己的脚尖向下观看,悬崖峭壁,山涧逶迤而去,伸向远方。山风吹来,松涛阵阵,虽是初秋,却是寒气袭人。

二姐夫还陪着我们翻过他家的后山,来到一个叫八步的地方。这地方比起他家前面山脚下热闹得多。听说整个猴子山还归他家前面那个地方管辖。

站在他家后山的山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枞阳的梅林闸。极目远眺,既可以看到枞阳县城,又能看到长江大堤,那里又是一番大江东去的壮观景象。

第一次去后,其后我又去过两次,都在七十年代前期。每次都是步行,来回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并且还要坐船过渡,很是不方便。

后来,二姐病故。二姐夫健在,他已有八十好几的年龄了,身体却很硬朗。每隔一二年,正月还到我们这里来一次。不过,都是坐他女婿车子来的。他们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们个个都很漂亮,儿子也很俊朗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家光景都搞得不错,没有一个人住在山上了。

开发商给了二姐夫家拆迁安置补偿。他们一家都离开了祖居地,大都到安庆发展去了,而且都比原来更好。

近年,猴子山已改名为巨石山。有关部门对许多原始景点进行了改造,还增添了不少新景点,并且冠以好听的名称。其原来的面貌已荡然无存。有关巨石山的大幅旅游广告牌,挂在桐城县境内最多,安庆市区也有不少。

如今的巨石山,我没有去过。但从许多描写巨石山的游记作品中看到:景点增多,与过去是天壤之别。凡是到巨石山的人,都是去游玩的。不当年我造访那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时,正是儿女荒的年龄段,生存的压力巨大,根本没有任何兴致游玩。

      说起来,当年这个藏在深山人不识的乡野之地“猴子山”,如今被人们打造装扮一新,改换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巨石山”,以一副光鲜亮丽的姿容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虽然它的自然古朴之气丧失不少,但在大家的眼里,它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人们休闲游赏的好去处。

      昔日二姐一家独享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了大众共享的旅游胜地,此番巨变,主要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被搞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开始懂得享受生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