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象评论(下):面对反转,我们该怎么做?

 柠檬心理课堂 2020-10-09

上期柠檬给大家讲了什么是“狼来了”效应,以及为什么近几年反转的新闻那么多。

今天,柠檬就接着上次的话题,给大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新闻反转”,如何让自己不那么容易被带节奏。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造成新闻反转的几个因素。

上期我们说了,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获取到的信息不再是原来直接已经定性的“结果”,而是一个有着从发生、到传播、再到定性的全过程。

换句话说,新闻的真伪需要我们自己去过滤、去辨别。

而新闻是否会反转受到以下3点因素的影响:

1我们获取的信息是否完整;

2提供信息的人本身是否自带倾向,或者说是否客观;

3信息提供者是否不止一方。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的“罗冠军、梁颖的事件”,最开始,女方把男方的“恶行”写了篇非常动人的小作文,看者都能为之触动,而网友们的愤怒和同情之心也迅速被点燃。

当时甚至还有媒体传出,受害女性不止女方一人的谣言,大量的人肉和网络暴力给男方和他的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甚至造成了男方“社会性死亡”。

但仔细想想,仅凭借一篇毫无证据又极具个人色彩的小作文,再加上营销号的评论,就能确定它的真实性吗?

其实如果代入上面提到的3点,我们是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判断的,但在当时大部分人都被轻松的牵着鼻子走了。

对此柠檬想说,如果我们不想被如今的新闻带节奏,那么在事情没到有下结论前,我们自己要学会过滤、学会分辨,比如可以自己先独立思考下,不要相信片面之词,也不要随意用键盘攻击和你看法不一样的人。

其次,不要被惯性思维影响。

惯性思维在心理学上,我们又把它称为“思维定势”。

简单来说就是:

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被称作“刻板印象”。

换句话说,就是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

还拿上面的例子说:

其实当时也有人对女方的小作文是否真实提出了质疑,但他们却被那些被正义感冲昏头脑的网友们围攻了——

“一个女孩子怎么会拿自己的清白诬陷别人呢?”

“不是吧,不是吧,恰了多少烂钱这也能给渣男洗?”

我们总有种惯性思维,比如习惯性的把角度放在看起来是“弱势群体”的一方,认为他们是有理的、需要帮助的,这点很容易被利用、被带节奏。

比如:

之前有个新闻“女子24年等不到卫生局的上班通知”,乍看起来一个是求助的老百姓和一个拥有权力的机构,女子自然会被认为是维权无门的弱势群体,而那段时间又有不少学籍被顶替的事件,于是不少热心网友积极的为了女子发声,“肯定背后有暗箱操作,她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她是不是被权贵子弟顶替了,一定要帮她维权啊”……

但事情在经过调查后又反转了,原来是女子当年嫌分配的工作没保底工资所以没去报到,现在看待遇好起来了又反悔了。

之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受自己的惯性思维所影响。

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是有利也有弊的,利是让我们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做出更迅速的判断,但同时这也会让我们先入为主,失去了明辨是非的前提。

因此,在面对未尘埃落定的新闻时,柠檬希望大家不要过度代入自己先前的经验、习惯、感受去判断,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你自己,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是真的没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记住上面提到的3点反转的原因,我们所看到的信息不一定是完整的、真实的,谁是“弱势”、谁是“正义的一方”、谁在“描述事实”、谁在“编造谎言”都是未知数,我们要冷静的思考,才能不被带节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