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论语》载,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讲的是孔子说,能以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为官执政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又怎样能够推行礼呢?有人考证本章第二句“何有”前,可能有三个字脱漏,应该是“于从政乎何有?”此说有道理。此章是赞赏礼让治国的古风,而慨叹当时的无道无礼。所谓礼让,一般认为指的是古代的禅让,当然也未必全然如此,但应是其主要所指。古代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而不居。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上古文化的传统思想,后来儒道两家都把这种做法奉为圭臬。 上古时代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伯夷、叔齐兄弟对君位相互礼让而不就,它们的礼让为国之风与春秋之时诸侯的相互攻伐形成鲜明对比。若采取攻伐、争夺和欺诈手段为政,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呢?治理国家如此,治理地方、单位亦然。让干就好好干,不让干也大可不必争争斗斗、狗苟蝇营,即使成功了也没什么可骄傲和留恋的。这样的人不仅可获得尊敬,自己也活的潇洒自在。礼让精神,不是空洞的条文,也不是虚假的装饰,是要根植于为政者内心,在治理国家中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孔子非常赞成为政者真诚谦虚的精神,赞扬功成身退之道。这并非鼓励人们不为官不为政,而是说,有才干就好好干一番事业,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