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可取吗?

 昵称52856941 2020-10-12

我有一个问题001

在家庭教育中的物资奖励可取吗?

今天是第一次尝试早睡早起,昨天晚上10:30睡觉,今天早上5:30起床,早起安静阅读《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的时候,很有状态,连续冒出两个问题。

书中有这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展示了一个关于内在而不是外在奖赏的好案例。内在奖赏指个人满意度,在没有外在诱因的情况下,完成某项任务时一个人感受到的个人满足感。外在奖赏来自外界,通常是老师或家长承诺孩子,如果孩子成功的话,给一个奖品、贴纸甚至金钱”,平克指出“通过承诺奖赏而激励的做法有很多缺点,比如会浇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形成他们的短视思维。与此相反,奖赏可以是表扬学生付出的努力及毅力,还有当他们掌握新事物时产生的积极内在情感”。

恰好前段时间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和我一起制定了“孺仲币(儿子的自创)规则”,分别对运动、学习、作业、阅读等给予了一定的“孺仲币”奖励。

当时我觉得这个游戏挺有意义,但读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总觉得还有探讨和完善的地方。我就把“为了鼓励孩子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达成一个目标,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和刺激,这个做法真的有害吗?引导孩子建立内驱力,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这个问题发到几个读书群里。

没想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反应非常热烈,给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结合我个人的思考,汇总分享如下:

(一)适当的物质奖励可行。物质奖励,看得见摸得着,对小一点的孩子(比如10岁以下)比较适用,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美好回忆。同时在养成新习惯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二)如果长期习惯于外在奖励,一旦奖励消失,动力也可能随着一起消失。有个故事“一群孩子每天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球,吵得老人难以忍受,多次提出抗议,但都没能把这群孩子赶走。后来老人想到一个办法,给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变得很热闹,让我觉得年轻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高兴的踢球,老人又出来给了他们每人15美分并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给少点。15美分还凑合着,于是孩子们还是兴高采烈的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他们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老人玩了,后来再也没到老人门前踢球”。

一开始,孩子们踢球就是为了快乐和好玩,这是内驱力。

后来,孩子们踢球是为了美分,这是外驱力。

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干过弄巧成拙的事情,把“内驱力”搞成“外驱力”。最常见的就是学习:比如到学校里好好读书、作业做完了吗、先把作业写完再去玩,考不好取消旅游、监督孩子写作业……

(三)自驱力是关键。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培养自驱力。怎么培养?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给根浇水。欣赏孩子的优势和美德,挖掘孩子的富矿,让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心,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和赏识教育所倡导的。

二是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家长,让孩子看见并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毅力并找到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够实现他的梦想。让孩子知道,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当你学习新事物时,神经元就产生新的关联,并且这些关联将随着运用、实践和努力变得更加粗壮和强大。

三是树立伟大的梦想。每个孩子都有偶像和榜样,可以引导孩子去读他们的书和传记,去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成长路径。如果可能的话,帮助孩子制订自己的计划,鼓励孩子去尝试一切可能。

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说到做不到,怎么办?说到做到,很多成人都办不到,何况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鼓励他、欣赏他、支持他、帮助他,和孩子一起打败困难。而不是去打击孩子“你看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只是说的好听”,这个时候,父母就不知不觉和困难站到了一起,来打败孩子。

四是富养认知、富养眼界、富养精神世界。有三个方法,一是大量阅读。阅读,可以让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看见更多的可能;二是接触优秀的人。这方面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典范,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带他们“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在两兄弟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除了带孩子旅游,苏洵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两个儿子一起去会客访友。当时眉山有个叫刘微之的学者,他就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那里去学习,后来又听说翰林学士张方平,就不辞辛苦带孩子到成都向张方平请教,就连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也是他们一步步通过朋友的引荐得以相识;三是体验生活。除了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圈子,也可以让孩子体验艰苦的生活,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既培养孩子的爱心,也让他降低原点,学会珍惜。同时也可以创造机会,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企业参观学习,近距离体验,激发好奇心和兴趣点。

五是建立掌控感。相信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潜力,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多尝试和体验,不断发展他的前额叶皮层。

找个机会,近几天和孩子一起完善“孺仲币规则”,找到一些适合孩子的经济学、银行业、数字货币等方面知识,看有没有延伸“孺仲币规则”的可能,也希望得到这方面老师的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