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之道】程维研究(上篇)——企业家能量系列之十七

 蓝海思享汇 2020-10-09

文/李方

这个帅哥在两个月前可能少有人认识,是因为一起公众事件使他的名声大震。

他就是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

事件发生在8月24日,温州乐清一名20岁的女子因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乘车女子被顺风车司机强奸后杀死,随后司机被捕承认所有犯罪事实。这是在三个月内滴滴顺风车第二起杀人案件。

5月5日,河南郑州一名空姐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也是被司机强奸后杀害,司机随后自杀。两次杀人事件后,滴滴公司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说到滴滴,除了程维,另外一个人物也不得不出镜,她就是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的千金大小姐——柳青。

柳青是前著名投行高盛中国总经理,现滴滴出行总裁,如果按照她的实际影响力来看,说她是滴滴的联席CEO也不为过。

滴滴公司是迄今为止互联网企业最烧钱的一个,而且烧到现在还在“流血”,真正盈利还不知何年何月,滴滴也是靠资本的力量,几乎彻底颠覆了一个成熟行业。

当然这个过程还未结束,最终胜负还未见分晓,可是他已经把“共享经济”诠释得惟妙惟肖,以至于出行领域不太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大胆预测一下最坏情况:

即便最终滴滴未成功,也是something else 其他网约车成功了;甚或是传统出租车企业脱胎换骨转型成功,自己把自己否定掉,以全新的模式重新建立新的“行业秩序”。

如果那样,滴滴作为先驱者为行业升级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来看,滴滴作为“先烈”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可能性还不太大,人们仍然对他寄予厚望。

对于程维和柳青,大家可能急迫想知晓几个焦点问题:

  • 滴滴是怎么“过关斩将”,颠覆一个成熟行业的?

  • 滴滴在资本的压力下,价值观是否发生了扭曲?

  • 滴滴靠强大资本力量支撑的这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吗?

  • 程维迄今还未被证明已经成功,千秋功罪何人评说? 

滴滴是怎么“过关斩将”,
颠覆一个成熟行业的?

出租车行业在2012年前一直是个成熟稳定的行业,这是一个发展了100多年,有着政府监管,行业规则的特许经营业务。

最早从马车、人力车、三轮车、到汽车的交通工具变迁,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演变,此行业也形成了既定的利益集团,以及诸多潜规则。

面对这样一个沿袭百多年的传统行业,要改变它的经营模式,想想都难!

程维在2012年做阿里巴巴销售经理到北京出差,遇到打车难时冒出了要做“打车软件”的想法,估计他现在回头再评估此事绝对会认为是想简单了!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发展到2012年确实遇到了瓶颈,不需要时满大街都是车,真需要时真打不到一辆车。加之这是垄断行业,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差是老大难问题了。

此时从市场端看,一方面是消费者对服务严重的不满,另一方面是运营百年的垄断行业很难改变,再加上社会上还有大量闲置与冗余的汽车资源,在这样尖锐矛盾下,用一种全新模式重组出租车行业,似乎是呼之欲出。

可是,从程维2012某一天有了那个想法,到真的开始行动,再到克服一个个困难,那是每进一步就是过一道“鬼门关”。不信你现在再采访程维,估计他那个啥的心都有了。

这不,程维还没动还没烧钱,在“构思”阶段就已经开始烧脑了。

程维问了很多人,十个里有十个说,这个怎么可能做得起来?

最主要的理由是司机不缺订单,为什么要拿你的活?路上都是活。

第二个反对理由是,司机都是大叔,是郊区的农民,哪有人用智能手机的?程维不信自己打车接连问了五六个司机,没有一个有智能手机,他很受打击。

还有人认为在这种社会诚信水平下,叫车服务是不靠谱的。

“这些都是道理,但我觉得趋势是一直往前的,智能手机会越来越便宜,谁都会用,出租车这个行业,肯定会被互联网给渗透。路边打车这种低效率的方式会被更高效的方式取代。”

程维说:

“当时对这件事的判断只有二三十分的成熟度,感觉这是一个机会,如果有软件能帮你叫到出租车,很多人会用,是可行的。如果是百分百地清晰了,可能这件事已经没有机会了。”

程维就是在这不到30%成熟度条件下起步了。

2012年6月,程维和吴睿、李响一块开始创业。7月陆续签下一些出租车公司,但是软件一直没达到上线的标准,从7月延后到8月,从8月初延后到8月底。程维实在忍不住了,给技术部门下了死命令,9月9日无论如何一定要上线。

产品最初是找外包软件公司做的。程维觉得两个月要把产品做好,现招团队是来不及的。他找到的公司要价15万元,被他砍到9万元。

对方向他信誓旦旦保证,功能肯定全都实现。程维留了一个心眼,先付款30%,做到一半的时候付款50%,做完验收再付20%。结果那20%永远没付出去。

2012年11月,公司账面上只剩下一万元钱,原始投资的那几十万就是天天窝头咸菜也就撑到这了,再找不到投资就只有散伙关门了。

这个关键时刻,上帝又给程维开了一扇窗:来自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

这是程维碰壁无数次,A轮融资终于成了!

大家非常庆幸,程维把大家叫在一起到食堂里吃了一顿饭,接着就回到办公室讨论业务问题。

联合创始人、产品技术副总裁张博对程维的评价是:目标感强,执着、能吃苦。

在上海,竞争对手业务增长速度更快,程维说不拿下上海就不回来。他们几个人赶到上海,打了连续两周的仗,几乎没睡觉,晚上讨论方案,第二天白天执行,晚上根据效果调整方案,讨论到凌晨两三点。一周之后,效果就出来了。

北京花了3个月安装1万个司机端,上海则花了40天。

北京有189家出租车公司,近7万辆出租车,10万名司机。2012年6月,程维他们的目标是两个月内安装1000个司机端。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跑了一百多家公司,没有敲开任何一家出租车公司的门。

每家公司都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交委的合同文件?没有的话,凭什么调度出租车?这是北京市调度中心的管理范围。我不跟你合作,我们不差你这个钱,也不靠你调度挣钱,你没有文件,我容易犯错,没理由跟你合作啊。

程维根本没有交委的关系,他只好找交委的人聊一聊,对方说,我们有调度平台,你先别上线。

在北京昌平、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成为第一家跟嘀嘀打车合作的公司。银山的老板允许程维他们在司机例会上花费15分钟介绍产品。当时100个司机在场,只有20个有智能手机。第一场安装了8个司机端。

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人家都做了,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地推团队的人互相打气,某天突破两位数了,这次有人在会上喝彩了。

嘀嘀打车上线,已经安装了500个司机端,但是上线亮灯的只有16个。第二天,灭了8盏。

当时嘀嘀打车的办公室在中关村e世界,e世界是一家数码卖场,楼上被商家租来做仓库,因为价钱便宜,程维租了一个100来平米的仓库做办公室。

两位司机冲进办公室,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扔,说你们这些骗子,骗流量。没有乘客用嘀嘀打车,就没有订单,司机开了一整天的手机软件,一声响声都没听到,反而收到短信通知他用了20兆的流量。

第一次超过100辆出租车在线,程维感觉有点往上走了,此时国内已经有近十家同类型的打车软件。摇摇招车来了。安装一次需要三五分钟。不能再久了,否则西客站和司机都不满。

在刺骨的过堂风里,穿着军大衣、戴着手套帽子的地推们,像筛子一样将面前每一辆出租车筛一遍。

一天下来,小伙子也会感冒发烧,那时候人少,还没有能够代班的,带病上岗。一个寒冷的冬天,在西客站,嘀嘀打车安装了一万个司机端。

“我们是靠着小米加步枪,一点一点地,顽强地生存下来的”,程维说。

就这样,滴滴初创期就是靠“扫街卖保险”的方式踢开了第一脚。

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让投资人看到了希望,才有了后面的一笔笔投资,滴滴才闯出了市场头牌的名号。

滴滴在资本的压力下,
价值观是否发生了扭曲?

滴滴在闯出第一步成为“独角兽”后,开始受到了资本的青睐,ABCDEFG……轮融资接踵而至。

截止到2017年底,有名有姓的投资达17笔,融资额超过220多亿美元!从融资笔数到上市前融资总额均破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记录。

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投资?滴滴的这种“烧钱模式”何时是个头?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溯到上节的一些关键点:

首先在一个经营了百年的传统行业打破僵局、冲破固有观念(包括主管部门默许)就是第一难关;

其次让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人——司机接受新事务又要费牛劲;

其三是市场开始启动了,竞争对手就来了,你能不能打败主要对手?

其四是新模式能否盈利,这是一个最关键环节!到现在还没被最终证明(滴滴还在亏损)。

说实话,在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条件下,冲破每一步都需要烧钱!

这就是滴滴融资无数轮,仍然没冲破最后一关,造成这么大规模融资的根本原因。

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资本在跟一个传统行业博弈,而不是某个互联网公司在那抗争。只不过在形式上抗争的角色落到滴滴头上而已。

在这么巨大的抗争压力下,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

也许程维在初创滴滴公司时,有着朴素而美好的理想,可是由于无人预料改造一个传统行业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也没人预料到抗争的过程有这么惨烈?最终导致滴滴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扭曲?

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是从血淋淋的结果得出来的!那就是篇头提到的两起强奸杀人案件,以及4年里,滴滴公司发生过50起各类非杀人案件。

如果说今年5月份那起杀人事件有偶然性,滴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那3个月后再次出事滴滴知道问题严重了。

这次程维与柳青联合向社会发出《道歉信》,首次承认滴滴公司出了问题。而且把问题上升到了价值观的高度!

程柳在《道歉信》中提出

“很多同事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正确的事,全公司开始深刻检视甚至质疑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

我觉得至少他们这个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在社会上还有部分人认为滴滴作为网约车运营平台,是在乘客与司机之间提供居间服务,个别不良司机起意杀人与“平台”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种错误认识有一定市场情况下,滴滴领导人能意识到自己错了,而且是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个有那么点不简单!

说到此,我们不得不引入滴滴另一位主人公——柳青,这位中国教父级企业家柳传志的千金,本科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研究生考上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到世界著名投行——高盛公司工作,由于其优秀表现几年后就任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滴滴创立不久柳青就开始注意到这个互联网明星公司。2014年,柳青代表高盛第三次与程维谈投资仍然没谈成。柳青佯带愠怒地说了一句玩笑话:“不让我投,我就给你打工吧!”

让她意外的是,对这句玩笑话程维接招了,并开始和她认真讨论此事。应该说,柳青进入滴滴是这家公司开始改头换面的分水岭。

她进来后加快了滴滴融资步伐还是表面的变化,更深的变化是带来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方法,更实际的是,柳青直接引进了大批投行人才,彻底改变了滴滴公司的草根成份。

如果说柳青之前的滴滴还是个草根公司,她来之后公司开始走向正规军了。

当然,以柳青为代表的投行派的进入,必然也会带进她们的价值观体系。比如,这些从学生时代就浸染在商科背景中的骄子们最看中的是商业逻辑,最重视的是赢利。

她们深知:这么多资本都投进来是要最终回报的,如果不能以最终盈利来证明一切,她们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滴滴苦苦拼搏了6年,能兼并的主要中外对手都兼并了,基本上形成了市场垄断地位,此时如果还不能盈利,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

在这种巨大潜在压力下,她们不知疲倦地做着能做的一切,业务类型不够丰富,能想到的就做:出租车、专车、快车、代驾、大巴、豪华车、顺风车……

随着业务类型的迅速扩展,司机准入机制成为了制约因素,如果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司机的规模永远受到钳制。

安全、发展与盈利矛盾越来越尖锐,怎么解决?这时开始考验领导人的价值观了,是要安全?还是要盈利?

滴滴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投行派”自然是有明确倾向性的。价值观就是从这开始倾斜的!

在具体运营操作上,顺风车就是打破了司机准入机制的产物。

顺风车是滴滴公司中准入门槛最低的,对司机的要求几乎没有,有的也是形同虚设。而滴滴选定的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黄某某,曾任职多个互联网公司,都是半路跳槽,贯穿她事业的一条主线,或者说她玩的最嗨的核心,就是“社交”功能。

我们知道“社交”功能用在婚恋网站或交友网站是正常的,你用在网约车平台上是什么意思嘛??

如果是此前“柳青们”把盈利看得比安全重可能有点偏,这位“黄大仙”运营顺风车的指导思想是彻底跑偏了!

滴滴的企业价值观位列第一的是“以用户为中心”。这话一点没错!关键是你把谁当做客户?

按照黄总的设想,她认为顺风车最重要的是要把司机群体伺候好,怎么伺候好?重要举措就是在平台上设置“社交”功能。显然此时顺风车认定的客户不是乘客,而是司机了。她们认为把司机这个群体伺候好,这个业务就起来了。

此时,司机们也认为赚钱不赚钱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撩妹”。

果不其然,在这种明显的暗示下,顺风车“社交圈”里充斥的全是色情话语。

天天评论哪个女乘客漂亮,今天又泡上哪个妞了等等。

顺风车广告上更是露骨地打出“湿了吗”“紧了吗”“硬了吗”;还有“早晚都是你的”“10分钟换一辈子”“注定就是你”等明示。

黄某对这些明示暗示还嫌没表达明白,随后干脆直截了当地说到:

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可以想象,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在这样赤裸裸地诱导下,司机们想不犯罪都难!

这些就是我们认定的价值观偏了,一定会带偏经营思想,被带偏的经营思想一定会落实到司机的动作。

笔者在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组织的一场“特别论坛”上做演讲,论坛题目就是“互联网平台如何树立和守住价值观”。

这次论坛争论激烈,相当部分委员认为有必要把滴滴事件与价值观扯上关系吗?

笔者用事实说话,最终绝大多数委员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定滴滴事件确实是公司价值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出现恶性杀人事件。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