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烈推荐】几个技能学起来,消灭“无理取闹”的小恶魔!

 肉乎家 2020-10-13

        看文章之前,先说一下作者😓。肉乎爹妈不是能讲出一大堆高深莫测理论知识的育儿专家,也不是带过N个娃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超级爸妈,只是因为工作关系陪娃时间多一些(外企IT很多时间在家上班);

        而当你有更多时间每天盯着娃娃一点点长大的时候,就不免会对她的成长(主要是价值观、心智、道德等方面)期望更高一些,这就意味着对她的种种缺点更加敏感、同时对自己教育的方式有更多思考和反省。

        我们一度认为只要父母三观正,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但渐渐发现好多时候不是只靠三观正就可以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还是需要动脑筋,讲技巧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跟自己的宝贝女儿肉乎已经战斗了3年零9个月了,期间有无数的小插曲,心里攒了一些话不吐不快,最后决定把这些经历和感想写下来。

        所以大家看文章的时候,并不是在读什么标准的育儿经哈,而是要抱着交流的心态,觉得有任何不妥随时欢迎提出,大家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前言
抓狂的那些日子

        朋友圈不止一次有人评论说“你家肉乎真乖啊”,“她这么懂事你们怎么教育的”…… 其实我想说每个小娃娃都是这样多变的,乖的时候真是天使,一旦发起脾气进入那个怪怪的小情绪中就很难出来了,就好像扳动了身体里的某个开关,一瞬间就变成了另一个娃!油盐不进、不可理喻,让人抓狂的小恶魔啊!

(图片来自网络)

        变成小恶魔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任他在地上打滚撒泼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都会担心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好多时候我们放低姿态、耐着性子的各种尝试交流孩子却并不买账……

        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为此头疼过吧。这类问题在育儿书籍里出现频率很高,我也读过很多大V号分享的文章,今天整理下思路,结合具体的案例,写写我的感想。文章里不会出现多么精深的育儿理论或是专业术语,但都是平时跟肉乎斗智斗勇积累下来的小经验,跟大家一起探讨~

分享几个制服“小恶魔”的成功案例吧~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哈哈加油加油……

场景一

        某个周末,肉乎奶奶出门去附近的医院检查身体,肉乎听到奶奶要出门,立马开始哭喊:就不让奶奶走,奶奶在家跟我玩!全家跟她反复解释了几次也听不进去,依旧哭闹不停。

        “什么情况?该讲的道理都讲了,居然还这么任性?!奶奶还着急出门呢!”

        渐渐我感觉自己的耐性快耗尽了,最后打算狠心把她强制抱走,好让奶奶出门,回头再为她的任性好好惩罚一下。

        这时她自己突然哭着喊出一句:“奶奶不要去医院,不要打针!”

        我接着追问 “你是怕奶奶去医院打针会疼,所以不让奶奶去,对吗?”

        她含着眼泪用力点了点头。

        当时全家都愣住了,我只觉得自己脑袋嗡的一下,瞬间背后就冒出了冷汗。

        之后的故事大家也能猜到,了解真相之后的我们给肉乎讲了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故事,顺道拿出了肉乎那套医药包小玩具,我扮医生她扮病人,用故事+道具的形式给她讲了奶奶去医院检查都做了哪些事情,最后问她“你看,奶奶去检查一点都不疼对不对?” 她终于咧嘴一笑,这段小阴霾才算真的过去了。

        其实严格讲,这并不算是通过大人努力而成功扭转孩子情绪的案例,但还是想把这个场景拿出来分享一下。

        在认为宝宝“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放低姿态、站在TA的视角试着去想一想这个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语言表达的发育、和情感行为发育的步伐不一致,前者显然会更慢一些,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相比于用复杂的句子“说出来”,孩子们更倾向于用直接的情感宣泄(“乱发脾气”)和强烈的肢体动作(“乱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意愿,往往这些简单直接的表达就会被大人解读成“任性”,跟随而来的自然是一顿居高临下的说教甚至惩罚,孩子内心的委屈就可想而知了。

小结

弄清楚孩子为什么“无理取闹”至关重要,我们不会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从头到尾没脾气,做到百分百的客观冷静,但至少时刻提醒自己,很多情况下孩子并非“无理”,只是哭闹背后的“理”我们没有真正抓到而已。

至于怎么去理解孩子,这个答案就见仁见智了。带着你对孩子满满的爱,耐心+观察+聆听,相信世界上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不是么?

场景二  

        大概2岁多的时候吧,这个例子有点久了。全家去超市买了点小吃,还没结账呢,肉乎同学就抓着购物车里的东西,哭闹着要现在吃。

        我就用尽量平静的语气跟她解释, “肉肉你先静下来听妈妈说,没有结账的东西还不是我们的,现在还不能吃,别人家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吃,对不对?”  

        然后我手指收银台给她看:“你看那边,大家都在排队呀,结账呀,我们一会儿也把钱给阿姨,然后阿姨才会同意我们拿走东西,我们就可以开心吃啦好不好?” 

        然而这种我自己感觉正能量满满、声情并茂的解释并没有让她完全安静下来,好在她应该听懂了我的意思,哭声明显小了一些。

        突然我意识到,到这里为止我还是在单方向的灌输、说教,并没有考虑太多她的感受。稍微想了一下,我蹲下来,握着她的手,凑到她耳边轻轻说:“悄悄告诉你,其实妈妈知道你特别~特别~特别~~想吃这个,因为妈妈也饿得厉害呢,你摸摸妈妈的肚子都饿扁了,特别想现在就把它们全都拆开、全部吃掉!” (离开空洞的说教,用具体的动作吸引她的注意,拉着她的手来摸妈妈的肚子……)

        我接着问她:“但是我们还没结账,如果现在就拆开吃东西,超市的管理员阿姨会非常生气惩罚妈妈的。” 然后我做出打手板惩罚的样子,“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不到处逛了,现在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去结账,然后就可以吃了,好吗?”

        小魔头的情绪终于得到了认同,虽然看着还是有些不情愿,但终究止住了哭声,拉着我一蹦一跳往柜台跑过去了。

        我们是否总是觉得孩子在故意挑衅自己、偏离自己的期望?

        是否愤怒于“怎么跟你一遍遍解释,总是不听?”

        是否在公众场合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觉得尴尬、进而恼羞成怒?

        是否又在动手惩罚之后,孩子哭得更凶、问题没有解决、自己却又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对于一切从0开始的孩子,“规则”、“道德”都是很模糊的概念,终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慢慢建立起来。很多时候熊孩子的“熊”真的就是天生的、人的本性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坏”!只是在我们身上,几十年的教育早已让这种本性隐藏了起来。商场里的美食我也想吃啊,如果没有人教我,我也会直接伸手去拿、或者哭闹着“我要吃我要吃”!付钱?规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饿了想吃东西而已啊……

        现在我们成为了父母,担负起让“熊”孩子慢慢成“人”、慢慢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则和道德标准的重任,我觉得这中间真的需要太多的耐心和沟通技巧,我真心不希望我们小时候经历的填鸭式的、或是简单粗暴型的教育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小结

这里用到的是“共情”的技巧。所谓共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同身受,跟TA明确说出TA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理解TA,这样TA才可能敞开内心、反过来试着理解你。

其实这一点不止是对孩子,我们大人的交流中也会经常用到。曾经肉乎爹公司里一个讲Consulting Skill的课程就明确给出了这个方法——在提出你的要求之前,首先承认、肯定对方的诉求,寻求认同,缩小谈判双方的差距,对于艰难的谈判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场景三

        某天晚上,我跟肉乎一起在地垫上玩雪糕棍的游戏,下意识抬头一看已经9点多了,就随口说了一句“时间到了,该去刷牙了!” 结果肉乎同学立马抓狂,在地上撒泼打滚起来:“我不刷牙,我还想玩游戏”。我试着解释了一下,似乎没什么效果,这个小无赖还是继续撒泼。

        那好吧,撒泼不止你会,老娘我也会啊!于是我也开始大哭、躺下打滚!结果瞬间肉乎就懵了停下来不哭了问妈妈你哭啥

        那一瞬间,我知道主动权又回到了我的手里,心里偷笑。于是借着这个机会编了一个小娃娃哭闹、妈妈生气、最后俩人和好高高兴兴一起出去玩的小故事(虽然故事很傻)……  等故事讲完肉乎已经完全忘记刚才为什么要闹了娘俩高高兴兴一起刷牙去了。

        其实之所以觉得这个案例值得分享是因为平时大多数时候,对于这种情景通常的处理模式是……

    ——N次劝说、催促无果

    ——警告

    ——再次警告无果

    ——肉体上的惩罚,比如打手板

    ——孩子哭得更凶

    ——肉乎爹开始自责

    ……

       很显然这样的处理办法并不好,但在孩子油盐不进、说什么都不听的情况下,你不希望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常就只能寄希望于这种简单直接的体罚了,希望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可以让TA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这次肉乎妈用的转移视线的方式显然规避了这种尴尬可以和平解决问题不是更好么?等到事后孩子平静下来再带着她一起回顾刚才她的错误要比在当时强行灌输容易的多了。

小结

小结:这个很简单,为什么肉乎哭闹,明显是因为还想玩,不想刷牙。这种是真正的“无理取闹”,很欠揍对不对?哈哈……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先试着讲道理,实在行不通的话,试试“转移注意力”吧。

但转移注意力并不是放任TA去犯错。务必记得,要在事后心平气和的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复述一遍,指出TA的错误、给出改正的建议。在合适的时机讲道理,事半功倍。

场景四       

        某个周末,顶着大太阳跟肉乎出门走走,顺道去快递柜取快递。

        一路上小家伙心情很好,叽叽喳喳,一会儿小花你好一会儿蚂蚁你好;等取完快递往家走的时候,可能因为天气太热,她开启了叽歪模式:"我累了,太累了,妈妈你抱抱我吧?"

        我就跟她讲,“妈妈知道你累了,你看太阳公公发怒啦,这么热,妈妈长得比你高都没力气走路了,妈妈也好累(这里我试着用到了上面提到的 ”共情“)…… 但是你看,妈妈抱着这个大的快递,怎么抱你呢?我们快点走,一会就到家啦!“  

        然而还是不管用啊,肉乎同学一直叽歪,还带着不耐烦的哭腔,继续喊累不肯走。要知道当时烈日下被磨叽,我的心里其实是真的有火气的。尤其是几次想着耐心解决问题,她压根不配合。

        于是我真的生气了,扔下一句“妈妈要回家了,你想走就跟上来,不想走就留在这里哭吧。” 抱起箱子,放轻脚步慢慢往前走,留意着背后的动静。

        这次她真急了,撕心裂肺的喊着“妈妈等等我……” 哭着跑着追了上来。

        听她哭得厉害,我也心软了。这时候看到路边的小花,灵机一动,想到“转移注意力”这个办法。因为平时时常会带着肉乎一起做做手工,栽一盆小花小草什么的然后观察植物成长,肉乎也因为这个对自然界的小花小草小虫尤其感兴趣。

        于是我指着路边的小花,用特别夸张的口气喊道:“哎呀!快看!那是什么?!是漂亮小花的种子!红色的花结出来的居然是黑色的种子!我们一起去采几颗种子回家种起来,好不好?看看我们家里可不可以长出这样漂亮的小花?”

        “然后你要每天给它们浇水、就像之前一样观察它们的成长,好不好?”

        我故意喊出非常具体的颜色来吸引她关注,再给她浇花这个任务激起她的兴趣。就这样,小恶魔👿被赶走了,小天使👼终于又回来了。

小结

跟上一条差不多,变通!共情不管用的情况下,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我认为“共情”对于比较理性、习惯讲道理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好用的;但如果正好碰上孩子的情绪不对头,或是相对感性的孩子,不吃讲道理这一套,那“转移注意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妈妈说养娃就是在升级打怪,物理攻击不管用?那就试试魔法攻击呗!

场景五       

        当时的肉乎大概2岁半多不到3岁吧。

        奶奶带着出去玩,她看到有趣的东西(比如路上的小麻雀)会突然自己跑出去,哪怕是在小路上,时常有汽车经过,她也完全没有安全的概念。为此奶奶当场就严厉批评过,然后每次回家,肉乎爸妈也会对这个事情再做一番强化教育……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让这么大的孩子理解大人口中的“危险”、“坏人”、“汽车的刹车距离”、“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这些玄乎东西的确不太现实。

        肉乎妈这时候搬出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那一套,讲故事、讲案例,想着尽可能和平解决问题,让她学会保护自己。然而最终被肉乎爹否决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某次抓到现行(又是一次在路上乱跑、警告不听)之后,在屁股上狠狠地留下了一片血印。

        从那之后,哪怕爸爸不在身边,奶奶只要开口说一句:“前面危险!你又乱跑,回家告诉爸爸?” 奔跑中的小魔头就会立马刹车停下来。

小结

对于有些事情,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尽可能用平和的方法去教育,这个思路是没错的;但对于这种威胁到安全的,肉乎爹称之为“底线”的情景,就不是讲究技巧的问题了——跨越底线就必须严厉惩罚,没有例外。

教科书、网络上的各种鸡汤文,都会告诉你要如何冷静、要用这个秘笈那个大法的……但孩子是自己的,这种极端情况下的教育一旦失败,出现意外,相信任何人都承担不起那个后果吧。

        上面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肉乎家生活中的小场景,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我们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这几个问题的处理过程,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可以参考的。

        首先,孩子永远是孩子,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我们潜意识里总是期望他们像成人一样隐藏、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最常见的误区,父母的愤怒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的表达方式很直接,高兴就笑,愤怒就闹,直来直去。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一顿歇斯底里的哭闹,可能跟夫妻之间一声不愉快的“哼!” 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我们不应该把孩子的情绪妖魔化。

        另一方面,提醒自己,养娃的过程就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博弈的过程!成人(尤其是父母)应该是用爱和包容+自己的智商+科学的方法来打败孩子,而不是靠大嗓门和硬拳头。

        带着这样的情绪再回头来看,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再那么“不可理喻”,也许TA只是饿了我们误解了?也许我们说的那些很简单的事情对于TA真的太难了?反思之后,你开始真正“蹲下来”、放低姿态,试着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回顾整个事情。

        都说看不透的敌人最可怕,而一旦你挖掘出孩子哭闹背后的真正意图,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然后不妨试试耍点“心机”,譬如上面提到的“共情”的方法,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指责说教;另外“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平静下来,“事后教育”也是不错的办法。

        当然就像我一开始就否定教科书式的教育,其实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同样如此,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育儿的道路一定是坎坷的,哪怕别人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再好,放在自己娃身上多少也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多思考,多总结,多反省,要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只有一直努力下去……

        加油吧,娃TA爹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