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海明威 01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无外就是“说”与“听”。 我们很小时候就在“咿咿呀呀”学习话语的表达,当我们能够流畅的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之后。这一生,“听”就成为我们终身功课! 倾听是一门技能,我们需要去慢慢的学习,需要与他人关系的交往当中去感受“被倾听”的给予自身的能量,再通过其感受用于他人身上。 被倾听就是被认可,被认可就是被看到,看到我们的表达在别人身上得到反应,使我们自身的感觉、行动以及存在有了意义。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说过自己和女儿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他的女儿对着镜子说:“我丑得像一只猪” 他听到女儿的声音,不由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本以为,女儿会开心的享受自己的夸赞。 谁知,女儿非常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然后喊了一声:“爸呀!”,就摔门而去。 事后,他想了想当时的情景。(可能也有赖于女儿“不高兴”的反馈)发现自己的安慰是来得不合时宜的。也许当时女儿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看到她的感受,而不是用“安慰”去掩盖她的感受。 被忽略的感受好像就被否定了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也许,当时自己能够去问问女儿:“是不是对今天自己的形象感到很失望?”也许这样的对话,可能会让女儿更舒服一些。 因为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看到了,会让自己愿意把内心更多的事情表达出来! 所以,卢森堡博士说,在安慰别人或者提建议前,我们需要先看看,那些安慰和建议是不是别人想要的。 但是,我们总会先看到“问题”,给予解决“问题”。而忽略去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 没有被释放出来的感受会被压制下去。以致于,你有时候会发现孩子总会在“无理取闹”、“莫名发火”......但忘了,可能这个“火”已经被压制很长一段时间了! 想让孩子能够学会成长,我们需要的是:“感受”先于“问题”被看到! 02 了解一下,我们会在沟通中出现的行为表现: 1.提建议: “我觉得你应该XXXXX” “要是我的话,我就XXXXX” 2. “比惨”: “我跟你说,你这还不叫什么,我XXXXX” 3. 否定感受: “不要哭了,不要难过啦!” 4. 忽略感受: “..........” (无视他人的感受,对方说完,你就岔开话题讲自己了或者其他事情) ......... 很多情况下,我们用“理性”思维想出来的解决方式,都是无效交流。这些都只会成为阻碍亲子之间情感的联结。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我们真的投入在孩子的情感之中,体会孩子的感受。便意味着我放下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判断,“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只有共情,我们才能够去反映对方的情绪情感,理解和体会到对方的感受,甚至帮助孩子说出他此时此刻的感受。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他的内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在倾听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去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对方的反馈去修正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度世间万物的想法。 只有不断去确认、反馈、修正.....我们才能一步一步离孩子的感受近一些、再近一些! 比如: 孩子成绩考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特别的失落。 我们可以询问孩子:“是不是这次成绩没有考得自己的理想,特别的失落呢?” 如果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切,陪同在孩子身边,就是最大的安抚。 03 有些父母说,只有理论和感受的表达,还是让自己无从下手。 是呀,就像“爱”是一种天赋,但是“爱”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才能够获得的。 也许,这一些,我们自身并不熟练。 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自身做起,一点一点去学习吧! 倾听也属于一项技能,那么便有学习的一些小技巧。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技巧做起,一边学习一边去感受。 点击加载图片 1) 目光接触 在我们和孩子交流时,眼睛和耳朵一样的重要。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户。我们也能够用眼睛去传达:“我就在这里,听你说话!”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身,是不是对孩子生气的时候、命令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说:“看着我,听我说话....”这样的话语呢? 那么,孩子讲话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让自己的眼神保持在孩子身上? 2) 全神贯注 当孩子需要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放下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面对孩子,给予ta全神贯注的注意力。 若是,我们是在忙得不可开交。我们也需要先跟孩子道声歉意,给予自己一定的时间,然后要遵守自己和孩子的约定时间。 当我们已经准备好和孩子正式的交流时,我们就要关掉电脑、放下手机。提醒自己,这一段时间,我们全部给孩子。 3) 倾听时切忌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 为人父母,总会习惯于口若悬河的指导孩子。 但是,我们需要把“教”孩子和“听”孩子分开成两个场合。在孩子需要倾听的时候,我们最好把打断孩子说话的情况降到最低限度。 我们可以微笑、点头或拍一拍孩子,以这种方式来支持和鼓励孩子表达,但不要打断孩子说话。你的干扰会打断孩子思维的连贯性,会让他感觉沮丧。 4) 让孩子知道你在听 当孩子说完话后,你可以用稍微不同的词语重申一下他刚才所说的,以表示你一直在倾听他的想法。 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在抱怨他的上课无聊。 你可以这样说:“看起来你这一天在学校里确实过得很不愉快。”这样说不仅表示你在听孩子诉苦,而且如果你误解了他传递的信息,这时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来解释说明。 04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小技巧进行学习和感受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然后可以借助下面的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了解自己,在倾听孩子时,哪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没有效果的。 (1) 你在倾听孩子时,最擅长用什么方式来支持孩子(如目光接触、确保不要打断或澄清你所听到的)? (2) 当你中断了倾听孩子时,一般都会做些什么? (3) 你最适合在一天的什么时间或什么情况下来倾听孩子? (4) 你在一天的什么时间或什么情况下,会不得不做出妥协来倾听孩子? (5) 如果打算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你会马上开始做什么? 点击加载图片 参考文献: 《倾听孩子,孩子就不需要通过问题来表达自己》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不打、不骂、不动气的温暖教养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