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藏在故宫中的匠人精神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0-10-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久不看电视,我也不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好的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改天应该抽个时间好好看看,因为看了与记录片同名的书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非同一般: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择一事,终一生!还有多少人一生只择一事?还有多少事,对让人终一生?

扪心试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不,我是做不到的,至少,在过去,我不曾这样来做,在未来,我也应该会因为生活而低头,而选择。所以,择一生,终一事,对我来说,非常的难。

故宫收藏着明清两代皇家无数珍宝,尽管在解放前夕,故宫的很多珍宝都被带到台湾,可是里面的收藏还是不容小觑。很多人都在故宫里参观过那些珍宝,可是如何维护这些珍宝,却是一直以来默默地隐在风光的背后,不为人知。如果不是这个节目,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故宫的珍宝默默地奉献着一生。

超脱于物质层面,专注于工艺的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

王津,故宫钟表修复师,在故宫西三所钟表室的这间屋里度过了近四十年,像他这样的修复师在故宫还有很多,王津和他同事们的职业生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与专注,隐隐安慰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在故宫修文物》

王有亮、恽小刚,故宫金石组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十九岁的他在1983年进入故宫开始学习青铜器修复,一直工作至今。恽小刚,1980年十八岁的他进入故宫,一直工作至今。还有很多人,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事业都在沉默中奉献给了故宫中的那些珍宝。

你想人家青铜器,一代一代传了两三千年,多不容易,咱们去怎么给它传承,你完整传承三千年或者两千年。修的时候,你想想你的任务多大,对吧,你修复好了能传承三千年,你一定要懂这个文物,懂得它的价值,这才有传承性。——恽小刚

我修过的文物,我都喜爱,你必须得喜爱,要不喜爱,你就对它不珍惜,干出的活也不会太漂亮。——王有亮

我也是一个会一点点小手工的人,但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并不高,我以为,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用就行,如果要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就会太浪费我的时间,而这是我不愿意的。按照珍宝修复师的话来说,我这是不太热爱我的手工品。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实用主义的观念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所以,我只是对我的手工品在使用效果非常用心,而对外观却是一直不放在心上。

刘玉对他的徒弟沈伟反复叮嘱要“守规矩”,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第二条就是认真。——《我在故宫修文物》

故宫的每一件珍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维护和修复时,需要的就是一丝不苟的耐心和专注认真。他们的工作看起来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可是,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直保持生命力的行为,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在珍宝修复的过程中,工艺种类很多,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上来就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完成,它需要修复人不断地去观察,不断地去研究,用时间、用恒心、用耐心、用细心去揣摩,去观察,最终在一次次的调整决定后,才能对珍宝进行修复。

在一代代人的执着中,故宫的珍宝们至今都还散发着浓厚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去参观。

当他们具有了非凡的修复能力之后,那么,是不是他们也炼就了非凡的对故宫之外的世界诱惑抵抗力了呢?不,他们收入也不高,也一样要还房贷,也一样要食人间烟火。摹画室第四代传人出生于1987年的巨建健说:“同学中的确也有搞创造不错、名利双收的,但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最要紧的还是积累和学习的状态。”

比起现在更多稍有所悟就自立门户的人来说,做出一年两年的东西就敢称自己具有匠人精神。但是,在这些人中有很多的人只是借用匠人精神这四个字来做一个宣传,做一个噱头而已。在同质同类的产品中,真正能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恒心、耐心、细心,不是几盏茶、几柱香就能表现出来。

如果做事真正能做到匠人精神,那么,也许这种人在初期确实显不出什么成就,但是,随着时光的慢慢流失,就会散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

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彦绫的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