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里仁篇》(13)《礼崩乐坏的祸根在朝廷》

 歌柏安妮 2016-03-10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以:凭借,用。
(2)礼让,依照礼的规定谦让。
(3)为国,治理国家。为,治理。
(4)何有,哪里有。
(5)如……何,把……怎么样。

【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理国家吗,哪里还有这样的人?既然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礼还有什么用处呢?”

【解读】

孔子何以喊出“礼让为国”的感叹来,这也是本章的核心。礼,是仁之用。治理国家就是“仁”最大的作用,如果能把“礼”实施到治理国家中去,那么这个作用就是“礼让为国”。后人把本章的“礼让”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这里特指的是“为国”也就是治理国家,如果指一个人,那就是国君,如果指很多人,那就是位居高官的士大夫阶层。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早已礼崩乐坏。孔子想通过改变国君甚至周游列国去游说,来恢复礼制,都没有取得效果。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为国,是我国古代立国的大原则,就是谦让就位,或者说是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上古时期,以礼让为国,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其实,禅让制并非看好谁就把王位让给他,而是通过数十年的考察。舜让位于禹,就经过了“典职数十年”,是通过做事考察后才让位的。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事情就是选一个什么样的国君继承王位,如果选错了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不幸。朝政荒废,奸佞当道,以至于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孔子在这里呼吁“礼让为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无奈。当时,当然也包括现代社会,社会崇尚武力,崇尚权谋,礼让为国是何其难呀!对于本句的理解,尤其是“何有”,后人认为是“何难之有”,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何难呀?”实际上,从春秋到现在,礼让为国是不存在的。这句话的本意是,能够凭借礼让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吗,还有这样的人吗?何有?是对还有这样的人的反问。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个用否定形式做出的肯定回答,说明老夫子近乎绝望了。如礼何?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这样反问,能把礼怎么样呢?礼还有什么用处呢?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再有“礼让为国”的事情了。在这里,我们也明白了,礼制的僭越,和导致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就是国君,只有一群人,就是在朝廷为官的士大夫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