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不沉俾斯麦 2020-10-12

1931~1944年金陵兵工厂、第五十工厂先后仿制的法国布朗德式82毫米、60毫米及120毫米等几种口径的迫击炮,性能较好,接近当时国际水平,成为中国近代迫击炮生产的几个主要品种。

本段节选自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下面,小生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大制式迫击炮:

一、民二十式82毫米中迫击炮

1931年,金陵厂仿制法国布朗德81迫击炮,生产民20式82迫击炮,该炮全重69公斤,2850米射程,比20年代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生产的82毫米、83毫米迫击炮性能好,射程比沪厂造超过千米以上,深受兵工署和使用部队的好评。因此将旧有迫击炮型号全部淘汰。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该炮抗战初期装备每营一个75人的两门制迫击炮排,是德式师(真的不应该叫徳械师,就没有多少徳械)营以下唯一的曲射火力。后期因为团级原步兵炮连缺编,往往用4门制82迫击炮连替代,因此国军一个团,一般共装备82迫击炮10门,成为抗日期间中国军队的当家火力。

要说明的是,之所以从法国81口径改为82口径,是因为我国的机器加工精度不足,所以多留一毫米公差,和什么让敌人不能使用我们的炮弹无关。82迫击炮使用原版的81布朗德炮弹并无问题。

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的性能

瞄具配备光学瞄准镜

炮身:1326MM

高低射界:45-85度

方向射界:150-440密位,放列全重:69公斤

弹种及弹重:榴弹3.8公斤,黄磷弹4.05公斤

初速:榴弹8号药包 196米/秒

最大射程:榴弹2850米 (指的是钢制榴弹,而非常用的生铁弹)

装填方式:前装

运动方式:一马驮载或可分解为三件分别由三人肩负。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注意该炮通常生铁弹最大射程仅为2000米。

从指标来看,金陵兵工厂生产的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各项性能,略低于法国布朗德式81毫米迫击炮,但高于日本97式81毫米迫击炮(原名为日本97式步兵曲射炮),而且日军的94式毫米炮击炮总重超过150公斤,民二十式仅仅69公斤,其中炮身21公斤、座钣24公斤、炮架21公斤,以单兵一人可以肩负携行为原则,最难扛的座钣配备提圈与背皮带,士兵能轻松提炮,全炮三个士兵就可以分解抬走,机动性远超日军97式

1934年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在一份工作报告中评价说:“宁造20年式82迫击炮,共造16门……,谨查此项迫击炮,经由宁厂逐月改良,精密甚佳,携带方便,各部队纷纷请款,现额造仅只每月5门,而最大月产量则为20门,似有筹款加造之必要。”

不能攻坚的国造82迫击炮

民二十式82迫击炮虽然性能优越,但是由于当时中国钢铁业落后,无法生产迫击炮配用的钢制榴弹,82迫击炮弹只好采用档次最低的生铁弹壳。翻砂铸造的生铁弹壳质地太脆,炸药只能使用爆力低的0.35公斤“混合药”,成为功能原始的“榴霰弹”,沦为无法攻坚的蹩脚火炮。

而且正宗的法造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除了可以射击粗短的“标准钢弹”,还可以射击修长的“长身弹”~~迫击炮重弹!

布朗德迫击炮的重弹射程仅有1230米,但是装药却高达2公斤,使用布朗德V.18IR双用信管,破坏工事时可以调成延期功能,炮弹侵彻到工事或土层中再炸开,普通土木工事压根挡不住一炮之威。国军少数精锐部队装备了原装进口的法国布朗德迫击炮,病配有迫击炮重弹:

第13军第110师第329团第3营迫击炮排排长常兆瑞回忆:

“我们排装备的法国造布朗德八一糎迫击炮,此炮精度好,各炮零件轻,射程3500码,且有一种特种弹,弹体长,用于对敌工事破坏,其威力宛如重炮,是步兵重武器一张王牌。”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现代迫击炮长弹

而抗战时期绝大多数部队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不仅没有标准的迫击炮钢弹,更缺乏能攻坚的迫击炮重弹,而只能用19世纪技术水平的生铁炮弹,这就是抗日战争中国军装备最多的82迫击炮的真实战斗力。

而就是这样的东西,国军还要当成宝贝:

1938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会议《军械工作经验报告》称:“征诸参战部队主管之称述,均颂射击威力甚为显著,实不在敌人之同种兵器之下,尤以金陵兵工厂的迫击炮、马克沁机枪两项兵器之威力最大,湘沪三个月之支持,前项步兵武器支撑之力,有相当之实效。”

第二十~工厂对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从试制到批量生产,有以下几项主要改进:

①炮箍。将紧炮箍之部位改为方形平面,使之易于同紧,避免炮箍滑动。

②炮尾。原因球部甚小、颈部细长,后将圆球部加大、颈部改粗,增大了射角,防止了变形。

③底板。因烧焊不良,时有损环,后改用进口铬锰钢板、马丁钢板,并加小筋二条,保证了质量。该炮产量巨大,分别是:

1932年试制82迫击炮50门,

1933年再造30门。

教导总队的迫击炮配备于步兵营的迫击炮排,每排两门共75人。而德械模范第88师(原蒋介石警卫二师)的榴弹炮大队,因为榴弹炮缺编,就将下发的30门金陵造迫击炮集中装备,以82迫击炮充任师炮兵~~这也直接导致整个88师,师以下一门曲射火力都没有!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1934年200门、1935年131门、1936年565门,五年中造出976门

1937-1949,共生产13447门

1934年,西北实业公司所属西北铸造厂,也生产82毫米迫击炮,最高月产量为150门。1945年,该公司重新组建的西北修遣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

1948年,第九十工厂也恢复82毫米迫击炮生产,月产50门。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该炮仍然是民兵的主要武器。应该说大量生产并装备82迫击炮,是国军兵工署在抗战时期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了。而炮虽然好,但是缺乏标准的迫击炮钢弹,和攻坚用的迫击炮重弹,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大的缺陷了。大清朝的有炮无弹,又在民国重演了一回。

二、民31式60毫米轻迫击炮

1924年,上海兵工厂曾试生产老式60毫米迫击炮2门。1941年7月,兵工署令第五十工厂筹造60毫米迫击炮。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1935年式60毫米迫击炮的性能,重新设计绘制产品图纸,制造工具样板等,于同年9月装出第一门炮 ,结果却因国产钢材不过关而告失败。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直到1941年,国民政府从美国进口了6000件60毫米迫击炮炮身用钢后,该炮的仿制才有实质性进展。同年9月,第一门样炮仿制成功,1943年被命名为“民31式60毫米迫击炮”。尽管1943年才正式命名,但第50兵工厂在1942年即开始生产该炮。

总体来看,民31式60毫米迫击炮是当时国内少数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火炮。可惜的是,由于炮钢需要进口,民31式60毫米迫击炮的产量始终受限。后来生产该炮的各厂采用了碳素钢自锻炮管、钢板卷制等土法解决了炮管钢,但弹簧钢丝仍需要进口。

该炮产量很大,50厂1942~1945年共生产60毫米迫击炮3400门。1946~1949年又生产15090门,为前四年产量的3.4倍。

1943年第十工厂也开始生产60毫米迫击炮,1943~1945年生产2770门。1946~1949年生产8515门(含第十工厂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改称第五十工厂忠恕分厂时期),比前三年产量增加两倍多,前后累计生产11285门。

1946年第四十四工厂试生产60毫米迫击炮50门。

1948年,第九十工厂生产60毫米迫击炮450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民31式60毫米迫击炮共生产了约3.2万门,其中抗战期间生产了6170门。基本上都是依靠进口的6000套美国炮身用钢生产的。

可以说60迫性能非常好,完全压制日军的掷弹筒。但是普及的太晚,而且抗战期间总数量不过6170门,按照每连3门的装备数量,不过勉强能装备76个三角师,数量远远不够。这也是日军能靠着性能非常一般的掷弹筒,在抗战前中期逞凶的重要原因。

三、民33式120毫米重迫击炮

1943年1月,第二十一工厂由段士珍主持,参照法国布朗德式120毫米迫击炮的性能,重新设计120毫米迫击炮。主要材料从美国进口,历经8个月,于1944年试制成功,定名为33年式120毫米迫击炮。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该炮具有操作简单、运动灵便、发火准确等优点,具有曲射和平射性能,适用于炮兵团和要塞重地作战,最大射程4925米,略低于师级75毫米山炮,但比营级82毫米迫击炮射程大。该炮可填补75毫米山炮和82迫击炮阵地间火力之不足,是非常合适的团级火炮。但是该炮为了减重,所用炮弹仅有10.5公斤重,相比同口径的苏式120炮弹的16公斤,相差了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威力,不能不说是削足适履的典范了。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试制成功后,第二十一工厂1945年首批生产49门。

三三一式120迫击炮

口径 120.45毫米

高低射界 25度至85度

方向射界 150密位

击发方式 前装 拉火式

弹重榴弹10.5公斤

初速 榴弹0号40.7m/s-6号256m/s

最大射程 6号榴弹4925米

炮身重 78.5公斤

脚架重 70.5公斤

座板重 62.5公斤

放列全重 212.7公斤

行列全重 313公斤

运动方式 一马挽曳或人力抬行或四马驮载

严重缺乏攻坚能力的部队:抗战时期三大制式迫击炮详解

该炮制成后,发现虽然炮身主要材料是从美国进口,并无大问题,但是国产的炮架问题很多,主要因为车轴是工字钢,车轮是木质钢箍,实际使用中经常折断。而且方向转动误差大,接杆不合适用,一开炮各种螺钉容易脱落等等,简直是一身的毛病。

于是在1948年,又想办法改进,主要措施是改用37战防炮的炮架,换用充气轮胎,改用中正式瞄准镜,又将炮车之辙距改小,由原1260毫米改为1080毫米。直到1948.11.24月才改装实验完成,称为33—1式120毫米迫击炮。

于是赶紧于1948.12,联勤总部命令立即回收改造已经下发给部队的250门炮,同时改造库内的54门成品。

1946~1949年生产255门。1946年,西北修造厂也曾组织生产过120毫米迫击炮。

综上所述,该炮总产量不过304门,而且故障重重,用进口材料生产出第一批试制品已经用了两年,带病的故障品强制下发部队已经是1947年,真正改进好已经是1948年12月了。所以该炮不仅压根没有参加过抗战,就连解放战争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因此,国民党军在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是缺乏重迫击炮这种当家火力的。而与此同时,设备简陋的根据地兵工,却用火车轮轴改装生产了482门重迫击炮,还有大量的“没良心炮”,一般的工事一炮上天,大大提高了攻坚能力。

总之,国军装备的三种主要口径的制式迫击炮,虽然看起60.82.120,品种体系比较齐全,但是实际上抗战中大规模量产的,只有82迫击炮一种,还严重缺乏钢制榴弹和攻坚用的迫击炮重弹。

60迫击炮性能优越携带方便,抗战中因为炮钢问题,生产滞后,产量也严重不足。

至于120重迫击炮,问题重重,压根没有参加抗战,而且在解放战争中,起的作用也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