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肿瘤复发了???

 何裕民 2020-10-13

● 肿瘤标志物 ●

肿瘤标志物是大多数肿瘤患者定期复查的指标,每每临近复查的日子,有些患者就开始心跳加速,头皮发麻,晚上睡不着觉了。如果检查结果升高了,即使只是升高一点点,也会立马开始担心是不是肿瘤进展了或者复发了。

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肿瘤指标只是辅助判断指标,肿瘤复发及肿瘤进展的判断金标准是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PET- CT等。

那为什么医生喜欢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查呢?

因为肿瘤标志检查创伤小,随机抽取几毫升血液就可以了,费用较低,又不用担心辐射损伤。

为什么当出现肿瘤指标升高的时候,很多病友就会随着指标的升高而恐慌呢?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中,肿瘤指标是一个预后预测因素,该指标的升高,意味着疾病有可能转移复发了。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是!指标毕竟只是指标,它只是一组数字,一种可能的征兆,并不代表就是事实结论。生物学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很多参数变化非常准确地提示了发生着的事实。温度100℃时水会沸腾,这可重复检测、确认,而生物学指标通常并不如此。

一方面,生物学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它们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个参数反映了多种可能性,如以最为常见的血清癌胚抗原(CEA)为例,它是非常实用的指标,肠癌、肺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许多恶性肿瘤都可见血清中CEA指标的升高,故临床常首选。然而,吸烟、酒精中毒,以及肺气肿、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也会有15%~50%的患者(人群)血清CEA会有所升高。

再加上生物代谢的波动,检测试剂的稳定性,以及检测人员的技能等,都会在一定程度干扰这类指标的稳定性,造成指标一定幅度的波动。因此,绝不能用观察物理参数的眼光来看待生物学参数,特别是肿瘤标志物高低。而应强调对这些指标的变化既重视,又不可迷信。

在实际的医生工作中,我们不会通过一次简单的肿瘤指标异常,就判定疾病正在恶化。我们往往会通过对肿瘤指标的动态监测,来间接了解肿瘤的实际变化趋势,如果出现短期内肿瘤标志物迅速升高,那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如果想更加准确的了解疾病的实际情况,还是建议再借助影像学的检查,包括内镜、CT和核磁共振等,这些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病灶变化情况,帮助医生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陈某,崇明人,60多岁,2003年结肠癌开刀,一直中药调理得很好。2005年6月复查前一切如常。当查到血时吓坏了,一家三口匆匆找到笔者。老婆说,老头子这下不行了,好几个指标都很高。几个大医院的医生一致判断复发或转移了,必须马上做化疗。老头不肯,儿子和老婆死劝。

笔者接过化验单一看,乐了!尽管是市内一著名专科医院的检查,检测仪器却把人“耍”了。笔者注意到他一共检测了6项指标,4项完全正常,包括比较特异的CEA等,2项极不正常,且这2项紧挨着排列(第三、第四项),数值均为638个单位,即便是再敏感的检测,2个参照值完全不同的指标结果都是“638”,只有2种可能:一是40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一就是仪器“怠工”,出偏差了。而明显后者可能性更大。

笔者简单做了一通解释,嘱什么都别干,中药照吃,1周后再去该医院做个复查,相信不太会有大问题。果真,复查一切正常,全家感激不尽,一个劲地夸笔者水平高!其实,笔者只是多用了点心眼而已,动了动脑子罢了。

我们说,指标只是反映了一种可能性,指标须解读,须思考,切忌迷信。否则,反而会在“科学”的旗号下误己误人。当然,还应多说一句,肿瘤标志物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指标检测并非越多越好,而且要结合相关指标综合解读,才有意义。

动动手指,帮助更多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