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吃多少碳水化合物会变胖?这和你有多少淀粉消化酶有关!

 常笑健康 2020-10-12

阅读提示:阅读本文大约需要 8分钟。

导读:
1.什么是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有哪些?
2.碳水化合物有什么用途?
3.个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不同

——如何知道自己有多少淀粉消化酶?

4.不能仅仅用“碳水化合物”这一指标作为健康饮食的评价标准

5.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或过少都对健康不利

6.常笑健康温馨提示

针对科学饮食的话题,常笑健康还将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彭永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糖尿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在9月17日(下周一为大家逐一剖析科学减肥和主流的饮食方法,敬请期待!

低碳水化合物一度被认为有利于体重减轻,改善心脏代谢风险。近期还有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将预期寿命缩短长达4年,一时间引起轰动。

小小碳水,这么“优秀”,快来和常笑一起了解它吧!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有哪些?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它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的营养素中最廉价的营养素(其他两种为脂肪和蛋白质)。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是人体必须的物质。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有:糖类、谷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水果(如甘蔗、甜瓜、西瓜、香蕉、葡萄等)、干果类、干豆类、根茎蔬菜类(如胡萝卜、番薯等)等。

碳水化合物有什么用途?

1、 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2、 储存和提供热能;

3、 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4、 调节脂肪代谢;

5、 提供膳食纤维;

6、 节约蛋白质;

7、 抗生酮作用;

8、 解毒;

9、 增强肠道功能;

个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不同

美国著名神经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沙伦·穆阿利姆博士指出,每个人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不同,这与其体内的唾液淀粉消化酶基因有关。

携带这种基因越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就越强。

(这意味着,你每天可以比别人多吃一口饭也不会胖哦~) 

饮食结构对唾液淀粉酶基因的影响

不同饮食文化的人,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会因为饮食中淀粉的多少而出现差异。

负责表现唾液淀粉酶的基因是AMY1,Perry的研究发现这个基因在不同的人群身上会有很大的变化,有些人AMY1的基因片段会重复出现,而重复越多次唾液中的淀粉酶量就越多,而 AMY1基因重复越多的人常见于淀粉吃比较多的人群身上。

小科普:

基因重复是指某段基因重复出现,以唾液淀粉酶为例,AMY1基因重复,在合成唾液淀粉酶的时候,由于数次表达增加淀粉酶的产量。即AMY1 基因重复数越多,代表唾液淀粉酶的量就会越多。

如何知道自己有多少淀粉消化酶呢?

准备一块不加盐的薄脆饼干、一个计时器和一支笔就可以进行自测。

首先,尽量在嘴里多攒点唾液,然后把饼干放进嘴里,边嚼边计时,统计出感觉到甜味的时间。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

按每天摄入2000千卡热量计算,如果你在14秒内就能尝出甜味,那说明你携带淀粉消化酶基因数量较多,每天可吃250克碳水化合物。 

超过30秒才能尝到甜味则要注意了,每天只能吃125克碳水化合物,吃多了容易长胖

不能仅仅用“碳水化合物”这一指标作为健康饮食的评价标

同样是碳水化合物,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按照201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我国目前的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正好是55.0%。不过,这个平均数字中却掩盖了很多人的不合理状态。

有一部分人大鱼大肉海鲜为主,很少吃主食,动物蛋白质和动物脂肪过多,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够,蔬菜和来自全谷豆类的膳食纤维更不够,是不利于健康的。

而有些人吃快餐为主,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比的总和过高,蛋白质供能比偏低,全谷杂粮不足,蔬菜豆类更少,这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或过少都对健康不利

膳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将导致全身无力,疲乏、血糖含量降低,产生头晕、心悸、脑功能障碍等。严重者会导致低血糖昏迷。

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时,就会转化成脂肪贮存于身体内,使人过于肥胖而导致各类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按轻体力活动成年女性一天1800千卡热量来计算,5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当于225克淀粉/糖。

约250克谷物(包括一半全谷杂豆),250克水果,500克蔬菜和一小把坚果油籽,正好可以供应这么多的碳水化合物。

常笑健康提醒:

日常饮食不仅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还要注意其来源和质量,最好来自于天然食物,避免食用过多甜饮料、甜食、精白淀粉。不要长期摄入过多动物性食品,红色肉类尤其是肉类加工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致癌物名单,过多不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过多食用海鲜也会增加痛风和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食谱,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常笑健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