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31)叶家弄 从凤凰街左拐,进定慧寺巷,向东行至吴王桥,北面为官太尉桥,南边就是叶家弄了。这条位于望星桥西堍北侧,长不足五百米、宽约三四米的小弄堂,南起十梓街,北接官太尉桥,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里标作“叶家巷”,也称“叶家场”;而在《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等书籍中都标作叶家弄。 叶家弄因宋代翰林学士叶梦得居住于此而得名。叶梦得是苏州人,曾官至户部尚书。叶梦得也是南宋著名词家,其词风接近苏轼,著有《建康集》《石林词话》等留存于世。 叶梦得像 在叶家弄一路闲游,必定会看到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桥边立着一块石碑,写有寿星桥的字样。寿星桥横跨叶家弄河,东连望星桥北堍,西接叶家弄。始建年代在清朝《吴门表隐》有所记载,说是南宋绍兴十年,疏浚河道时挖到了一座瓷寿星,于是就在附近建桥立庙祭祀,并给桥取名叫寿星桥。 这座宋代单孔武康石拱桥,长18米,宽2.9米,跨径4.7米,高2.6米,东堍坡步阶15级,西堍坡步阶11级,传说从这桥上走过便可得长寿。 据说,在横跨官太尉河的几座古桥中,寿星桥是最高的,同时这座桥也是目前保留在苏州古城内唯一的一座宋代武康石拱桥了。寿星桥的栏板也很有意思。北侧桥栏是刻有十六头舞狮浮雕的三块石栏板,是当年百狮子桥的遗构;南侧桥栏是有着十六头花鹿浮雕的三块石栏板,则为寿星桥原有。但因年岁久远,这些舞狮与花鹿图案已经剥蚀模糊,只大概能看出一些轮廓。 1982年,寿星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寿星桥进行整修后,在桥畔新立了《重修寿星桥记》石碑,记载了寿星桥的历史价值和修建经过。每当春天来临,沿河绿草成茵、红梅点头、垂柳入水,衬以粉墙黛瓦坡屋顶的街坊民居,构成了一道“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景线。 夕阳西下,站在寿星桥环顾四望,一石、一瓦、一水、一木,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桥上桥下的人间故事。 正对着寿星桥的东岸有一条仅容两人通过、长约十米的小巷,巷子尽头是近代著名小说家程小青先生的故居。而当年由著名作家陆文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美食家》也曾在此取景。 《美食家电影海报》 叶家弄因为弄堂较窄,很少有汽车路过。晨间,不少叔叔、阿姨辈的居民,拎着买好的早点和小菜,悠哉悠哉地在弄堂的青石板路上走着,清晨的阳光或细雨一路悄悄地尾随着笃定的步子,这里的时间就显着比别处慢了好些。 弄堂的沿河还有凉亭,这里是附近居民休憩、聚会常去的地方。白天,偶有小孩子把这里当做玩耍的好去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晚饭后,住在附近的居民便会聚到这里,张家阿姨、李家伯伯地互相招呼着,一起吹着柔软的河风、赏着古城的夜色,聊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如果你来过叶家弄,你会发现这里的美,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惊艳,而是一种存在于平常事物里的细小美好,无关功与名。这种美的好处在于,不容易变质、变味。多少年来,这里寻常的河流、寻常的青石板路、寻常的草木,寻常的人家,赋予了这条巷子简单、平和、悠闲与淡定的气质,即使历史没有给予长篇的记载,但这种平常之美也早已深入人心。犹如这里的百姓,默默生活,在平淡生活中体会美好,创造美好。 主播:紫衣玫瑰 梧桐 摄影:晓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9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