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云锦居士 2020-10-12

由安阳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汤阴城外的羑里城。羑里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史可据、有地可考的监狱,也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

这个监狱里曾关过一位囚犯,而且是一位在82岁时被关进一所国家监狱,并且关了七年的老人。

有人会问:这么老的囚犯,他犯了什么罪?这么老了还要把他关进监狱?

其实,他没犯什么罪。因为商朝最后一位国君纣王滥杀无辜,他在私底下偷偷叹息了一声,被人告知纣王。结果,他被关在了羑里的国家监狱。

这个老人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

作为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常常会让学生背诵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这一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文王被囚原因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羑里城大门

羑里城的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牌坊,但见斗拱重檐,檐角飞翘,气势巍峨。大门正中镶嵌着一幅太极阴阳鱼图,一看之下,顿觉古意盎然。

穿过大门进入中心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尊高9米的桔红色的周文王塑像,显得高大挺拔。文王头戴冕冠,宽衣博带,面目慈祥,左手抱简,右手背负,双眼遥望远方。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塑像

作为语文老师,看到文王的形象,不仅想起《史记》中记载的“孔子学琴”中的一段描述。孔子花了很长时间学习一支琴曲,最后悟到了琴曲的作者的形象:“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孔子说,琴曲的作者皮肤黝黑,体型颀长,眼光明亮,望着远方,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

这尊塑像就体现了孔子心中的形象,应该也是后世人们心中的周文王的形象。

仰头看着慈祥的文王,心想:商纣王为什么要把他关起来呢?商纣王荒淫无道,搞什么酒池肉林,又搞什么炮烙之刑,滥施酷刑。但商纣王难道真是因为文王同情别人,私底下偷偷地叹息一声,就被囚禁道这里七年的吗?

其实,周文王姬昌是一个非常能干的政治家。自他继承了所在部族的首领后,就发动百姓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不准贵族随意打猎,糟蹋庄稼,待人诚恳谦虚,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周族的强大,对商王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商纣王是怕文王羽翼丰满之后,不利于自己,于是就找了这么一个借口将姬昌拘禁于此的。

当然,祸兮福之所倚,也正因为纣王有此一招,才使姬昌能够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伏羲留下来的八卦图,完成了千年不朽的神奇篇章——《周易》。

2.河图洛书

穿过神道正中浑厚古朴青石雕琢的“演易坊”牌坊,一座5米左右的高台呈现在面前,高台上有巍然屹立的山门,门额上书“周文王演易处”六个大字。通往山门的石阶左侧有一块龟驮的石碑,上书“周文王羑里城”六个楷书大字。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羑里城山门

拾阶而上,走进古朴端庄的山门。山门明间两侧分置“河图”“洛书”的汉白玉造像石。东侧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西侧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河图

这里的“河图”“洛书”是两个典故。上古时期,伏羲“观乎天察乎地”地考察宇宙万物,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都有一番深入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始终还未让他悟出天地的奥秘来。相传,有一天他来到洛阳境内的黄河边时,黄河中突然浮出一匹“龙马”。伏羲观察到“龙马”身上有一种图案与他所观察的自然万物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一致,他得到启发,画出了八卦,即先天八卦。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洛图

“洛书”有几种说法,最流行的一种是与大禹治水有关。大禹时,洪水泛滥,大禹受命治水。大禹也是在洛阳考察水文时,从洛河中游出一只神龟。大禹观察到神龟背上的图纹很有玄机,于是认真研读,受到启迪,悟出了治水的方法,成功治愈了水患。神龟背上的图纹称之为“洛书”。大禹还依照这个“洛书”划天下为九州,又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

据说这“河图洛书”包含着“天机”在里面,也就是宇宙的奥秘。中外学者对此作了长期的探究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河图洛书”以后衍生成《周易》和《洪范》两本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河图洛书”出现在这里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这是研究八卦的最基本的知识。

3.演易台

跨过山门,往左一拐,远远就可以看到“演易台”。走近一看,描述的是当年文王推演八卦时的景象。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演易台

文王须发皆白,席地侧身而坐,面前有一圆形石块,石块上摆着用蓍草茎排列的八卦。文王眼望前方,似在凝视亭外的大千世界,思考宇宙自然的奥妙。背后有一幅画,描绘的是伏羲创造先天八卦图的情景,石块上的八卦图案是文王正在推演伏羲的先天八卦,最后把它改造成了后天八卦图。这屋顶上的八卦图就是文王的后天八卦图。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演易

有人会问:都是八卦图,会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现在来看下面的这幅图。这幅图上有两个八卦图,中间小一点的八卦就是伏羲创造的八卦,又叫做“先天八卦”,就是文王背后的伏羲的八卦图。外围的八卦就是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改造的,就是屋顶的这个八卦图,又叫做后天八卦。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先天后天八卦转换图

文王为什么要改造伏羲的先天八卦呢?

我们在参观太昊陵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伏羲先天八卦的含义。大家还记得伏羲八卦的含义吗?

先天八卦中间的太极图代表了宇宙的混沌状态,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的阴阳鱼是两仪,两仪生四象,生出了东西南北四方或春夏秋冬四季,四象生八卦,则产生了用阴阳两种符号组合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分别代表了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天地之间最基本的物象。伏羲的八卦表达了天地自然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世界的原初形态。

伏羲的先天八卦代表了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只有八种,故而伏羲的先天八卦只是“八卦小成”,还不足以反映复杂的变化。文王在监狱里,把伏羲的先天八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首先,文王把八卦的方位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八卦从东方开始,顺时针方向排列而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文王认为这样的排列能与自然界的方位与时令相配,并与斗柄旋转的天文现象相协调。

八卦本来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模拟,先民们对北斗旋转的天象极为崇拜,因此八卦的卦象方位与斗柄旋转的天文现象相协调是文王在演八卦的自然考虑。

先天后天八卦这样一重叠,就像两个转盘一样,转盘旋转起来,两种八卦相叠,会有多少种组合呢?

八八六十四,会有六十四种组合。文王认为,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借以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

而且,这样一转动,每一卦的卦象就不是三画,而是六画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两两相叠,构成的是六十四个不同的六画组合体,准确地说是六爻组合,因为每一画,即一阴或一阳,又称之为一爻。

关于这六十四卦,我们可以到“文王易碑亭”去看看六十四卦以及相应的卦辞。

4.文王易碑亭:推天道以明人事

“文王易碑亭”在“演易台”东南侧不远,亭中立有一块明代雕刻的“文王易碑”。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易碑亭

由于“文王易碑”是文物,用玻璃罩着,但靠近仔细辨认,还是看得出,碑的正中上方有竖排的“文王易”三个篆字,下面三排是各卦卦象,每卦下面竖排着的是卦名和卦辞。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易碑

这三排卦象是全部的六十四卦,就是八卦两两相叠而构成的六十四个不同的六画组合体。

这六十四卦各有名称,当然也还包括八卦中的原有名称。如乾卦在先天八卦中是三根阳爻,重叠后是六根阳爻,但还是称乾卦,其他七卦也是如此。

有乾、坤、离、坎……

也有节、复、观这样的卦名。

还有两个字的:小畜、大畜、大过、小过、同人、归妹、无妄、既济、未济……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六十四卦图

卦名下面的文字叫“卦辞”。我隔着玻璃仔细辨认,要看看乾、坤的卦辞分别是什么。

乾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四个字。

坤的卦辞有点长: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些文字其实是对每一卦的解释。

文王在对每一卦进行解释的同时,还对每一卦中的六爻的每一爻也进行了说明。共有386爻,以及每一爻的说明。不过这块碑上刻不下来了。要想看的话,需要去查《周易》一书。

文王所写的这些卦辞和爻辞,称之为《周易》的经文,古奥简洁,全文不到五千字。后来孔子读《周易》非常用功,有个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反复读《周易》,连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好几次呢。这个成语就是“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就是形容孔子读《周易》的。由于《周易》的经文过于简洁,很不好懂,须反复琢磨,以孔子的天赋都要“韦编三绝”,因此,他担心后人更读不懂,于是,他又专门写了《易传》十篇,又称“十翼”,意思是孔子写的这些文字,好像是《周易》经文的翅膀一样,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周易》的经文。

比如孔子解释“乾”卦的含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解释“坤”卦的含义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对乾卦的解说。乾卦的卦象为天,天道的运行刚健有力,作为参与管理的君子观此卦象,接受自然法则的启示,应该把天道的刚健有力转化为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品质,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迎难而上。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是对坤卦的解说。坤卦的卦象为地,大地的形势是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就要取法于地,像大地一样,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从这种解释我们会发现,中国哲学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推天道是方法,明人事是目的。用自然现象推导人的智慧,再类推到人事的管理,以及个体、家庭、国家的经营管理。

从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都是对宇宙万物生成以及运行规律的认识与解构,然后从“天道”自然规律推及到“人事”,启发人们改变自己以适应天地自然的运行状态。理想的境界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与天地运作的节律相合拍,从而成为领悟宇宙大道的人。

而这种思维方式又与我们常常强调的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正相吻合。

5.《周易》的哲学意义

从“文王易碑亭”转回主道,来到大殿前。这座大殿是歇山重檐式建筑,规模恢弘,气势雄伟。中间匾额为“万古臣纲”四个大字,楹联为“七年臣节敬能止,万古天心文在兹”,概括了文王七年牢狱却推演出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事情。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大殿

大殿正中为文王锻铜塑像,相貌威严,神态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凝望着文王深邃的眼神,我想着要和先圣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铜像

四周墙壁上则是文王功绩的彩绘。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渭水访贤彩绘

我们就在这里来总结一下《周易》的哲学意义吧!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传统哲学的各方面几乎都以《周易》哲学为根源,可以说,是《周易》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意识。换言之,中国哲学的独特气质和意境是从《周易》的特殊思维方式开始的。

也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独特气质和特别的天赋是从周文王这个人的特殊气质和特别的天赋,以及这个人的精神境界开始的。

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了在《周易》神秘的哲学魅力。《周易》符号是宇宙的密码,其思维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有着抽象性、模糊性、系统性、有序性、开放性等特点。《周易》帮助人们领略人与世界的密切关系,追求人心与宇宙节律之间的和谐,希望达到与天地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极为深远,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其次,是对立统一的思想。

《周易》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的事物有阴就有阳,阴阳的运动共同形成了道。太极图一半是阳,一半是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包含,相互转化。还有那些阴爻、阳爻,以及由阴爻、阳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都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部分,而且它们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在事物中不断运动转化。这种“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的朴素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一。

第三,大家知道《周易》的“易”是什么意思吗?

“易”有三层含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指事物永远在变化;不易指变化的现象之中,“道”是相对不变的;简易则是指《周易》看似复杂、深奥,但理解了其基本原理,应用起来就容易而简单。总之,《周易》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因此,穷变通久的变易思维就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哲学史和思想史。

《周易》从天地的变化中悟到人间世道也是运动变化的,“变易”是《周易》的典型性格,是《周易》精微深邃灵魂之所在。不懂“变易”,也就不懂《周易》。我们以前常常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的核心是保守的,是不肯变化的。其实那是理解有误。中国传统思想的真正精髓是强调变化,强调顺应时代的变化。这是从中国哲学的源头开始就给中国此后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打上了“变易”的底色。这种“变易”思想也使得我们的文化总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变化,从而使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创造了五千年辉煌的文明与文化。

不仅如此,《周易》还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人生哲学。《周易》是一部以讲哲理的典籍,也是古代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宇宙人生体验的智慧和结晶。《周易》的目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通过对天道的阐发来启发人世运作的道理,《周易》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安身立命、尽利向吉的为人处世之方。特别是陶冶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比如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又比如说,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易传·系辞下》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危者,安其位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还有物极必反的人生规律,等等。总之,《周易》能够帮助人们领悟天道,参透人事变化的玄机,了解自己所处的时弊地位,增进应付事变的能力。”

总之,《周易》内容恢弘,博大精深,包括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多种复杂成份,具有多层结构、多重性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因此,《周易》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形成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特色。

6.小邦周战胜大邑商

周文王姬昌在羑里城被关了7年,那为什么商纣王后来又把他给放了呢?

原来,姬昌的儿子姬发为了营救文王出狱,到处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又觉得姬昌关了这么多年,已是垂垂将死的老朽了,对他威胁不大,于是就下令赦免姬昌出狱。

姬昌82岁时被关进了羑里城,过了7年,89岁的姬昌才被释放出去。年近九十的他还会有追求吗?让商纣王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悟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姬昌并没有就此养老等死,而是如虎归森林、龙入大海,开始了伐纣灭商的大业。

当然,姬昌回去之后,并没有立即起兵来攻打商纣王。商纣王虽然因残暴失去了民心,但商毕竟是大国,实力雄厚,而周在当时不过是一个西部偏僻地区的小国,要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还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的。

姬昌回去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强军备战。他重用姜太公等人,在位的最后七年中把周国从一个偏远小国发展到一个大国,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使殷商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可惜,就在这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年已96岁的文王不幸去世了。

文王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姬发,史称周武王。周武王继位后,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这个姬旦就是周公。还有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积极策划灭商的事宜。几年后,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民心尽失。武王认为时机已到,果断决定发兵伐纣。纣王听说周兵已到,慌忙调集都城里的士兵,再加上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凑合了17万(一说70万)在牧野与周武王的军队相遇。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王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鼓励将士们英勇杀敌。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王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而且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根本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都城。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奢华的鹿台,自焚而亡。殷商由此灭亡。殷商的都城也从此变成废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20世纪初被发掘出来,就是昨天所去的殷墟。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武王东征图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羑里城7年的思考,让中国哲学的智慧之河从此汹涌澎湃。

步出羑里城的大门时,蓦然回首,高大的文王塑像沐浴在阳光中,熠熠生光……

周的“变易”:羑里城——中国哲学之源

文王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