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拍照不够好,可能是因为你拍得不够多

 郑捕头 2020-10-10

1

每天早晨听薛兆丰老师讲的经济学课音频,收获不少。为吸引大家饶有兴趣地听下去,薛老师说起一些概念时经常会讲述一些实际发生案例,或者打几个比方。

这两天在讲到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两个概念时,他就说起照相技术的例子。

过去我们用的是胶卷照相机,一卷胶卷只能有24张或者36张,拍完以后还要拿去冲洗,成本非常的高,所以每拍一张照片我们都非常小心地设计。这时候我们第一类错误——拍错照片的错误就会减到最低;但与此同时,就极大增加了犯第二类错误,也就是错过精彩画面的机会。

而今天我们普遍用的是数码相机,拍摄甚至是高速连拍都是没有成本的。这时候我们就跟过去相反,把错过精彩瞬间的机会降到最低,但与此同时又拍了很多根本不值得收藏的照片。”

听到这里我微微点头,事情真的是这样呢。

2

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玻璃框,里面铺着各种尺寸的照片,大部分都是黑白照。那些照片无论是合影还是单人照,都是典型的摆拍,而且大部分是在照相馆拍摄的,人像身后是画出来的布景——天坛、花园、小亭子什么的。

那会儿照一次相不容易,一家子一年能照上一次全家福就很不容易。到这天家人都欣逢盛事一样,穿上体面的衣服,大人们还要在头发上抹头油。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喊一二三,大家都尽量睁大眼睛,保持微笑,争取不留遗憾。拍完不知道自己照得好不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照片,照片拿到手就争相传阅,说着说那,点评够了小心翼翼地放入镜框,随时抬头观看。

爸经常出差,当时年轻帅气的他很爱照相,故宫、天安门、颐和园、云冈石窟前都留下他微笑着的身影。人和照片不是同时回来,每次都是人到家一段时间之后,景点照相人员才把照片寄到家。

有两张照片我印象很深。一张是在故宫前跟汽车的合影,爸有一个身影在车内,胳膊穿过车窗向着镜头挥手,还有一个他站在汽车左后方,扶着车尾面向镜头站着。当时的我感觉很神奇,怎么多出一个爸爸来?

还有一张是他走下飞机的照片,好像是在沈阳照的。看到照片我很羡慕地问爸,你这次坐飞机啦?爸笑着说不是,就是个道具,专为照相摆在那里的。

那时照相比较金贵,我很少见到谁有那种被抓拍的照片,基本都是一本正经或站或坐,脸上露出或挤出尽量得体的微笑。

3

高中喜欢看《读者》,有一篇莫小米写的短文一直记得。

一大家子人出门郊游,作者带上胶卷照相机。到达目的地作者招呼大家一起合影。一家人过来照相,各种组合,老一辈照,年轻一辈照,小孩子照,一家三口照,很快一卷胶卷用完了。挤笑容挤累了的大家立刻松了一口气,就像终于完成一项任务似的这才开始撒开了玩儿。两个姐夫掰手腕,大人和孩子们做游戏……都是平时很难见到的轻松时刻,作者想用相机捕捉这些比正常合影精彩得多的瞬间,但是胶卷早就用完了。

大学时候我第一次来北京,爸带我和我弟去颐和园玩儿了一天。当天我们做的最明智的事就是租了一台胶卷相机,由于是我和我弟掌镜,我们比较任性地拍下一些在我爸看来有些浪费胶卷的镜头,但现在来看这些有些随意的镜头显得尤其珍贵,生动,自然,每次看都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那一天。

4

手机拍照功能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我只要去一些平时不怎么去的地方,总要带着相机。可能与当时做记者的习惯有关,我不爱拍摆拍照片,即使拍家人也爱抓拍,尽量抓住生动的瞬间,哪怕我知道这样在整理照片时会比较麻烦。不过整理这些照片时除了有那么一点点筛取的麻烦,很多时候也会想,幸好当时我抓住了这个镜头。

我还爱拍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如果你当时觉得他们和你没有关系,但当你整理照片把他们留在电脑里之后,就会觉得他们和你有关联了。家里人慢慢也适应了我这种拍法,有时走在路上她们还会问一句,这个你不拍一下?

筛选照片的麻烦和这些获得感比起来,根本就不值一提。

5

胶卷相机让人珍惜将要拍摄的每一张,但给了你限制,你追求的完美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完美的;数码相机让你对按下快门不那么珍惜,拍照缺乏一定的设计,但它让你更自由,给了你更多选择。

我每天夜里发出的“今天”系列照片,就属于典型的抓拍。一天一张,已经坚持了一年有余,而且会一直坚持下去,让略显单调的每一天尽量显得不太一样。

“今天”系列如果说开去,又有很多事情可以聊,那就是另一篇文章的事儿了。

题图为《廊桥遗梦》电影剧照

苹果用户赞赏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