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四章 渊兮,似万物之宗

 火岩山 2020-10-11

 

(一),经文

道冲(chōng),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二),关键词解析

冲:涌摇也(《说文》),即涌而旋。

或:又。

盈:溢流出来,指显露。见《道德经》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

渊:回水也(《说文》),回旋之水,指有洄流的水潭。为一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的左右“丿丨”表示水岸,中间是像水回旋的样子,不断螺旋、扩散。

老子用“渊”把道之“冲”的规律形象化: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万物如此而来;消逝扩散——万物如此而去;周而复始——万物如此循环往复(与漩涡正好相反,见如下五图,图片是静止的,但实物是动态的)。这是阴阳之道,或言阴阳运动,宇宙万物皆遵循此开放运动规律。佛曰轮回。尼采(德国哲学家,1844年-1900年)则称之为“永恒回归”。

漩涡图

涌旋图 

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

银河系运动俯视图(电脑合成)

阴阳图

宗:指根本、本源。

其:指万物而非指道本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承上两句而来,主语是道,宾语是万物。

挫:消除、磨合。

解:解决、和解。

纷:散而乱。

和:使之和,使……调和。

同:使之同,使……一致。

湛:”的古字,即“”,指沉没、隐没。

象:象指万象,一切事物和现象,即万事万物。

帝:“缔”的本字,缔立、形成。当“帝”由动词“缔立”引申为名词“最高统治者”即“缔造者”之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缔”代替。

(三),经文释义

道涌而旋,但(这种规律)用起来又不会显露出来。

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消逝扩散……周而复始,好似万物的本源。

磨合万物的尖锐对立,和解万物的繁散杂乱;使万物之光相调和,使万物之尘相一致(——对立而致统一、异中存同)。

(道)隐没不现,好似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缔立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四),问题思辨

此章很重要,讲的是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阴阳运动。万物之道,尽在一张小小的阴阳图(见图)。这一图象很形象地说明宇宙万物的逻辑关系有近有远但总是相连的——统一性,整体统一;同一因素导致的结果总是发散的、多元的——对立性,局部各异。所以处事要整体把握,要抓根源。这和整体论总是把事物(研究对象)视为局部,总是需要把相对的局部和局部统合为相对的整体,不断统合,由上而下统而观之进而逐渐明了事物的奥妙是统一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顺道而为。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医和疾病的构成。某刺激作用于某一生理环节而引发某些症状(把体征也归属于症状)即症群,从而形成疾病。疾病构成包括刺激、生理环节、症群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称之为“环境医学模式”,与西医之“生物医学模式”相对。某刺激作用于某一生理环节为病因,中医称之为“证”或“证候”。“侯”表明的是时效性和动态性,如同气候一样,随着时间的不同会发生变化。生理反应而引发某些症状为结果,中医称之为“症”或“症候”。生理反应为开放运动即阴阳运动。生理环节根据阴阳五行来划分,称之为“六经”。中医“证”的名称并不规范,多种多样,如寒邪束肺证、阴虚燥热证、某某汤证等,这是后人对“证”的认知不统一造成的。但不论怎样命名,都能追索到“证”的内核,即病因。

“证”和“症”是中医意义上的疾病构成,为一整体概念,是整体论指导下的理论值。治疗针对的是具体某一生理环节的某刺激,而非刺激作用于生理扩散后的症状,即针对疾病整体之根本,这就是“无为”。

刺激作用于某生理环节,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多元的,故而形成一个症群。这个症群包括若干症状,其中主要症状与具体某一“证”相对应,因为某些症状在其他的“证”下也可能表现出来而主症则不会。某一“证”又与某一参考治疗方案即经方相对应。

当具体疾病在个体发生,诊断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可收集和挖掘产生的所有症状,并把其归纳统一。倘若理论上的某主要症状显现(理论上的症状也不一定全部都表现出来),则可判断病因为与之对应的某一理论之“证”,进而参考经方实施治疗,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实为通过症状辨别病因进而治疗。

诊断时倘若被症状所惑,主症的挖掘和判断错误,即以偏概全,辨证就会错误,这是中医的范畴。倘若把单个症状当成疾病整体,即判断为不同疾病,进而实施各种治疗。或者,把不同人身上的某一相同症状判断为同一疾病,治疗千篇一律。这是西医的范畴,即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整体论而割裂了疾病的整体构成,把病因和结果割裂,进而把结果即症群割裂,最终把局部症状当成了病因,也即把生理反应自身当成了病因,生理的开放关系被割裂而成为莫须有的闭环(见如下两图)。治疗与生理相抗,结果不但无效而且有害(详见后文)。这就是“争”。


中医被西医及科学贬低为经验医学,也曾被划分为替代医学,从专业来说只因还原论作祟,看不透中医的实质,也看不透西医及科学的实质。百年来的中西医之争(实为中医和科学之争),也从未把握整体而涉及根本。至于利益因素作祟的,就毋庸多言。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在《未来简史》中如是说: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很多。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在乎的是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且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人们对《道德经》的误解,各种玄化,犯的错误也一样,如对本章的“冲”、“盈”、“渊”、“帝”这些关键字的理解。通常都把“盈”理解为盈满,怎么在此章又成了显露的意思呢?殊不知正因为满则溢,溢则露,这些释义内在是统一的。反过来可知“盈”的各种意义是发散的,即一词多义。“盈”之一字,也就说明了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也即阴阳运动的规律。具体发散到各处是何义则需要思辨,需要整体把握各处,做到整体统一。如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盈”亦指显露。而到了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审视各句(即整体把握局部)可知“盈”与“冲”为一对反义词,而且是形容词,则需要再行变通去理解。其中“盈”指盈满,“冲”指虚空。盈”与“冲”作动词时也是一对反义词,“盈”指溢出,“冲”指涌入。

关于“冲”,正因为虚空则有可能涌入,如同虚心才能接受,“冲”之空和涌的意义也是统一的。但在第四章中如果把“冲”只做涌理解也不行,与随后的“渊”统一不起来。“渊”为回水也,回旋之水。所以再结合《说文》对“冲”的理解也就明白了,《说文》把“冲”解读为涌摇也,即旋涌,螺旋着涌出(即涌入)。一旦把“冲”解读为“空”,把“渊”解读为“深”,就完全丢失了老子所表达的形象而丰富的实质内涵,整章就被架空,这就是玄化。玄化的释义再动听,也只是自欺欺人。

如此这般,才是实践,才是文字考据,才是整体统一,才真正明白了同与不同、变与不变的对立和统一。解《道德经》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论的体悟和应用的过程,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系辞下传》)。而这一切,皆从对“玄”的理解开始。并非说一开始就把“玄”字给解对了,并非说对各局部的理解不会犯错,而是说从整体观开始,要有整体统一的意识,进而才会有反思,才会有要实现整体统一的行动。即便有错,也能发现和纠正。一旦把“玄”给架空虚化了,也即缺乏整体观,后边的一切皆空,一切枉然,不论思想还是行动。这也并非说局部全都错误,还原论指导下的一切学科皆如此,但大方向和主体一定错,这是宇宙观的决定性作用使然。一个小小的个体,乃是一个大大的宇宙。只有把握了整体之同,才能把握局部之异,认知的过程总是穷极根本由整体到局部,所谓“玄之又玄”,整体论是探究一切的不二法门。

彭子益(1871-1949年,中医)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开篇即言:“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只因无法得知宇宙,遂无法得知中医。”同理,只因不懂宇宙,即不懂整体,遂不懂《道德经》,也看不透西医、科学等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学科的本质。中医是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在整体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说,为循道之学。人们想要悟道、想要探究整体论之方法,了解、研习中医将大有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