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西畴:石缝中求生存“三光”变“三明”

 铁皮嘛利嘎 2020-10-13
文山西畴,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这里是全世界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人以战天斗地的雄心与“地球癌症”斗争,曾经被戏称“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西畴三光片区,今天却在石漠上建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三光村”变成“干部清明、群众聪明、前途光明”的“三明村”。从“三光村”到“三明村”,鲜明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一幅西畴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的路线图。
从“三光”到“三明”
“搬开石头种树,拔掉穷根致富。”3月28日,即将抵达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时,远远看到山上矗立着这几个大字。放眼望去,千亩连片的台地里种植了各种果蔬,满目苍翠的山林一望无际,果蔬地里还有正在辛勤劳作的人们。
西畴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域,99.9%国土是山区,75.4%土地石漠化,26万人生活在石头窝窝里。而三光片区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因“树林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
“过去因进出村子道路难走,村子里的媳妇都跑掉6个。”西畴县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回忆。岩头村因位于西畴县大山之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出行始终无法避开一公里长的悬崖路。因交通不便,岩头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嫁进来的姑娘实在呆不下去,偷偷跑走6个。”如今再提起往事,李华明仍止不住凝噎,这一公里长的悬崖路,成为岩头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的穷日子,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向大山进发、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1990年12月3日,西畴县王廷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经过105天苦战,他们用铁锤、铁杆等最原始的工具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 “三保”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产量是以前的4倍,一举甩掉了“口袋村”帽子,拉开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从此,“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如今登上山巅,嶙峋乱石已成层层台地,一棵棵猕猴桃树、李子树茁壮成长,村舍整齐绿意盎然,一幅壮阔的“六子登科”画卷展现在眼前。目前,西畴县政府正努力将兴街镇三观片区打造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登上三观片区观景台,从成高空俯瞰,整齐的石埂错落有致,曾经的“地球癌症”蜕变为绝美的山水画卷,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他们为“西畴精神”代言
没有到过西畴,你很难想象西畴的自然环境有多么严酷;不走进西畴,你难以理解什么是“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亲临西畴才能感受深刻。在记者看来,西畴26万人民全是“西畴精神”代言人,他们用岩石坚硬的意志和力量,创造了石漠变绿洲的奇迹。走进西畴县,从众多人民群众身上,都能感受到“西畴精神”所蕴含的强大正能量。
“1997年,进岩头村还有最后1公里路被悬崖挡住了。作为村民小组长,我暗下决心,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带领大家把悬崖上的进村道路打通。老老少少齐上阵!铁锹断了,换;手磨破了,忍;人滚下坡去,爬起来。历经12年的苦干,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简易路。接着,县政府出资1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硬化了路面,圆了祖祖辈辈的通路梦。”西畴县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说。
西畴县江龙村村民刘超仁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小康是干出来的。”在西畴博物馆内,刘超仁向记者分享了昔日“口袋村”是如何甩掉“贫困帽”,成为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的故事。“1999年,我每月有600多块的退休工资,可是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我萌生了入党的念头,当时我58岁了。我动员群众引种桔苗,现在江龙村的桔子发展到8个品种1000多亩,全村68户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没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村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35%提高到80.4%。”
海子坝村村民小组长谢成芬是西畴县现实版的女中豪杰,她带领乡亲们实施了电改,修建了小水窖,种植了核桃......2008年10月,她抬着风钻机像男人一样打炮眼,和乡亲一起修路。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她意外发现患了乳腺癌中晚期。“当时医生说,接受手术治疗能活五年,不做手术随时可能倒下。面对这一切,我更担心的是,修路的资金接不上了,工程是不是前功尽弃了?”于是谢成芬牙一咬,心一横,毅然离开医院,回到村里接着修路。苦干了3年,全长8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而谢成芬的身体也竟渐渐好了起来,医生说她创造了生命奇迹。如今,海子坝路通了、电通了、核桃挂果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西畴,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小矮人汽车服务连锁集团董事长郑安礼就是其中一个。20年前,郑安礼初中刚毕业,父亲就逼迫他要学一门技术,他盯上了“修车”。之后几年他辗转广州、杭州边上班边学技术。一次加班不小心把左手摔断了,但因为承诺,只能忍痛用右手把车间里的车全部修好。带着打工攒下的一万多块钱,2006年他在昆明开起了第一家汽修店,后来在昆明首创了“汽车快修”概念,日子越过越好。但好景不长,2013年,一场大雨淹没了郑安礼5个店30多辆车。遇到困难,郑安礼没有放弃,他主动联系客户,承诺把被淹车辆全部修复,并减免之前的所有材料和维修费,这些客户最后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小矮人”快修也从1家到现在连锁加盟店达100多家,先后吸纳了下岗人员、农民工和大学生人数达5000多人。“小矮人”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郑安礼把可贵的“西畴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我要去村委会看看。我挂钩的片区工作落实了没有?那几户贫困户的房子都盖好了吗?……” 刚从昆明住院透析回家的牟秀才急切地询问着扶贫挂钩的事。他似乎忘记了所有病痛,对精准扶贫工作仍念念不忘,对贫困群众的冷暖疾苦仍惦记于心。2018年1月14日,58岁的西畴县莲花塘乡大锡板村委会原副主任牟秀才被无情的食道癌病魔夺去了生命。
何为“西畴精神”,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这样概括:“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四句话体现的就是“西畴精神”。
用“五分钱”撬动乡村人居环境整造
“西畴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而是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践,是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的穷日子,以永不放弃、永不懈怠、永不退缩的豪情和勇气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西畴县还探索出“五分钱工程”、建立“幸福超市”、创办“扶贫车间”、成立就业协会、建立村规民约等模式。
“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这是一些偏远贫困村寨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村环境卫生如何改善,或许西畴县的“5分钱工程”能给你灵感。
啥是“5分钱工程”?其实很简单,就是村民每人每天出5分钱,再加上县财政补助,聘请贫困户当保洁员,让村寨变干净、变整洁。
据西畴县委副书记熊安跃介绍,2018年以来,西畴县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推行村庄保洁“5分钱”工程,不仅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小小5分钱,办成了大事情。
在“西畴精神”的发源地木者村,“五分钱工程”实施后,针对部分村民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图政绩不顾实效”、“做面子不做里子”的思想顾虑,木者村支书刘登荣及时召开了工作恳谈会,抛出了“过去为了求生存、要发展,群众集资炸石开路可以不杀年猪;现在日子好了,为什么不能每天拿出五分钱建设美丽家园”的时代之问,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共鸣。在刘登荣的宣传动员下,木者村群众热情高涨、全员参与实施了“五分钱工程”,一些外出务工、远嫁他乡的村民也纷纷自愿缴纳保洁费用,为建设美丽家园尽献绵薄之力。当下,走进西畴县各村寨,随处可见村民自觉爱护村寨卫生,并且保证村寨长期有人清扫,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使人心旷神怡。不少村民表示实施“五分钱工程”后,生活垃圾乱丢乱扔现象少了,并且加入到大扫除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共同爱护美丽家园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西畴县的“五分钱工程”,既为农村群众办了实事,又助农增收,也美了村庄,充分诠释了“横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深刻道理。
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主要内容,以“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为新时代内涵的“西畴精神”,是以西畴县为典型代表的文山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脱贫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奋斗、实干、创新和只争朝夕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撸起袖子加油干”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精神动力。
西畴,让梦想之花在石头堆上绽放。2018年,西畴县已率先完成全县脱贫摘帽。
李亚 文 徐俊 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