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36):三皇五帝——释“帝”(下)

 秋琰 2020-10-12

汉字探微

(136)

三皇五帝——释“帝”(下)

朱英贵

[紧接《三皇五帝——释“帝”(上)》]

三、“帝”字的造字本义

此前已经论及,“帝”字应该就是“蒂”的初文,它的构字理据就是植物及其花蒂的合体象形。从隐喻的角度来说,既然可以用“华”(花)字来称呼中华民族,那么用“帝”(花蒂)字来称呼中华的君主,也是理所当然的。要解读“帝”字的造字本义,还需要结合上古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这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主要体现在远古先民的植物崇拜与先祖崇拜上。

先来看植物崇拜。植物崇拜其实就是对植物生殖能力的崇拜,华夏民族一直生活于农耕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最崇拜的就是为之提供食物的土地和植物。“帝”之所以跟“地”发音相同,必有其根源的社会文化原因,那就是:“地”为万物主宰,“帝”为万人主宰。他们对于土地的崇拜,很自然地就会迁移到跟他们朝夕相处的生生不息的植物身上。“帝”字的初形,不管哪种写法都从“木”,不同的是木的中间、上边的符号略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应该是象花蒂之形,三角形表示花房,中间竖画表示蒂中有种子,花房与结子,生命繁衍,生生不息。这就是植物生殖崇拜的奥秘。

再来看先祖崇拜。对于植物的生殖崇拜,使人们很容易迁移运用于对统治者、首领的崇拜,植物最富于生殖能力的器官就是花,花中最有繁殖能力的器官就是花蒂,因而先人就创造了“華”(花)和“帝”(蒂)这两个字。植物的花与蒂的神异繁殖功能,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与人类始祖的化身。然后将这两个字一个用于华夏族的国名,一个用于华夏族的祖先称谓。

周朝的君王不称“帝”而称“王”。周以前的君王在世的时候也不称为“帝”,都是逝后才配天称“帝”的。俞樾《群经平议》曰:“商时生称王,死称帝。”《史记》所载夏殷之王皆以帝名,这些都是尊祖配天,益庙称帝,视之如神,并非生时称帝的。

汉字当中,跟“帝”字类似的还有一个“祖”(其初文为“且”)字。可以说,“帝”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古人还分不清雄蕊与雌蕊,故只能认定整个花蒂),而“且”(祖)是人(男性)的生殖器官(造字时代已经脱离了母系氏族社会,意识到了男性生殖器的种子功用了),“帝”(蒂)和“且”(祖)这两个字的构字理据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在造字时代,“帝”(蒂)和“且”(祖)这两个字就是同义字,张光直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中认为:卜辞中的上帝与先祖的分别并无严格清楚的界限,殷人的“帝”很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是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也就是说,在殷商时代,“帝”和“祖”就是同一个概念,祭“帝”和祭“祖”实质上是一回事。卜辞中并没有祀天的记载,只有祀祖祀帝的记载,而且“帝”也可能含有“祖”的意思。例如:“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祐。”(乙5408)其后八个字意谓祖先保佑我,攻伐马方。

天的观念在商代的作用还比较小,远远赶不上“帝”的作用,“帝”是掌管着自然、可以令风令雨的至上神,其主要实质乃是农业生产的神,控制农作物生长和年成丰歉,进而主宰人类社会生活,甚至人间君主的命运。

“帝”和“祖”分开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人以天代替了殷人的帝,“帝”便从人祖的含义移用为天帝的含义了,而“祖”则取代了原来“帝”的一般部分功能,成为专表祖先意思的词语了。

综上所述,“帝”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借助植物生殖器官“花蒂”的构字理据隐喻人类始祖之义。因此在世的国君是不称“帝”的,去世以后才成为敬奉的祖先与天神。在世的君王正式称作“帝”那是始自秦始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于是“帝”便又由天神转回到人间,前加“皇”字,始皇帝虽然短命,然而历代皇帝却绵延了两千余年。

    四、“帝”字的字形演变

 “帝”字的甲骨文字形

让我们重新再来仔细观察一下上图中的甲骨文“帝”字的各种形体。这些字形都是由上中下三部分构件构成的:下部为植物或树木的根干,中部的符号有些是横向的“工”字形,有些是圆环形,有些是方环形或交叉环形,但它们所象的事物应该都是同一种东西,那就是花托与花萼,上部则为花蒂中间一竖可理解为花蒂内的花蕊(其中最后一横行的第一个字形花蒂与花蕊的样子最为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字形的上部都有一条横线,这条横线既辅助完成了花蒂的构形,又起到了强调上部花蒂形象的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第一横行的几个字形,其上部又多了一条短横线,这条短横线有指示符号的作用,意思很可能就是告诉识字者,“帝”字的根本意思所在就是上部的花蒂,而并非下部的根干。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图“帝”的古今字形演变:

“帝”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前两个甲骨文字形的构字理据已如上述,两个金文字形上部选用的是具有两条短横的字形,中部选用的是横侧“工”字的形体(第二个金文字形的横侧“工”字有所夸张与艺术化),小篆字形应该是由第二个金文字形演变而来的。现代汉字的“帝”则又是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部的横侧“工”字已经演变为“冖”了,下部的根干也讹变为“巾”了。

《說文解字》卷一丄部:“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

许慎由于没有见过“帝”的甲骨文字形,所以他的解析是依据小篆字形的,于是说它是一个“从⊥,朿声”的形声字,这并不符合“帝”字的构字理据。至于许的解义:“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应该是不错的,只是未能够说出“帝”字初文的构字理据来。

    五、“帝”字的字义演变

“帝”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应是花蒂,“帝”应该是“蒂”的初文,后来“帝”专门用作先祖、天帝的意思,就又为其造字本义重新造一个“蒂”字。

“帝”字的最直接引申义就是先祖或者天帝,在商周时代,先祖或者天帝并无严格区分,夏商周三代均称已逝的君主为“帝”。例如:“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礼记·曲礼下》)再如:“天子崩,步于四川,代于四山,卒葬曰帝。”(《大戴礼记·诰志》)又如:“三代天子之号称王。然夏自帝启以下俱曰帝某,商则《易》称帝乙,《书》称‘自成汤至于帝乙’,初疑其说,后读《礼记》云‘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始解。”(清·黄生《义府·三代称帝》)

由此可以引申出上帝或最高的天神的意思,即古人想象中宇宙万物的主宰。例如:“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书·洪范》)再如:“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礼记·文王世子》)又如:“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唐·李贺《浩歌》)

由此也可以引申出主宰一方的天神的意思,例如:“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山海经·大荒南经》)再如:“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庄子·应帝王》)又如:“众仙就朝于瑶水,群帝受享于明庭。”(北周·庾信《燕射歌辞·徽调曲》)

“帝”字由先祖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君主或首领的意思,指称远古时代部族联盟的领袖。例如:“(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于帝,无非取于人者。”(《孟子·公孙丑上》)

由此可以引申出尊奉为帝的动词意思。例如:“其二有渐离,生来耻帝秦。”(陈去病《有怀刘三纯苦念西狩无畏》诗)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说赵奉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齐·鲁仲连晓以利害,终使赵魏同息此议。事见《战国策·赵策三》。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称为“始皇帝”之后,“帝”就转用作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意思了,自此后历代皇帝均可以“帝”称之。例如:“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再如:“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五)王琦注:“时玄宗在蜀,肃宗即位灵武。”又如:“帝是日崩于延庆殿。”(《宋史·真宗纪三》)

“帝”字被专用为天帝、皇帝的意思之后,作为先祖的含义就转赠给“祖”字了。于是“帝”字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动词引申义,即为帝或称帝。例如:“会汉祖龙腾丰沛,奋迅宛叶,自武关与项羽戮力咸阳,创业蜀汉,发迹三秦,克项山东而帝天下。”(汉·扬雄《剧秦美新》)再如:“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后汉书·伏湛传》)又如:“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三国志·魏志·朱灵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朕受天命,帝有四海,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共庆,传之无穷者也。”

“帝”字在晚清时代还有一种主要或主体的引申义,例如:“其在前古野蛮时代,以战争为帝,以和平为偶,其生产机关不过为武备机关而设。”(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发端》)再如:“谅知大戟、荛花,是时而为帝者也。”(章炳麟《〈无政府主义〉序》)

根据上面对“帝”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帝”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六、含有“帝”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帝”字的成语不多,基本上都是取天帝、先祖、皇帝的意思。例如: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借指远古时代。语见《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圣帝明王——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语见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语见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帝辇之下——皇帝所在的地方。用指京都。语见《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帝辇之下,怎容你这等胡行?你却如何谋了他小老婆,劫了十五贯钱,杀死了亲夫,今日同往何处?从实招来。”

帝王将相——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源自《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胡天胡帝——胡:何;帝:指天神。什么是天,什么是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源自《诗经·庸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简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语见《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鱼鲁帝虎——指将鱼误写作鲁,帝误写作虎。泛指文字错讹。源自晋·葛洪《抱朴子》:“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语见清·金桌《〈南海百咏〉跋》:“余家向有钞本,承讹踵谬,不无鱼鲁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订正之。”

舄乌虎帝——因舄”与乌”、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经传抄,容易写错。指文字抄传错误。源自《埤雅》:“舄九写而为乌,虎三写而为帝,言书之转易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