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桌上常见的工具,为什么冲泡红茶、白茶、岩茶时,常常用不上?

 小陈茶事 2020-10-0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曾经和一位台湾的朋友聊天,提起茶席风格的布置。

他说,近些年的台式茶席和茶空间,流行简约风。

素简、清爽、带禅意。

他说,他们当地一直以喝传统乌龙茶为主。

泡茶时,茶滤的过滤碎茶功能比较鸡肋。

所以这些年在他们的茶席设计上,茶滤一早就被当成减法,不见了踪影。

不过等他到福州、厦门、武夷山等地后,发现了一个细节。

他的朋友们在泡岩茶、白茶、红茶时,茶桌上虽然都有配上茶滤,但是使用频率极少。

看来,茶桌上茶滤的存在地位,确实尴尬。

作为本篇的主角,大家都在纠结茶滤的使用。

到底,它是不是泡茶的必需品呢?

《2》

在茶桌上,茶滤的存在由来已久。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人就开始使用茶滤的前身——漉水囊。

茶滤和漉水囊,它们拥有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过滤茶汤内的碎茶。

后者,则是专为滤净生水所备。

按陆羽茶圣的记载,漉水囊形似网兜,骨架以生铜制成。

泡茶开始前,要先滤去水体中的杂物,保持泡茶用水的纯粹。

至于过滤掉茶汤内的碎茶,则是后话了。

毕竟,唐宋两代的喝茶,其实更偏向于“吃茶”、“饮羹”。

他们当时是要将茶饼碾成末,才可以煎煮。

同时,还有烧茶这一步骤,让茶叶变得更加细碎。

到了宋代的点茶,要特意将茶饼碾碎,击打汤面,像咖啡拉花那样打出“汤花”,最后连茶带末一同饮入。

按这样的喝茶方式看,过滤茶汤中的碎茶,显然没有必要。

唐宋人喝茶,担心的可是茶叶不够碎,而非出现碎茶怎么办!

不过,随着茶文化发展至今,茶滤正式在茶桌上登场。

并且它还和其它的茶桌小工具们一起,形成了一个组合——茶道六君子。

和茶夹、茶匙、茶则、茶针等一齐,归入到茶筒内。

不过在茶具的专卖店里,却能看到各式造型五花八门,材质不一的茶滤,独立出道。

有金属的,有竹质的,也有陶瓷的,不尽相同。

不过它们的大体构造相似,由一个骨架+滤网,或是中间特意镂空制成。

其目的,正是为了过滤碎茶、渣末所备。

不过,作为泡茶桌上时常出现的茶滤,它到底有没有用?

答案是,看具体的情况来定。

《3》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茶滤?

毫无疑问,冲泡碎茶时要用茶滤过滤。

比如,将寿眉饼、普洱茶饼撬得特别碎;

又比如,直接喝红茶里的红碎茶;

红碎茶,比较受外国人欢迎。

不过一般在泡茶时,红碎茶的包装形式,大多将茶叶装进茶包袋内,方便又省事。

最后,还包括茉莉花茶的高末等。

喝这些人为的,或是彻底挤碎、撬碎的茶叶时。

用上小小的茶滤,能让泡出来的茶汤,更加精细。

不然,一般用盖碗或茶壶泡茶时,出水缝隙不足以阻拦这些碎茶末。

要是不过滤的话,既会影响茶汤的美感。

同时,还会造成喝茶过程的尴尬。

尤其是在和朋友一起喝茶,专门上饮茶作为休闲雅事,意境极美。

但要是喝了一杯带着无数碎末的茶汤时,碎茶叶子喝入了嘴巴里,吐也不是,咽下也不是,着实尴尬。

《4》

绝大部分的情况下,茶滤不需要使用。

从国人的喝茶习惯看,不论是岩茶、白茶、正山小种、茉莉花茶、普洱茶、龙井等。

它们中绝大部分,在泡茶时产生的碎茶现象较少。

况且,即使有些许的碎茶末,也无伤大雅。

经公道杯的沉淀后,在分茶时自然就能顺利的沉入底部。

要是再用上茶滤过滤,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另外,网眼细密的茶滤,在使用过后茶滤难清洗。

如果将没有彻底洗净的茶滤,摆在茶桌上。

不出几天,附着在茶滤网眼的茶垢,将会成为顽固污渍。

日常喝茶时,用这样的茶滤过滤汤水,不免让人担心起汤水串味的问题。

更何况,对大部分金属材质的茶滤而言,它们多多少少会在过滤汤水时,与茶汤内的多酚类物质发生反应。

导致泡出来的茶汤,滋味不再纯正本味。

对一泡数百,甚至要数千元的顶级岩茶而言,当然没有必要将茶滤视为必需品。

《5》

什么情况下,茶滤完全不建议使用呢?

福建人的日常待客,少不了茶。

对大部分习惯喝功夫茶的茶友而言,泡一杯茶是件特别顺手的事。

但观察了一圈周边喝茶的人,发现大家平常在喝茶时。

对待茶滤,可以说是能不用就不用。

除了茶滤本身的过滤碎茶功能上比较鸡肋外,还和茶叶的特性有关。

比如有的场合下,茶滤就完全不建议使用。

第一,冲泡白毫含量丰富的白茶时。

白毫含量丰富的高山白茶,茶氨酸含量丰富,毫香馥郁。

附着在芽头和叶背上的密密白毫,看起来模样虽不打眼,但作用却有不少。

白茶芽叶上分布的白毫,是重要的茶氨酸来源,能提供清甜、鲜爽的口感风味。

与此同时,白毫的内部含存在独特的天然腺细胞,从而能够分泌出独一无二的毫香。

泡白茶,特别是冲泡白毫银针、白牡丹这类白毫银针较为丰富茶汤时。

将茶汤特意过滤,会损失不少的白毫,造成风味和养分大为受损。

要知道,那些在茶汤里看起来不显眼的“毛毛”们,那可压根不是脏东西,而是满满的茶氨酸!

平白的过滤、舍弃,无疑是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第二,审评茶叶时,不用茶滤。

不同茶叶的审评,自有一套标准。

不过,不管是任何的茶,它们在审评时绝不需要使用茶滤。

因为茶叶的审评,和日常泡茶喝茶,压根就是两回事。

审评,原本就是为了挑出一款茶的毛病和不足。

茶汤浑浊,杂质多,碎末渣末多。

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在审评的时候,一次性曝光。

要是用茶滤将茶汤反复过滤,对汤水进行美化,出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

这样的做法,反倒让人看不清一款茶的庐山真面目!

《6》

寒露过后,秋已变深。

霜寒露重之时,桂花正好绽放。

《吕氏春秋》写桂花,“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含蓄幽美的桂花,长得细细碎碎,花香却分外浓郁。

墨绿色的枝梢间藏着琐碎的桂香,看起来文文静静。

古人的心中,代表秋天的意象,除了桂香,就是秋月。

诗人笔下写,月圆是梦,月缺是诗。

对茶而言,干茶易碎怕磕怕碰,但是圆是缺并不重要。

好茶变碎后,并不影响风味。

只需用上茶滤过去汤水,便能领会一泡好茶的美妙。

茶桌上常备的茶滤,它并非一无是处。

只不过,在绝大部分喝茶的场合里,它并非必需品罢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