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夜行记》,多少旧时光

 郑捕头 2020-10-10

“除了铃儿不响,上下哪儿都响”。这是相声《夜行记》中的著名台词。

《夜行记》,是建国之初最为著名的新题材相声之一,在当年曾经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直到如今仍是相声史上的经典作品。

现在人们听到最多也是最经典的版本,是侯宝林、郭启儒的表演,然而这段作品当年就不止一对相声演员表演过,多年之后更是衍生出更多的新版本,这在相声界是很少见的现象,足见这段作品的独特魅力。

|  不同名家同时表演

1954年,《北京日报》的美术编辑李滨声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组四格漫画,主题是一名男子骑着没车闸没车灯的自行车东躲西藏。1955年,郎德沣等几位北京交通处宣传科的交警,集体创作了相声《夜行记》。也就是说,《夜行记》这段相声最早是由几位业余作者写出来的。

1956年,这段相声的文本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而后又被《剧本》等众多刊物转载。就在此时,分别身在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演员侯宝林和郭荣启几乎同时看中了这段作品,而且几乎同时修改并进行了演出。侯宝林的演出版本借助广播的优势迅速传播,郭荣启的表演也在剧场里被观众熟悉。

从社会影响来看,侯宝林的演出更胜一筹,也更脍炙人口。郭荣启的表演版本时间很长,几乎是侯宝林的两倍,比侯版的京味相声多了更多天津特有的市井气息。另外,常宝霆、白全福当年也表演过这段《夜行记》。

|  更新版本更多出现

进入1990年代,自行车开始减少,摩托车越来越成为一些地区的交通隐患。相声作家沈永年由此创作了新相声《夜行记后传》,表演者正是侯宝林的儿子侯耀文,以及搭档石富宽。

这段相声是在一台交通安全主题的晚会上播出的,呈现在电视上一部分是侯耀文、石富宽在现场的表演,一部分是两人出演的外景画面,以及几段侯宝林当年的演出录音,辅以木偶表现,两个时代的情节对照交融。

不过侯耀文一生表演的高水平相声很多,这段作品只能算是仓促之作,不属上乘。

到了新世纪,摩托车逐渐减少,路上的汽车多了起来。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李金斗、李建华表演了《新夜行记》,作者是廉春明和方清平,作品笑料迭出。

由于贴近时代,这段作品在当年演出时大获成功,也是这十多年来李金斗的新代表作,除了垫话部分的伦理哏让人有些不舒服之外,整体上是一段优秀的作品。

而后在2010年,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从师父的《夜行记后传》得到启发,重新演绎了更新版本的《夜行记》。这算是郭德纲对侯耀文的致敬之作,但听上去也能感觉出创作比较随意,很难作为郭德纲的代表作品留下来。

|  侯氏版本最为经典

要知道,当初的《夜行记》仅仅是一段宣传交通法规的作品,主题平淡无奇,思想也未见特色,但它一反传统相声罗列事件、堆砌包袱的手法,始终紧紧抓住人物性格这一中心,通过事件写人物,围绕人物写事件,开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相声创作的先河。

无可争议,侯宝林版本的《夜行记》是一段历久弥新的相声经典,几十年之后再听,仍然能够笑得出来。即便不再像第一次听它那样开怀大笑,但侯宝林表演时的声音、韵味和节奏,听起来仍然是享受。

|  侯宝林细说创作心得

最近几天翻看《相声表演艺术》一书,才获知原来侯宝林为了演好《夜行记》,当年还曾为作品中的人物写过小传。后来有一次公开讲课,侯宝林专门说起过这段往事。从中更能感觉出,这段相声之所以被侯宝林演绎得那样精彩,背后是有深层原因的。

有句老话叫做“为艺术负责”,现在已经少有人提。从侯宝林这段陈年讲述可以体会出,当年的演员是如何为艺术负责,为自己负责的。

另外,很多年里都说相声要有人物,有故事,其实《夜行记》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今这些年,塑造人物如此成功的作品几乎看不到了,大多是只听碎片,不见人物。

以下是侯宝林讲述的部分内容——

解放后,才懂得表演前先读脚本,甲乙两人共同讨论、研究脚本,分析人物,设计动作。例如《夜行记》这个段子,根据原先在报上发表的稿子,要演四十多分钟。天津电台删了一些,我们广播说唱团又改了一下。在情节上找到一个线让它直线上升,垂直结束,不让它弯子太多。现在演出只有十七八分钟,加上垫话也不过二十分钟。

演出之前,我们要做准备工作,设计人物小传等。在《夜行记》里,我们假设段子里这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骑自行车的人,家里开小酒铺,父亲是掌柜的兼厨子。有个哥哥,老老实实,从小接受父亲教育,长大了就在酒铺里跟着父亲做事。他是小儿子,上过小学,在家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受母亲溺爱,在父亲眼里他是一朵花。有学问,将来可做先生,管账不用找外人。慢慢地他有了少掌柜的威风,往柜台上—趴,支使小徒弟:“去,给我买根冰棍儿。”小学毕业后,正式做了管帐的。酒店人多嘴杂,喝酒的人爱拣大的说,爱抬杠。比如硬说《空城计》城楼上—边坐着诸葛亮,一边坐着孔明。他整天接近这样的生活,学得能说会道。解放后,没经过学习,情绪上对新社会不大满意。

我们设计了几个画面,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像“碰老头”、“撞小孩”、“碰汽车”等等。这个人能说会道,但是见硬就甩。比如他碰了汽车,警察过来他说是汽车把他的自行车撞坏了。警察问他在汽车前头走,还是后头走,他撒谎说在前头。警察问他,那为什么你的前轮撞坏了。他没理可说,可是还在支支吾吾。等到警察说“我全看见了,你说这事怎么解决”,他说:“我……我自己修理呗。” 一扭身提起车来溜了。这些在我们脑子里是活的东西,表演时就容易准确。

在人物上我们也突破了一些旧套,过去相声里只有一个定型的老头儿,一个定型的老太太。我们想《夜行记》里的老头儿,可绝不能是这样老的老头儿,那自行车一撞就没命了。我们处理的这个老头儿和《女店员》里的宋爷爷差不多,六十来岁,身板挺硬朗,年轻时还练过几下子。自行车撞在他身上,撞偏了,所以没怎么样。

我们对于环境也预先设计。撞老头儿的地点设计在前门外一家药铺门前,这家药铺门口没台阶,安的是弹簧门。自行车上了人行道,一下把老头儿撞进弹簧门里去,药铺的人吓了一跳,赶忙问:“您买什么?”老头挺生气地说:“我什么都不买,我是撞进来的!”一扭身出来了。

我们在这个人对老头儿的态度上,揭露出他的恶劣。撞了老头儿以后,他怕老头儿一嚷嚷人围上来,他就跑不了了,所以就快速说话:“您看……这怎么说的…… ”这段是他为欺骗老头,现编的一套瞎话,所以得表演出他是临时想的,说得挺快,又是一边说,一边在编。看见药铺,他联想到大夫,他知道老人家都喜欢人孝顺,所以说是给爸爸去请大夫。老头儿一听,这还是个孝子,说了一句:“给你爸爸请大夫,也不能玩儿命啊!”就没追究他。他看见自己目的已经达到,才停止了撒谎。

每说一个段子,我们对人物动作、地位、道具都有个设计。有一点,相声表演比演戏更困难一些,他们要模拟几个角色,还要叙述、搭桥。在《夜行记》这个段子里要一个人表演两个人对脸儿说话。为了让观众看着像那么回事,我们设计民警个子高,骑车人个子矮,两个人站的方向不同,地位不同,用扬头、低头、转身等动作表现警察和夜行人对话。这样的处理能使观众在脑子里产生具体印象。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