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哪儿说哪儿---多和孩子们交朋友

 马教授的店 2020-10-12




          

     几乎每天都在看朱爷的文章、朱爷的画,以及写朱爷的文章和文章里刊出的画。看得兴起,还会转给朋友,咱高兴,让朋友也高兴,岂不尤其高兴?

    今天又读一篇怀念朱爷的文章,恰有朋友来电话咨询怎么欣赏字画,顺手把朱爷一幅花鸟小品《汉书下酒》转她看,咱喜欢,就觉得人家也该喜欢。

    朋友话很直接,连珠三句问:你觉得这画好?我咋觉得还不如孩子画的?这画贴题?放下电话愣半天神儿,没法解释,解释不通,朱爷哪那么好懂?

    喜欢朱爷很多年,感觉朱爷受众规模不小了,怎么还有这种不着头两的提问?细想也难怪,大师巨匠开始都难懂,上来就火爆的艺术家大都走不远。

    没有奚落朋友问话的意思,只是反躬自问,为什么要发朱爷《汉书下酒》给朋友看?是要讲“怎么欣赏字画”吗?显然不是,巧合了,我正陶醉着。

    一张绝非“特殊题材”的画,一只呆头呆脑、笨头笨脑的小鸭,或小鹅,抑或小鸡,咋就能陶醉我这“资深朱迷”呢?这倒真是个问题,该理一理。

    我一直有一种认识,好画一定要有童心和童趣,不一定非是花鸟,包括山水、人物、翎毛,童心、童趣才是真正打动、感动读者的利器,绝无二致。

    欣赏朱爷《汉书下酒》,我想到齐白石了。朱爷笔下的萌萌意向,是不是真就脱胎于白石老人的寻常物件?你看他的鸡子、虾子,是不是童趣扑面?

    还有,有趣的画,一定是有趣的人才能画出,你不觉得齐白石很孩子气,朱爷也很孩子气?孩子气装不出来。艺术的大敌就是装,装也只装得一时。

    不要把童心、童趣等同于简单。孩子们的简单是天趣,让人开怀、乐见,百看不厌;艺术家的简单得有生活、积累,是丰富、厚重阅历的返璞归真。

    多和孩子们交朋友吧,只有和孩子们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葆有一颗柔软、天真、干净、善良的心,不仅艺术家,任何行当都需要童心、童趣。

     2020-10-11 23:37:26 于镂月裁云轩

想哪儿说哪儿---点赞“我的私心”

想哪儿说哪儿---力争做到“信”

想哪儿说哪儿---这只老虎像只病猫

想哪儿说哪儿---我的“甜蜜事业”

想哪儿说哪儿---别不重视款字

想哪儿说哪儿---该放漏时得放漏

想哪儿说哪儿---旅游得用“心思”

想哪儿说哪儿---信札收藏的尴尬

想哪儿说哪儿---《红楼梦》的读法

想哪儿说哪儿---收藏得趁早

想哪儿说哪儿---受宠的孩子有信心

想哪儿说哪儿---去看《夺冠》

想哪儿说哪儿---“不累”的感觉很养人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进入马教授的店,专营名家金石书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