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读《平边策》

 昵称32901809 2020-10-11

公元954年,初登帝位的柴荣在巴公原一举击溃北汉、契丹联军。随后柴荣挥师北上,兵锋直抵晋阳城,想要一举平灭北汉。然而晋阳城坚池深,后周军队围困月余,最终还是没能攻下,不得已柴荣只得班师回朝。

论读《平边策》

后周世宗--柴荣

晋阳虽然保住了,但经此一役北汉主力军队尽数被灭,北汉国主刘崇在既怕又羞的复杂情绪中,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自此北汉彻底失去了对后周的战争主动权。

然而在心怀天下的柴荣看来,此役没能一举平灭北汉,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为相比后周的强大,仅据有晋阳之地的北汉,只能算是肘腋之患。然而即便如北汉这样的肘腋之患,后周尚不能一举清除,日后又如何奢谈“天下布武”。新皇帝柴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必须为自己的雄心抱负,找寻一条出路。

论读《平边策》

放眼公元954年的天下,中原各地战火纷飞、兵连祸结、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国内诸事纷繁复杂,无从下手更无从梳理。补救尚无能为力,又如何奢谈出路?然而历史并不亏待柴荣,因为他的身边还有王朴。

论读《平边策》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短短六百余言,句句切中要害,不仅直指乱世不治的根源,更为新朝谋划了明朗的未来,这就是被誉为“五代第一雄文”,堪与诸葛亮《隆中对》齐名的《平边策》。

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平边策》不仅成为后周征伐四方的行动纲领,就连后来北宋赵匡胤、赵光义,也是循着《平边策》的路子,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主要是对南方各割据势力的平定)。甚至于在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中,也渗透着《平边策》的影响。因为在数支起义军中,朱元璋正是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先后完成了对陈友谅、张士诚、元朝的征伐,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明王朝。由此可见,《平边策》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于最终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王朝有着积极的作用。

论读《平边策》

然而从当时五代十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柴荣、赵匡胤等人采取的军事策略看,或许会有人提出疑问。当时南方诸国中,南唐和后蜀,无疑是实力最强的存在。而王朴在《平边策》中,却主张首先攻取南唐,岂不是违反了“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么?

况且后周军队在攻取南唐时,的确是遭受到巨大的阻力,譬如在寿州之战中刘仁瞻力战不降;在楚州之战中,张彦卿率军与后周军队殊死巷战,最终柴荣一气之下,下令屠城。而且,终柴荣一生也只是攻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当然柴荣英年早逝,否则南唐必定会被平灭),而赵匡胤干脆就没碰南唐,直接先攻取后蜀,直至宋太宗赵光义时,才彻底平定南唐。

论读《平边策》

韩熙载夜宴图---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南唐朝政腐烂

事实的确如此,不管是南唐还是后蜀,在南方十国中实力绝对是顶尖的存在。然而,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顶尖实力,才会成为《平边策》中首要的攻取对象。因为无论是南唐还是后蜀,他们都有一个后周并不具备的优势---有钱。

后蜀自然是不必说,天府之国,自古便有“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说法,足见蜀中生活之安逸;而南唐在开国君主李昪的悉心经营下,数十年无边事。据史书记载,李昪去世时,国中府库中甲仗有七百万之巨,这是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终其一生都没能达到的高度,由此可见南唐财力雄厚。

而反观后周,立国的中原大地,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战火,早已是满目疮痍、饿殍千里、哀鸿遍野,正所谓“兵燹之余,污菜遍野,版籍荡然,人民死亡”。即便在郭威、柴荣的励精图治之下,也只能算是百废待兴。因此作为经济基础的需要,南唐作为当时最大的财富聚集地,必然成为《平边策》的首要目标。

论读《平边策》

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任何军事行动都会成为无根之水,最终都会流于表面。明朝末年的“流寇主义”便是如此,虽说李自成们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甚至摧毁了帝国大厦;但最终,因为他们缺乏对经济基础的重视与经营,反而给山海关外的多尔衮做了嫁衣!

此外从当时后周面临的形势看,北面是强大的契丹和依靠契丹的北汉,南面直接与南唐、后蜀接壤。作为当时亚欧大陆最强大的帝国--契丹,即便是柴荣手下的头号猛将李重进都谈之色变的。更何况在南方未定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契丹,最终会导致腹背受敌。

论读《平边策》

因为从南唐曾趁南方闵国、楚国内乱之际,发兵平灭闵、楚两国的行为来看,如果在没有先对南唐进行打击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契丹,南唐定然会进攻后周;而后周进攻南唐或后蜀,契丹并不一定会主动出击中原,因为当时契丹内部政治环境十分混乱,契丹皇帝耶律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人称“睡王”,由此可见当时契丹国内,政治生态之恶劣,自保尚有困难,更遑论主动出击。

此外,或许会有人发问,柴荣在进攻南唐之前,是先对后蜀发动的攻伐战争。诚然,后周于公元955年对后蜀进行攻伐,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夺取被后蜀抢占的凤州、秦州等四州之地,切断后蜀进兵中原的通道,将后蜀封死在剑阁关以内,确保对南唐用兵期间,后方的稳定。

此后,虽然赵匡胤也首先对后蜀进行攻伐,看似违背了《平边策》中以南唐,做为首先攻取目标的战略原则。那也是因为当时南唐早已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自去帝号只称“国主”。因此,宋朝找不出对南唐用兵的理由,否则赵匡胤也不会说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样勉为其难的进兵理由了。

论读《平边策》

后蜀君主---孟昶,也曾是少年英才,中国第一幅春联即出自其笔下

而反观当时后蜀,不仅没有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更有甚者,后蜀君主孟昶在臣下的劝说下,意欲连接北汉共同对宋朝用兵,这就给了赵匡胤绝佳的用兵借口,所以宋朝先攻后蜀,顺道平定了荆楚,继而才对南唐出手。

由此可见,柴荣、赵匡胤军事行动,虽然与王朴在《平边策》中的战略规划有些许出入。那是因为战争是要寻求合适的时机,如果一味地固守规划,肯定会贻误战机。但总体仍旧是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逐步完成对南方各国的统一,而地处北方且依靠契丹的北汉也的确是最后才被平灭。

论读《平边策》

由此看来,《平边策》的历史功绩当不亚于《隆中对》,因为它直接有效地指引着中原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在强敌环伺的恶劣国际环境下,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王朝的安定繁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