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之九:“易经”与“八卦”

 jhliyilin 2022-09-26 发布于湖南

中华文化之九:“易经”与“八卦”

很久以前,看过一句对联,我觉得足以表达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大师们一生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那就是 —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短短28个字,展开了讲,少则三个月,多则三年,因此,这篇文章只说“儒为表”中的一个点,即易经八卦。

易经八卦是指易经和八卦,创始人易经为周文王,八卦为伏羲。据史记载:《易经》成书历经天皇、地皇、人皇、昊帝、炎帝、黄帝、夏王、商王、文王、孔子等先祖圣贤。时经远古、中古、和近古,从天皇到孔子,《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故有: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撰《易传》的说法。

后来历代学者又根据逐年积累的经验资料、天文、地理、社会、人文知识、哲理格言等,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诠释、筛选、删补而成,所以《易经》包罗万象,奥妙无穷,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精粹、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还是中国道家思想“易、老、庄”谓之三玄哲学的根源。

简单来说,《易经》是天地万物变易之学,《八卦》是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用来算命,预测吉凶。容我慢慢道来 🙏


图片
图片

1、什么是“四书五经”?

在说“易经”之前,需要正本清源,了解一下什么是“四书五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符号之一,四书五经的历史文教地位,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相似。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成就中国人必读的书。 基本上,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如果说,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或者连这九本书都没有读过,对不起,你都不应该说自己是个中国人!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不过历代官教的侧重点不同,从宋朝起,国子监就已经不像汉、唐时代以经学为主,到了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虽也考《五经》,但入取与否是看第一科的《四书》考试。


图片
图片

《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也是横渠先生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一部分早已形成中国人的社会共同意识。

《五经》作为儒家经典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其实“五经”原本是“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乐经》失传,仅剩《诗》《书》《礼》《易》和《春秋》,合称“五经”。这五部书不仅是中华一族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历朝历代的官方指定教科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人文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关于《五经》的地位,这里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1)南宋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中华文化十大圣人之一的朱熹先生曾在《五经》里下工夫,但他一生只讲了两部经,一门是《诗经》,一个是《易经》。2)近代中国最博学的人,被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和“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的陈寅恪教授一身深厚的国学底子,被尊称为“当代通儒第一人”。陈寅恪出身名门世家,自小入学家塾,十岁之前能背诵十三经,被惊为天人。为啥呢?要知道,四书五经合计12万5千余字,十三经合计64万余字。所以,一代大师之所以是大师,经史子集那必须从小抓起,倒背如流。


图片
图片

2、什么是“周易”和“易经”?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是华夏一族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十三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民间说的上古三大奇书,就包括《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经》由三个部分组成:1)伏羲八卦,但那时没有文字,只有八个卦象图形,故称所以八卦;2)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并认为六十四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配有卦辞;3)孔子研易做传,又称《易传》或者《十翼》。

《易经》的演变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其中《连山易》,古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图片
图片

《归藏》又名《龟藏》,据中古籍记载为占卜的三种方法(三易)之一,号称《归藏易》。相传归藏之名出于黄帝(又称归藏氏)。文字记载出于商朝,但相较于《周易》,《归藏》内容早已散佚而不完整。现存有归藏卦(归藏八卦图),为伏羲八卦之衍生、即:将伏羲八卦旋转一百八十度,就成了归藏卦。阴阳分判之方向,与伏羲八卦完全相反,而其往顺来逆的方向亦与伏羲八卦恰恰相反。

此经卦以“坤卦”为首,认为坤为大地,人类生息繁衍之所,生活所需取之于此。郑玄注:《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藏于其中。《说卦》曰:『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


图片

《易经》的这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所以后人所称的《易经》是源于《周易》发展而来的。不过1993年湖北江陵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出土的王家台秦简《易占》与辑本《归藏》相符,被认为《归藏》古文再现。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演周易,惊天地 泣鬼神,此后流传的《易经》就只包括了《周易》与《易传》两大体系。《周易》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由于随时代演变,《周易》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便读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后世又称为《易传》并列入《易经》。


图片
图片

《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由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考古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末周初,而《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不过,我族古人认为,《易经》是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的。后世子孙,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宗教、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甚至兵法和武术等,因此古人说: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大医,这也是为何《周易》尊称为 — 群经之源,万经之首。


图片
图片

在讲”八卦”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周易”,这两个字的意思。1)《周易》一名的“周”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字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时时在变易之中;又保持一种恒常。

  • 《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图片

3、什么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易经系辞》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垂像,见凶吉,圣人彖之。” 这几句话,概述了《周易》这本书揭示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讲天文,下谈地理,中论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黎民百姓如何做生活,都有详细描述,可谓天下第一奇书。其中所谓卦象,并无绝对的凶吉之分,而是指导和忠告人在顺境、逆境中做事的正确态度,行为准则与方法。

《易经》在中华文明史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书独尊”、因为正是基于对“易经”的诠释和发展,才产生了诸子百家,而《易经》又是在文王八卦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对文王八卦的破解,就进一步打开中华文化的大门、比如:易学、术数、占卜、中医、针灸、风水学等等。

历史上,易经八卦、易经在前,是因为,周文王功劳最大。文王在伏羲氏已画出八卦图形的基础上,经过他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使得后代子孙可以一窥天道,并以阴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之为“易”。

解释完“易”、就到了“八卦”。后世流传的八卦图有两种:俗称的“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

先天八卦,是依据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发展顺序而建立的。《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交代了先天八卦按照一分为二的方式生存。用图示表示如下:


图片
图片

先天八 卦的顺序是:一干、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其排列方式是阴阳对等,如干天与坤地,兑泽与艮山,离火与坎水,震雷与巽风,都是相对平衡的,而相对的数合起来是九,如干一与坤八合九,兑二与艮七合九,离三与坎六合九,震四与巽五合九,而且这种相对的组合是三阴三阳的平衡。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由干一数到坤八,是由少数到多,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形一个S形,称之为逆数。由坤数到干一,由多数到少,由下到上,由右到左,形一个S形,称之为顺数。

《说卦传》提出八卦与数的关系,数为十数。《系辞传》明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即用十数和八卦按照“参天两地而倚数。” 的方法来倚数。如下所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乾 坤

卦有八个而数有十数,故必有两卦多二个数。按自然顺序为乾坤两卦。天干和数字皆为记数符号。

说卦的八卦次序与数和天干混合排列如下图


图片

先天卦是宇宙万物的平衡状态,平衡就会形成稳定的静态,一般住宅所安的八卦都是先天卦,使一切动荡不安的不平衡状况复归平衡稳定,在易经风水学上是很重要的。


图片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从空间的观点︰以震卦为起始点,位在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干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

从时间的观点︰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干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数的顺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干六、兑七、艮八、离九。

后天卦相对的数是合十,如坎一离九合十,巽四干六合十,震三兑七合十卦,艮八坤二。后天卦所表现的是运作流动的动态状况,所以有阴阳不平衡的情形。如东南方的巽卦与西北方的干卦是一阴五阳,东北方的艮卦与西南方的坤卦是一阳五阴。就是因为不平衡,所以才会有春夏秋冬寒暖暑凉的四季运转,才会有天地万物人间百态的各种不同属性与变化。

一般道家修行、中医、风水地理、罗盘、命理、卜卦等五术都是运用后天卦理,所以宋朝儒家有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说法。因为后天卦是表现出气的动态变化,显现气的运转与流动、如寒暖暑凉、阴晴圆缺、春夏秋冬、高低起伏等一切现象的变化状态,所以易经风水地理的运用是用后天卦的数字与方位。


图片
图片

至于文王八卦何时起源?目前有两类说法、三种表现。

  • 1)宋代邵雍出现文王造后天八卦的传说,被朱熹推广。这种传说无据,先秦传说是文王演周易,不是造后天八卦。

  • 2)刘林鹰考证殷墟时期已用后天八卦:其在2000年以刘雨鹰笔名所写的《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论述:殷墟小屯南地甲骨里的四卦龟甲,“巽”、“乾”、“坤”三卦在后天八卦位,“涣”在“重八宫”的艮宫方位。就是说,殷墟时期的王室大巫不但懂后天八卦,而且有发达的八宫观念了。幸存者是冰山一角。此论没有排除夏代及先夏时期大巫已经使用后天八卦。

  • 3)谢朝海2005年捐献水书《连山易》后说明,连山易的用卦就是汉族所说的后天八卦。如果其说能被证明,那么,夏代易书就是使用后天八卦的,那么其起源应该在夏朝或先夏时期。


图片

后二种说法,是一个大类,都有依据,依据不同而结论一致,都说明:周文王之前很久,某些大巫已经使用了后天八卦。他们说明的是最晚的使用时期,而非起源时期。

心香一束,敬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祖先师!🙏🙏🙏

 (花生余 2018年10月27日,写于深圳)


图片


图片
图片

【附录问题】

@什么是“易经八卦”?

易经八卦是指易经和八卦,创始人易经为周文王,八卦为伏羲。《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用来算命,预测吉凶。

易是变化,经是道理。探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真理,进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易经 : 乾,坤 (音 '昆'明), 兑 (音对),离,震,巽 (音信),坎,艮 (音近). 

八卦的项目组合,可代表各种自然现象或动态,分别为“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卦名则称“干、坤、坎、离、震、巽、艮、兑”。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写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帮助人记住八卦的卦象:

  • 乾三连(☰),坤六断(☷);

  • 震仰盂(☳),艮覆碗(☶);

  • 离中虚(☲),坎中满(☵);

  • 兑上缺(☱),巽下断(☴)。

阴阳与八卦是《易经》作者的最原始灵感来源。只有掌握阴阳、八卦与经文的关联,才能够真正掌握到《易经》的最终极核心原则。

经文的研究并没有如此简单。所以再从经文走出来,我们这些后人必需来到《周易》研究的第二层:十翼。

十翼中记录八卦卦象资料最完整而有系统的就是《说卦传》。《说卦传》就像是八卦卦象的字典。

十翼虽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孔子所作,但这是注解《周易》的最古老、最有用资料,很多议题与方法相较于现代“去古不远”(其实可能还是很远),所以也是研究八卦卦象的很好素材与起点。

但研究《说卦传》要掌握一些方法,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说卦传》文字不多,背下来不难。但背下来了,那又有多少象?用得出来吗?《说卦传》中没写到的象怎么办?

@解卦时变卦要不要看?

易卦的“象”,除了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八卦卦象,广义来说还包括了阴阳爻位。易以道阴阳,阴阳可以说是易的基础。具体来说,阴阳必需借由爻来表现,没有爻无法看到阴阳,爻象就不存在。

“爻”读作“摇”,不管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由爻所组成。每卦中的一画,就是一个爻,每爻都有阴阳或刚柔,位也有阴阳刚柔,因此就有了吉凶祸福的变化。

以下是揲蓍结果的可能不同情况,从0至6个变爻其解卦原则分别如下:

0 个变爻:以本卦的卦辞、卦义来解卦。

1 个变爻:以本卦变爻来解卦。如图例,蛊之巽以蛊卦的六五爻辞来解卦。

2 个变爻:以本卦的两个变爻来解卦。下爻为贞(定、正),上爻为悔(动、改过)。

3 个变爻:以本卦卦辞和变卦卦辞来解卦。本卦为贞,变卦为悔。

4 个变爻:以变卦为贞,本卦为悔。

5 个变爻:以变卦为贞,本卦为悔。

6 个变爻:干卦以“用九”爻辞,坤卦以“用六”爻辞。其余62卦以变卦卦辞卦义解。

@什么是变卦?

变卦就是古时候说的“之”卦,就是以田氏代齐的筮例来说,就是否卦,是一个六画卦

什么是“爻变”?就是当你卜到某卦某爻为6或9时,可以用该爻的动象来取象,也就是阴阳变之后新产生的八卦卦象。以观之否的卦例来说,观卦动爻在六四,第四爻阴变阳之后卦象出现了上体干、互体巽和艮(互体可以取得两个八卦卦象)。

春秋筮例中,以八卦取象来解卦是很主流而普遍的方法,可惜汉代象数易没落之后,就很少人在取用。现在知识市场中教导易经者,最主流的是用京房或火珠林法的装卦法,再以干支、五行来解卦,完全与八卦无关。而另一派以卦爻辞来解者,也鲜少谈八卦取象。若懂八卦取象,就可轻易看出周史“坤土也,巽风也,干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所用的手法有:二体法(上下二体取象)、互体、爻变,就是没有用到变卦(否卦)。

晋献公嫁穆姬这个卦例,其主要的吉凶判断还是在本卦的变爻,变卦及变卦的变爻都是用以扩大解卦内容。而且,这只是十分之一的特例。所以,如果要使用变卦及变卦之变爻,也当以此卦例为最大之极限。把变卦变爻当做扩大解释内容,这是符合春秋筮例的。但若反客为主,把变卦或变卦之爻当做主要判断,是不符合古法的。

@上面这套规则是怎么来的?

这是基于对《左传》、《国语》等所记载的春秋筮法研究而来的。后人将这些古代的解卦卦例整理出大约只得22个,所以可以研究的卦例实在不多。

其中0个变爻和1个变爻的情况是最多的,这也符合或反应了揲卦法的机率。2个变爻以上的,卦例就少了,偶尔得一,而且由于孤证也较难成立,因此研究价值也相对很低。既使在较为争议的1个变爻,春秋筮例中也有不依以上规则,而解卦者完全自己天马行空去解释的。

总结以上的原则,0和1个变爻是自古以来共识最高,最无争议的,但还是有些杂音。

【参考文献资料】

  • 1.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2.《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3.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 4.《松崖文钞》卷一《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

  • 5. 楼宇烈《袁宏与东晋玄学》,收入《国学研究(第一卷)》,67-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 6.《四库提要》称“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

  • 6.  《周礼》

  • 7.  司马迁:《史记》

  • 8.  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ISBN 753330053

  • 9.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ISBN 7-5052-0181-6

  • 10. 程石泉:《易学新探》、《易辞新诠》、《易学新论》 (“程氏易学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