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讲案|第四篇里仁之第13章

 泪眼问花华不语 2020-08-20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国吗?有什么问题呢!不能用礼让治国,礼又能怎么办呢?”

探究

“礼让”是小事吗

礼是什么?孔门讲修身,往内为仁,向外为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实关乎人际,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有个等差、次第在,不能逾越。《论语》说“礼”计有40余条语录。唯本章兼说礼让,且提升到“为国”高度。或说礼让,从等级言,下让上曰礼,上礼下曰让;从表里言,让为礼之表,礼为让之质。

《邢疏》说:“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邢昺以为,本章是说治国者必须礼让,而礼节度民心,让使民不争。后儒读此,多有发挥,以为治国者,若能依乎礼让治国,则内臣必和,外邦必睦。反之,若外在徒存礼仪虚文,内在却高傲无礼,则其臣自感为奴臣,其民自感为隶民,行于邦交,必致敌视,终自陷于窘境。

孔子或深感列国征伐不已,故言此。本章讲治国者当行礼让,或因礼有度,主敬,依礼行事,诸事合宜;让有序,生和,循让待人,上下无争。果真如此礼让,治国也就少了困难。故知仁的体用,就在礼让。

孔子讲礼让为治。《后汉书·刘殷传》载贾逵上书:“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列女传》记曹世叔妻上书:“《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故后儒或疑本章有脱漏,少“于从政”三字,进而以为礼让当专指古代禅让。孔子言“礼让为国”,涵盖当更多,禅让亦在其中。《伯夷列传》说:“尧将逊位,让于虞舜。”然此章礼让,当不必专指古代禅让。

进一步说,子曰“克己复礼”,克己是前提。礼必涉双方,故内心和而对外敬,既有敬,则必有让。家国有上下之分,用礼治,可令彼此有所和,上下有所敬,敬,则有所让。礼让是双方的。家国天下,在上者往往误以为下尊上为礼,则少了互让之道。上行下效,失礼而致少让,则失和,甚至起争心。君子弭争,“射乎揖让”之说,亦基于礼让之德。“以礼让为国”,礼为制度、仪典,是为文章;让为行为、示范,是为适用。让讲体谅、宽容,推己及人,关乎恕,又是仁的关键之维系。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以礼让论,则上下、彼此,当能互让,则可“为国”,以期恢复周公礼治。而周公制礼之初衷,在序先后、定尊卑,亦在君臣、父子,上下而不移。

《孔子家语·辩政》载:“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众悦。子何施而得之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齐之道。’孔子叹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以所治者,小也。’”孔子弟子宓不齐(字子贱)治理单父邑,颇有政绩,而民众悦服。孔子问他:你采用什么方法而做到的呢?宓子贱说:单父这地方,有五个比我贤能的人,我躬身敬奉、虚心受教,他们都教我治理之道。孔子赞叹:那治理好单父的大道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治理天下,务必访求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些贤人,是百福和神明的根本呀,可惜你用来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宓子治单父邑,可为“礼让为国”的示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