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让为国难何有——《论语》悟读【76】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红尘纷纷总变幻,礼让为国难何有。

《论语》第四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难之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以礼来治国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治国,礼能做什么用呢?”

【悟读】

水底月为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

月亮比作奢望之物,可望不可即,人们却乐此不疲;真正需要的人就在眼前,人们却不懂珍惜。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舍近求远,一味追求华而不实,而总不明白自己的最要。比如,人们往往渴求永不知足的物欲,而忽略对我们精神最重要的朴实无华的礼义。

周礼,提出来的周公。西周的礼治是要求各阶层安分守己不越礼,天子有天子礼乐,诸侯有诸侯礼乐,强调的是别而有序,将周礼成功普及的是孔子。

《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没有等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诚然,儒家鼓吹的理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有别,是有局限的。但毋庸置疑,礼义的思想在历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现实中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孔子强调的是为治国之本。但是,本章却多出一个“让”字,使这段文字的意义模糊起来。

礼让,谦让、退让之义。礼让与礼,全然不同。

钱穆先生对此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说礼是处理双方关系的,两方相处外表恭敬,内心必和。因敬而和,必含谦让。所以,是礼的本质。

杨伯峻先生进一步强调“以礼让为国”的本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果舍弃内容,徒拘形式,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荀子.天论》有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强调了天地和气,万物自生。万物因和而长,人类因和而存。

礼让宽容多友善,和随诚信远奸邪。

治国必须礼让礼主敬,依礼而行则处事合宜;让生和,上下相和则百事不争。

做到了礼让,做人就不难了,治国亦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