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连他家的房顶上的乌鸦也很喜欢。 如果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是不是连他家房顶上的乌鸦一块讨厌呢? 比如这个哥哥与弟弟的故事。 什么是晕轮效应有一个哥哥,自己常用的圆珠笔丢了,就怒斥弟弟:你把我的圆珠笔弄哪去了? 弟弟很委屈:我没见,这次真的不是我。 哥哥就越来越生气:不是你,还有谁,除了你爱翻我东西,找不到第2个人了。 然后呢,弟弟还是死不承认,结果哥哥把弟弟暴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说:撒谎的人,就要挨揍。 无奈之下,弟弟终于承认是他弄丢的,哀求哥哥别打他了。 过了两天,哥哥的同学将圆珠笔还给他,原来是哥哥借给同学了,只不过是忘记了。圆珠笔找到以后,哥哥看弟弟越看越觉得内疚,觉得自己冤枉了弟弟。 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主观判断是不可靠的,加入了太多自己臆想和推断的成分。 这种现象也称为晕轮效应,更官方的解释是:我们常常在特定情况下,往往会因为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的行为。 远离晕轮效应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在直观感受下被无限的放大,要么特别好,好么特别坏,这是两个极端面。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晕轮效应下,你心里想到的就是眼睛的,并不是客观事实,只是被加工或隐退到光圈后的视而不见。 你认为对方好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正确和优点;你认为对方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错误和缺点。 这种效应是片面的情感引起的一种主观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人的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在晕轮效应下看到的并非是真相,只是内心的映照与好恶。 理性面对外界晕轮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当别人称赞我们时,要保持冷静,不狂喜,不骄傲,时刻还要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我们时,也不必自暴自弃,要认识到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客观真实看待自己。 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心里感觉到的,耳朵听到的未必是真实,只有分辨后的去粗存精才是该相信和顺从的。 所以,永远别拿感性去做判断和决定,这个误差可能会有天地之壤的差别。 改变自己的思维既然晕轮效应无处不在,我们也不能逃避或拒绝,如果想征服别人,先得改变自己,换一种相处模式。 喜欢一句话:少有人走的路,才不拥挤。这句话也可以当做,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才能有所作为。 回到文中哥哥与弟弟的例子,哥哥由于情绪的冲动,把弟弟暴打一顿,最后知道真相的哥哥自责不已。 单纯的儿童尚且如此,换成我们成人会更变本加厉,被直觉和情绪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很低级,也最可怕的。 只长年纪,不长智商和脑子的行为,其实很蠢萌。 或许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对外界的怨怼,而是对自己的克制、反思、冷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请先征服你自己。对自己的这种征服也可以理解为改变与颠覆从前。 理性的人生,更容易带给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光环,所以努力改变自己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