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很豁达的一首词,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一定要坚持自我!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0-12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时年二十一岁(虚岁)的苏轼,跟随父亲离开四川眉山,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从此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正式走进了历史,作为当时的天才,苏轼可谓是意气风发,他很清楚凭借自己的才华,只要离开了四川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路上他很兴奋。其实他可能没有想到,后来的人生充满了艰辛,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卷入了“乌台诗案”,还被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垂垂老矣,才回到中原,但是始终没有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故乡。

“乌台诗案”是一根导火索,苏轼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其实他早期的人生很顺,遇到了一代文学大师欧阳修,受到了他的提携,成为了北宋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由于王安石后来变法,苏轼极力反对,认为祖宗之法是不可以改,正是这种理念上的不合,使得他与王安石反目成仇,最终为日后的“乌台诗案”埋下了伏笔。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给当时的宋神宗上了一封谢表,由于在里面抨击了新法,一些人开始收罗苏轼的罪证,发现了他的一本诗集,看到里面有很多的反诗,还讽刺了宋神宗,立马招来了祸端,从而被贬到黄州,也正是这个时期开始,苏轼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此后一再被贬,可谓是吃尽苦头受尽了折磨。

苏轼尽管受尽了折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他依旧坚持自我,保持了文人的风骨,这一点最为后人津津乐道,我们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是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其中以这首《定风波·红梅》来说,便是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非就是要告诉世人,他尽管被贬到外地,过着一种悲苦的生活,但是没有人能够把打到他。

《定风波·红梅》

宋代: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这首词正是写于黄州期间,时间是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对于苏轼来说,生活尽管很艰难,可他依旧从容地面对生活。当他读到了北宋初年石延年的《红梅》一诗感慨万千,于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了这首词,不仅写出了新意,成为了一首新的经典,同时也是告诉了世人,无论遇到了什么,一定要坚持自我。这也正是苏轼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尽管生活不如意,可是面对生活时,他依旧很从容,不会被困难所压垮。

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烘笑從人赠,酡颜任笛吹。

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

石延年这首诗也是写得很有韵味,整首诗意境高远,不仅赞美了红梅高尚的品格,同时也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当时的苏轼正是读了这首诗有感而发,于是用极大的热情改写了这首诗,成为了一首经典的词。古人对于梅花也是情有独钟,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红梅身上独特的个性,还有高尚的品格,这与做人是一样,无论遭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那么一定要坚持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够活得更加精彩。

苏轼正是把人生中的感悟,还有对于人生的解读,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词的上片写得就很有趣,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它迟迟不愿意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像淡红中桃杏色,文静又大方傲然于天地之间。词的下片重点是赞美了梅花的风骨,还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红梅个性独特,不会畏惧风寒,从来不会媚俗,虽然呈现出红色,但是类似于桃杏。好像是美人不胜酒力,保持了傲骨。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和青枝。

无论是石延年的《红梅》诗,还是苏轼改写后的红梅词,那都是精品之作,不过前者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而苏轼更多的是歌颂了红梅独特的个性,这也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他对于生活的感知,对于人生的解读要更加深刻,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与众不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