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论语》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背后国文 2020-10-13
每当听到国歌响起,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我们总会涌现出崇敬的心情,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凝望,很自然地把自己和一个名词联系起来,这个词就是中国。这与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我们从书本上,从报纸上,从广播中,从电影上看到了新中国是如何推翻满目疮痍的旧世界,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抗争一步步得来的。虽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心里有多自豪,但内心对祖国的认同,对祖国的荣誉感,对国家的爱始终强烈地存在,可谓“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对祖国充满着敬仰和崇拜。
祖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然而在今天,我们和比我们小一些的朋友或下一辈的孩子交流时,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却很难看到,或者说祖国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有些模糊,有些遥远。为什么他们的念头和我们那一代人出现了差异?是环境改变了,还是教育改变了,还是他们对眼花缭乱的世界迷惑了?
我想,应该是他们还没有建立对祖国的感情,因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首先和祖国建立深厚的感情。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孔子为什么能把他的国家称之为“父母之国”,是因为他对他的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待祖国像对待父母一样。只有这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个文化的源流就在“礼”上,而“孝”则是中国礼文化最重要的因素。孝,对内是孝顺父母和长辈,对外就是国家。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国家亦是,都是我们应该孝敬的对象。《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从家到国,到全天下,我们常说的“家国情怀”就是孝的体现,都是我们要付出真感情的对象。
讲到“礼”,讲到“孝”,我们无法避开礼乐文化的弘扬者,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周公制礼儿乐以后,孔子作为他最忠实的拥护者,对礼乐文化积极地维护和发扬传承,并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这种理念。
《论语·八佾篇第三·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季氏在家庙的庭前,举行天子所专享的八佾之舞。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这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孔子为什么这样评论,是因为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违犯礼制,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他已经忍无可忍了。作为一介布衣,如果他对他的邦国没有感情,他至于忍无可忍吗?
孔子也做过官,在他执政期间,“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如果没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怎么能全心全意为国奉献呢?
但孔子做官时间不长,他的很多执政理念得不到施展,于是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他离开祖国完全是迫不得已,据《史记·孔子世家》: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
他完全是因为当时的执政者已经完全荒政、怠政,所以他愤然离去。
然而当他听到他的祖国召唤他时,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的国家。《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二一》,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意思是,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高远,奋发进取,基本修养已经颇为可观了,只是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当然,这时孔子并没有马上回到祖国,但是他听到他的学生冉有即将得到重用的消息,他欣喜若狂,恨不得想马上飞奔回祖国。
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祖国,所以他一心想为国效力,即使叛臣向他召唤,他都有点心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五》,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然而我们知道他心动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改变他的国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局面。历史上的爱国仁人志士,无不心系天下人民,无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解难,为天下的人民幸福出力,千难万险矢志不渝。
其次,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还要为祖国的和谐兴旺发展而不懈努力,积极参与和投身到爱国行动中。
孔子不仅在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上予以指导匡正,率先垂范,而且在政治上提出很多先进的执政观念,不断劝导执政者如何正确地对待社稷和人民。如他提出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第二·一》);“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一七》);“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第一·五》)等。这些都是他作为个人从国家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当然这是我们自己主观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我们的人民大力宣传他们的权力和义务,让人民知道,他们才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在各方面给予人民更多的关怀和关爱,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祖国对他们的爱和付出,让人民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感受和增进双方的感情。如孔子提出的“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第一·五》)和“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一五》)的概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四五》)和“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一六》)的理想等等。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理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我们从他的身上不仅看到了他思想上的光芒,而且也看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我们不一定要人人学孔子,但体验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发掘我们优秀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不失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一条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