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影评“很姜文”,到底是夸电影还是贬电影

 郑捕头 2020-10-10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是国内很多大牌电影导演的朋友,他们的新电影上映一般都会请你去参加首映,看完你感觉片子一般,至少没有达到你的预期。首映结束后主持人当众问你的观影感受,你怎样回答才能既不过于违心,又不至于得罪朋友?

你可以这样回答——这部电影很×××,加油!

×××是什么呢?是导演的名字。如果是张艺谋的电影,你就说很张艺谋;如果是陈凯歌的电影,你就说很陈凯歌;如果是贾樟柯的电影,你就说很贾樟柯;如果是冯小刚的电影,你……你就先想好去不去看。

这一回是姜文的电影,你就可以说“很姜文”。

而且实际上,很多人看完《邪不压正》就是这么评价的。电影中史航老师扮演的影评人惜字如金,影片评语每每不超过五个字,而如今很多人更加敬惜字纸了。

说《邪不压正》“很姜文”,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这是好话还是歹话?

当然可以是好。姜文是国内极少与第三、第四、第五代等多代电影导演,都有过紧密合作的好演员,30岁出头开始拍电影,一出手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后20多年,连同《邪不压正》一共六部作品,部部充斥荷尔蒙。很多男人喜欢姜文的电影,因为它们带劲儿。

也可以是不好。《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乎满堂彩,《鬼子来了》国内无法公映但看过差不多都说好,而从《太阳照常升起》开始,姜文不再低空飞行,他尝试离地高飞并且越飞越高,把前两部电影的很多观众抛在原地怅然兴叹。由此,姜文开始不再是人人说好。

《让子弹飞》姜文要站着挣钱,人们看到姜文相比《太阳照常升起》从高空下沉了一些,而《一步之遥》再一次离地万里,让人们抓挠不着。此次对《邪不压正》的普遍评价,是介于《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之间。

还能怎么评价呢?干脆省点儿事,就说“很姜文”吧,别人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就像无法理解一场足球比赛人们总爱说“这就是足球”一样,看姜文的电影也完全可以说“这就是姜文”——不超过五个字,符合片中潘公公的规矩。

对于我来说,看完《邪不压正》,我更喜欢原著小说《侠隐》了。

影片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这部小说是史航老师推荐给姜文的,不过通过看片尾字幕,我发现小说推荐者包括两个人,除了史航还有张艾嘉,也就是张北海的侄女。不管谁推荐吧,这是一部不特别武侠的武侠小说,但是很好看。

李天然的复仇故事并不复杂,书中描写他如何复仇的具体表述也不算多,他最大的敌人李潜龙真正露面排在书中非常靠后的位置。书中最吸引人的,也是张北海最为投入的部分,反而是复仇之外的很多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比如李天然穿过的一条条北平胡同,吃过的一顿顿北平美食。

据说张北海是摊开老北平地图写小说。书中那一条条老胡同的名字,现在大部分都在,但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情。书中的美食更是诱人,张北海总是显得那么不经意地一次次提起它们,不做太多的具体描写,但我相信他身在海外是内心流着口水写出来的,勾得读者也欲罢不能,尤其夜里不敢多看。张北海大概也像阿城所说,所谓思乡,基本是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而这一切,姜文基本都给改了。醉心于原小说的原著党,于是开始闹情绪。

姜文把故事改了个面目全非。

小说中李天然原名李大寒,被在中国开诊所的美国人马大夫救起后送往美国,因在美国误伤他人回国暂避,身在暗处寻求机会报师门之仇。到电影里李天然就是李天然,他被蓝青峰和美国医生救起,蓝青峰安排他到美国做了特工,后来召回他回国完成任务。小说中李天然复仇的目的性很强,电影中却迟迟下不了决心,而且他只是蓝青峰的一颗棋子。

电影中的蓝青峰亦正亦邪,让人很难猜透,下着一盘十几年的大棋。小说中他没那么复杂,也没处心积虑拉李潜龙下水,他最终帮助李天然痛快复仇。

小说中李潜龙露面并不多,李天然光明确他的身份和住址就费了很大周折。李潜龙充分露面时,离李天然拔剑斩仇人的时间已经不远。而电影中李潜龙和李天然很早就有过接触,两人的明争暗斗贯穿始终。

关巧红,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都是美好的所在。只是小说中的她更为简单,她就是一个本分的心灵手巧的裁缝,她以她的柔情给李天然紧张的寻仇道路添了几分浪漫,而且最终偶然地帮李天然找到了李潜龙和情人的住宅,立了大功。

小说中这位“关大娘”对李天然最爱说一句话,“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而到了电影里,李天然成了关巧红眼中的小孩子,她和李天然的关系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和马小军——关巧红让李天然着迷,也促使他成长。而且她不像小说中那么柔弱,她是电影里的民国女侠施剑翘,除了帮助李天然完成复仇大计,自己也背负着为父报仇的人生使命。

对了,姜文以往的作品中总有一个姓马的,马小军、马大三、马邦德、马走日。读《侠隐》的时候,我看到救起李天然的美国大夫人称马大夫,心想这回电影中又要有一个姓马的了。而电影中并没有,美国大夫叫亨德勒。

尽管影片开头的北平冬景令人着迷,几万平米可骑自行车的平房屋顶也独具魅力,然而这都不是姜文的表达重点,原著党想要在电影中找北平风情,大多会失望。姜文意不在此,他认为这些怀旧内容应该另一些人来拍。

姜文读完原小说非常喜欢,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计划完全忠实原著拍电影,他甚至没有再研读小说,而且有意不再去探究那些文字,看一遍书脑子里留下了什么,对他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他在那上面另起炉灶,人物和情节为我所用。如果反复研读小说,姜文说那就把最初的真正美好的东西破坏了。

读完原著再看改编后的电影会失望,这几乎是铁律,因为那是无限想象和有限现实的正面交锋,现实总超不过想象。到了《侠隐》和《邪不压正》,就要加一个“更”字,因为姜文不想忠实于小说,也不想取悦于观众。

姜文说《邪不压正》他是拍给他两个儿子看的。他儿子最大的只有12岁,12岁的孩子看这部电影,先不说个别镜头过于血腥,单是故事也不是那么好理解吧?反正我身边不止一个朋友说,看不懂。

尽管有些绕脖子,但电影的故事我倒能看懂,我不太明白的是姜文的一些习惯性表达。拍电影夹带私货是导演惯例,但姜文夹带的一些私货不容易引发共鸣。

能够感觉出来,很多段落姜文是想把观众逗乐的,但这些段落很难让人笑出来,笑不出来的话,就显得尴尬。就像抖机灵,抖对了人,抖对了路皆大欢喜,抖不对还不如不抖。电影中的一些段落,很明显没有抖对。现在留在脑子里想起还能笑一下的,只有廖凡cosplay朱元璋,和姜文被封在墙内不知黑夜白天。要知道,两个多小时电影姜文说了多少话呀,嘴就像租来的急着还,能多说一句嘴皮子绝不能闲着。

有人说,姜文不是很幽默吗,你看看他近期的几个采访。是,我也看了,听他很多话我也笑了,比如“什么是预算”。

幽默分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自信的人说实话。姜文的大部分幽默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风格也反映到他的电影里。姜文本人做节目这样说话倒还正常,因为他的人设就是如此,但到电影里进入特定角色还玩儿这种幽默,人们欣赏起来就不会那么顺理成章。

由于情节和台词过于飘逸,姜文的电影总是被过分解读,姜文本人对此也感觉可发一笑。看到这些煞有介事的所谓深度解读,我想起《有话好好说》中姜文的台词,“你理解我?我都不理解我自己,你理解我?”

所谓不理解,大都是误会;所谓理解,很多时候也是误会。

非常希望看到姜文能稍微收着点儿演一部电影,让观众只看到角色看不到姜文——怕是没有可能。

小说《侠隐》的结尾,大仇得报的李天然和蓝青峰坐在一起喝酒,窗外的北平城已经被日本人攻陷,黑烟黄土弥漫空中久久不去。蓝青峰望着这一切,不无惋惜地对李天然说,“天然,别忘了这个日子……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给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看完《邪不压正》,我们现在就可以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这种日子,后世哪怕拍电影也拍不出来——哪怕是姜文。”

姜文已经走得非常远,他偶尔回头看看,但不怕没有人跟。有些人自行掉队不再跟,有些人欣然前行继续跟,有些人力不从心但假装还在跟。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