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情绪,那么容易变坏呢?

 老友手札 2020-10-09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即便是足不出户,我们每天也会接触到不少新的朋友,而就像你亲身经历的一样,其中有和善的、成熟的,也有脾气不怎么好,一点就着的。

当然了,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谁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世界并不是只有我看到的样子”,但就像一如既往的一样,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解释虽然可以说得通,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我们除了被动接受或逃避外,似乎一点可以做的事情都没有了。

当然了,接受确实是重要的,可如果能有些自己能做的,也不是一件坏事,你说呢?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了一些事情,自己很不开心,然后身边的人都在劝自己‘别生气了,他就是那样的人’”这样的经历,也不知道你是否也经常用“他就是那样的人”来安慰自己、开导别人。

但“他就是那样的人”,这句话确实包含了“接受当下”、“接受对方就是如此”的含义,可如果遇到一些脾气特别不好的人时,对这句话的频繁使用,并不能让自己更好的与对方相处、让这段关系朝着利于双方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在“自己就是那个脾气不好的人”时,将自己置于“我就是如此,干嘛要改”的位置,直接抹杀了变好的可能,并在未来逐渐陷入“他人都不理解我”、“我没有被善待”、“他人都对不起我”等受害者情结中。

而我想类似“都不理解我”、“没有被善待”这些话你已经听过不少了,并且可能在听到这些话的同时也看到“眼前这个平时温良的人,突然变得焦躁不安、目露凶光,甚至攥紧拳头、全身紧绷,似乎正面临着什么巨大的危险”,接着伴随着本能的担忧与害怕,“他怎么情绪这么不稳定”这个疑问也在你的内心中绽放开来。

看样子“为什么他那么容易生气”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以“他就是这样的人”来解释,或者说,这句话只能当做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接纳”,可接纳之后,该有的调整与改变,也还是要有的。

当然了,考虑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特性,可能确实会因为平时接触到的“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朋友比较多,因此在这儿误判了“日常生活中遇到容易处于负面状态朋友”的概率,但概率这个东西,只要有就肯定会遇到,再者每个人也都会经历情绪不好的时候。

其实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当我们正处于中学阶段,生理、心理飞速发展,并想要把人生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抓到自己手里的时候,往往都会受到来自家庭或学校的阻碍,而这个时候,飞速发展本身带来的压力、学业带来的压力、竞争带来的压力、家庭与学校的阻挠,以及“我想追逐自己想要的,可你们却不支持我”的挫败感综合在一起,让我们变得敏感、情绪容易变坏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再者,随着成长我们开始更加希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又无视现实约束的时候,来自周围、他人、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阻碍,以及我们自身能力的限制,也还是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所求始终得不到”的失望中,这时候连带着自我攻击、自我否定,以及持续失望带来的对未来的绝望,又怎能有好心情呢?

当然,其实远非如此。因为当我们不能看到生活中的善意、沿途的风景,只顾着在意“目标与结果”的时候,我们的评判标准便会自然而然的变成“目标实现了就开心”、“结果不如所愿就失望”。虽然这类标准确实有很多朋友在使用,可这不代表它们就是合适的,毕竟我们对自己与现实的控制能力本就有限,本就无法保证次次顺遂、回回如意,那由此情绪变坏,就更正常了。但又不得不问的是“生活中真的没有善意吗”。

确实,现在的我并不知道朋友你平时是否是一个容易产生,并陷入负面情绪的人,但我想刚刚提到的那三个方面你肯定能够看明白,并且在你的身上也肯定有一些。

那这时候我想你开始对“为什么有些朋友那么容易生气”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兴趣,毕竟你也不希望自己总是生气、总是陷入负面,由此我们就一起看看稍微深层次点的东西吧。

在上面虽然列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但我想你已经发现了,其实无论哪个都包含了“期待没有变成现实”、“没有如愿”、“被外界阻碍”这样的意思,并且它们也都导出了“情绪变坏”这个结果。

为什么不如意就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坏呢。

“我从小到大都这样,这不是很正常嘛,你还真爱较真。”

说实话,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包括现在也多少会受这样的模式影响。但我觉得以“我一直如此”、“从小到大我都这样”、“我从来没这样过”去作为判断标准,那还是会让我们陷入“现实与期待不符”的状况中,不仅持续增加陷入负面情绪的可能,还总让我们找不到走出情绪的突破口。

诚然,小时候的我们基于生存本能的影响,所以十分看重“诉求是否被满足”。如果被满足了就会处于好的状态,未能得到满足就会哇哇大哭,而这样的模式往往也会延续到成年。但到成年之后,我们基本上不用操心生存问题,那这样的模式就由“确保生存”,变为“满足欲望”。

当然了,人都有欲望,欲望与欲望得到满足都能带给我们前行的动力,满足欲望本身也是为了生存与更好的生存,这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说到这儿,可能就有朋友要说了“既然没什么奇怪,那出现负面情绪不也就不奇怪了吗”。

出现负面情绪本身就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奇怪的是,我们一方面自诩为文明理性的现代社会人,一方面又活在被欲望与诉求驱使的生活状态里、一方面我们以为自己在掌控自己,一方面真正掌控我们的却另有其他、一方面我们抱着“世界应大同”的想法,拼了命的去同化别人,一方面其实我们仅仅只是活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紧紧地抓着自己的喜好与期待不放,就好像只有自己的对才是对。

当我以为自己是“文明理性”,可实则所为皆为欲望时,我的情绪如何便由“欲望是否被满足”决定,而不是由我自己决定;

当我以为自己在控制自己,可其实控制我的是其他时,我便会很轻易的就陷入“期待不能变成现实”的状态里,毕竟连掌控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使现实一点点往自己期待的方向走呢;

当我只执着于自己的喜好与期待,并不断努力同化别人时,我们便成为了瞎子,那些本就摆在面前的、生活中本就存在的善意、积极与美景,我们一概都看不到,而这时候我们依旧处于“被控制”的状态。

对情绪没有掌控力、对自己没有掌控力,再加上只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那这三样东西加起来,再附带上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生存压力等因素,情绪变坏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比如生存与生活压力;有一些是我们能做,但没有做好的,比如适度掌控情绪与自己、适度去看到自己曾经忽略的东西。

而假如我们只顾着追逐、只顾着甩锅现实,并没有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那这时候让自己处于“良好情绪状态”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当然了,请不要把这里的可能性与刚刚的可能性分开,因为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在看到这里之后,你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让自己不那么容易生气,以及陷入负面情绪中呢,是主动调节自己、锻炼对自己的控制力,还是尝试记录生活的细节,去发掘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东西?

假如你有心做一些调整的话,我个人倒是觉得可以增加这些:无论遇到什么,都去尝试看到其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遇事不要着急评判对错,而只是陈述自己的看法、去从自己的习惯上做一些突破(如口味、穿衣风格、思维模式)、淡化目标,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优化,并走好过程”上、减少敷衍,踏实的做好自己需要做的每件事。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