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寿星桥

 苏迷 2012-04-17

走 过 寿 星 桥

 

    今日读到王梦沂博友发的博文《武康石与苏州古桥》,想起多年前我也曾写过的一篇与之有关的《走过寿星桥》。那是2005年,我为《苏州日报》写过一年的“旧踪品读”专栏。那个专栏的特点,是用散文体来写苏州的古迹旧踪。其中一篇就写的是官太河上的武康石古桥。那篇散文里给了读者两个信息:其一,还在上世纪60年代,“保留在苏州古城内”的“宋代武康石拱桥”,还不仅只有寿星桥。其二,寿星桥并非“始称营桥”,它的始称恰恰就应该是“寿星桥”。只是在南宋年间,该桥附近设有“壮城指挥营之所在”才曾称作“营桥”,而恰逢其时被知府李寿朋主持的《平江图》刻入,到了清代又恢复称“寿星桥”。由是“始称营桥”一直让人们误读了千年。因是散文,我在《走过寿星桥》中还写了我少年时的一些趣事,让那些古迹史事读来不觉枯燥。那一年的专栏文章,后来都被我收入了散文集《旧踪品读》之中了。

    现将该文录后,以飧博友。

 

走 过 寿 星 桥

 

    横跨官太尉河诸桥中,当数寿星桥为最高,上桥十五级,下桥十五级。而它在官太尉河上,除了这最高之外,还有另一“最”:最后遗存的用武康石建造的石拱桥。而且,它恐怕也是目前保留在苏州古城内唯一的一座宋代武康石拱桥了。

    其实,40年前,寿星桥还担不起这一“殊荣”。就在寿星桥南边的官太尉河上,还有一座与之遥遥相望、也用武康石建造的百狮子桥。1965年,百狮子桥因倾圮濒临坍塌而不得不被拆除。当时,负责市政养护技术工作的民盟盟员黄肇模先生,看到百狮子桥三块颇有特色的浮雕石栏板保存尚好,而坐落于该桥北面、桥栏也有损毁的寿星桥已有维修计划,便提出一个“移南补北”的建议:百狮子桥拆除后,将三块浮雕石栏板暂时由文物管理部门保管,待寿星桥整修时再作移建。谁都没有想到,百狮子桥拆去的第二年,“文革”风暴便席卷大地。寿星桥的整修计划,直到1984年才付诸实施。那三块从百狮子桥上拆下来的浮雕石栏板,在苏州博物馆“暂时”一放就放了19年。

    如今,寿星桥北侧桥栏那有着十六头舞狮浮雕的三块石栏板,就是当年百狮子桥的遗构;南侧桥栏那有着十六头花鹿浮雕的三块石栏板,则是寿星桥原有的集萃。虽因所雕年久,这些舞狮与花鹿图案已剥蚀模糊,仅略具物形,但它们仍在向一代又一代路人诉说着那些有关这两座古桥的完整故事。

    我们若漫步于南宋时《平江图》的河畔街巷,或许会在这座叫营桥的桥堍小歇片刻。当时,这附近是壮城指挥营之所在,所以此桥被叫作营桥。于是,后世一些史书资料、当今许多介绍文字,甚至最新版本的方志《苏州市志》都将此桥定为“史称营桥”,寿星桥则是“清代更名”。那么,这“寿星”是如何由来的呢?清代顾震涛编撰的《吴门表隐》中有记载:“寿星桥有瓷寿星像,宋绍兴十年,里人浚河得之,遂建桥立庙祀之”。桥旁的寿星庙,南宋初年范成大所撰《吴郡志》也已有记述:“在府东南,旧名老寿庵。”既然早在南宋绍兴十年(1140)这里就因河中挖出瓷寿星而建桥立祀,又为何要到数百年后的清代才去更名“寿星桥”呢?依吾之见,实在是那营桥讨了个历史之巧,在它因“壮城指挥营”而名“营桥”之时,恰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被知府李寿朋主持的《平江图》刻入。营桥,其实应是“史称寿星桥”后的一度“曾称”而已。

    走过寿星桥,上桥十五级,下桥十五级。记得如此清楚,是我在江苏师院附中读初中时,曾天天这样上下三十级走过寿星桥。而且,我们走这三十级桥阶,还经常地融入一种叫“抢三十”的游戏。这是个苏州孩子们平时常玩的口头智力游戏:从“一”开始,顺着往下报数字,但每人只能选一个或两个数,以最后抢到“三十”者为赢。常在这寿星桥上玩“抢三十”游戏,我还能记不住它的三十级么?

    最近,我又怀揣着那个年少时的游戏,去走了回寿星桥,竟发现再也玩不成这“抢三十”了!从桥东上来,十五级;往桥西下去,走了两遍,却都是十一级!不知哪年,桥西的叶家弄“长”高了,身后的寿星桥却不再那么高爽。在这里,我们已永远找不回那“抢三十”的游戏了!

    还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年少学生,走过这座愈益古老的苏州城内唯一的宋代武康石拱桥。他们一定不会知道:许多年前,曾有那么几个年少学生,在这桥的石级上玩过“抢三十”的游戏;但他们中一定有人,终会回答出这桥到底是“始称营桥”,还是“始称寿星桥”的!

                                                     2005年12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