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汉口】吃货 津津乐道的汉口餐饮业(续)

 人文武汉 2021-05-15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民以食为天。”口腹之欲是人生第一要事,故饮食行业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东来顺

最具特色的还数东来顺。紧靠南洋大楼上首是一长溜装饰漂亮的民国建筑,称为六渡桥商住楼,集纳卖场、办公楼、住宅等使用功能。第一家东来顺饭店位于中山大道704号,它楼上的三个宝顶(80年代加装的)格外打眼,显现肃穆的穆斯林气息。曾是汉口唯一经营北方清真风味菜肴小吃的餐馆,尤以涮羊肉、明炉挂鸭、一鸭四吃为特色。创始人马辅忱原籍河北保定,曾在平汉铁路上做过餐车服务员。后在汉口中山大道水塔对面的生成南里口租赁门面作店堂,正式挂牌东来顺。还先后创办了东来公寓、交通旅馆、清真酱品厂等,形成清真系列,为回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沦陷期间东来顺迁交通路,马辅忱在民权路清真寺组织消防队并任队长。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规划交通路为文化街,故后迁于清芬路碧云里口。解放后为发展民族饮食业,东来顺迁入现址,扩大了经营规模。东来顺因与民众乐园靠近,很多演员如郭玉昆、杨菊苹、陈瑶华等晚上戏散后前来宵夜,马连良也曾来做客。马辅忱喜爱京剧,不仅清唱还挂衣演出,拿手好戏是“打演杀家”中饰演萧恩。人们对东来顺印象最深的是着白衣说北方话的前堂师傅,其中张世魁有几手绝活,即报菜名和唱菜的嘴上功夫、端盘上菜的手上功夫、店堂穿梭的腿上功夫和结账不用算盘的心算功夫。来店里吃饭,也是感受饮食文化的精湛。

老爸说,它最初并不叫“东来顺”(注:北京亦有东来顺),在日占时期取悦东洋人,叫了这么个名。它的牛羊肉菜肴地道。1997年,我和弟弟请老爸游玩修葺一新的民众乐园,中餐安排在“东来顺”涮羊肉,他倒中意荷包牛肉丸子,我又加了一盘。

老会宾

“四季美”一样,“老会宾”也是汉阳帮厨师创业。它曾“湖北餐馆”,靠的就是湖北风味出名,擅长烹饪楚乡名菜。

老会宾老板朱荣臣是汉阳县朱家台人。十几岁就下汉口,先在大观楼跑堂,光绪三十二年与两兄合资,先后在花楼街福缘里开维新酒楼,在黄陂街开金谷酒楼。宣统元年独资在万年街开设华兴、振兴酒楼,不久又在得胜街兴建品珍楼,民国十七年改名为“普宴春”。民国二十年水灾后,乘三民路口的福裕布店倒闭之机,将其租赁下来,办起会宾大酒楼。民国二十四年,三民路中段的九华楼破产,“会宾楼”遂迁入营业。

它的做大做强是在抗战胜利之后,由于杏花楼、燕月楼等相继停业,有京苏帮厨师集中于老会宾,技术力量雄厚,形成湖北风味加京苏风味,在武汉三镇名声鹊起,一些社会名流如梅兰芳、胡蝶、李百川、沈云陔等以能在这里举办宴会而显体面,厅堂陈列有邓少峰、黄亮、黄松涛的书画,也显高雅。各行各业的同业公会,每年选举,都会在会宾楼办酒席,最少四桌。有趣的是,还需要呈报上级备案,并请汉口市政府及国民党市党部派员指导。

“会宾楼,丸子大,吃了不说话。”民间这句顺口溜意思是好得没话说。

湖北名菜曾作为鄂菜一系,名品就荟萃于会宾楼。独具品牌的有东坡肉、绣球燕窝、掌上明珠、全家福、龙戏珠、蟠龙卷切、橘瓣鱼圆、金包银、清燉甲鱼、五香葱油鸡、烧滑鱼、财鱼三吃、干贝裙边、什锦鲤鱼、白汁银肚,峡口明珠汤和一品豆腐(葵花豆腐)等,色香味俱臻上乘。另一道名菜大鸡鸾,专选黄孝一带3斤以上的黄母鸡

老大兴园

老大兴园的前身是“大兴园”,创立于1838年。最初在汉正街升基巷13号,由汉阳人刘木堂独资创办,经营湖北地方风味的菜肴,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终于在升基巷这条当年的“好吃街”站稳了脚跟,并且具有一定的名气。夏口县的罗知事,为其书写“老大兴园”四个大字,制成金字招牌,悬于门楣之上,罗知事还以官府的身份告谕餐饮行业同仁,在夏口县境内,不准再开第二家“老大兴园”。

老大兴一是粉蒸肉,半斤一盘,分量足、配料全、色泽鲜,香味四溢,闻之垂涎欲食。另一个是鱼什豆腐汤,滚烫鲜美,佐酒下饭,令人食欲大开。最拿手的制作鮰鱼,专挑10斤以下的时鲜活鱼;那生汆回鱼,汤如奶汁,入口粘唇,肉质柔嫩,鲜美绝伦。“鮰鱼大王”几乎成了“老大兴园”的别称。

刘开榜不仅在业内有名,还是江湖中人,在汉口洪帮中行五,大哥则是鼎鼎有名的洪帮寨主杨庆山,还有周盛余、邓海山等一批洪帮兄弟。他不仅带来了烹制鮰鱼的绝活,更带来了一批社会关系。杨庆山每周六必宴请宾朋,掌勺的都是刘开榜。武汉地方军阀夏斗寅也喜欢到“老大兴园”吃鮰鱼,而且每次必到厨房看看是否由刘开榜亲手做。

1982年结婚,时兴在家办酒,老爸解放初期在行政干校结识的陈叔叔在商业局管饮食业,出面请来“鮰鱼大王”的师傅掌勺,在亲友中很是风光,算是跟老字号更亲密的接触一回。

入乡随俗。日久天长,外地人开的餐馆也渐渐本土化了。三民路上的德华酒楼。早年这一带有家天津人开的得华楼。后来又是天津人在民众乐园对面开了家德华楼,遭遇1931年水灾而“泡汤”。店中掌作师傅李晶珊(辛品珊)、堂头周秉山接手,于民国二十二年再度开业。雇工40余人,还聘请鮰鱼大王刘开榜、筵席专家龚虎臣等,生意日趋兴隆。德华楼以经营京津风味菜点驰名,以煎、炒、溜、酱、烧、烤等技艺精湛著称。跟老会宾不相上下,互通有无。不同的是,有银丝卷、莲蓉包、寿桃、小晶糕等40多个品种北方饮食精华面点,水磨年糕在汉口也是首屈一指。

中山大道前进二路口原郭镒泰已改换门庭。 

郭镒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老字号最初靠市场经济而兴,这时又因市场经济而衰,如同一夜秋雨打浮萍,看着在“肯德基”、“麦当劳”旁打了蔫。

餐饮老字号中,最早“退市”的,恐怕是“郭镒泰”了。它与“东来顺”隔中山大道相望,一旁的前进二路那边又是“老万成”,地段好得没话说。不料,说垮就垮了。要说不吉利,也许“郭镒泰”谐音“郭姨太”吧,终不长久。此外,中山大道武胜路拐角不远有一“老林川”,据说是“东来顺”的分店,牛肉面特好。它可是汉口少数通宵经营的餐馆,武钢下中班的通勤车在它门口停有一站,不少都进去宵了夜再回家,所以那一方灯火,在夜雾里总是热汽腾腾。大约1990年代初,这家老字号淡出食客的视野,代之而起是“家乐福”一排新商铺。

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烹调饮食行当,有些老字号可能如明日黄花,但它们闪现过历史的色香味形器,是汉口人舌尖上的味觉和思念。

人间美色阅不尽,转眼到了2017年元旦,我已是花甲之年的爷爷辈了,带着4岁多的孙女,去看改造升级后的中山大道开街。一大早从香港路乘地铁6号线,赶到吉庆街“蔡林记”吃热干面、“五芳斋”吃宁波汤元。然后,向西一直逛到六渡桥,又在清芬二路找到德华酒楼,排长队买年糕和包子回家,小丫头一路兴高采烈。

打我爷爷开始的老字号情结,不知能否在这第五代传承?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一本马路书 半部城市史

温馨提示:

想要购买《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可以直接进入天猫长江出版社旗舰店搜索书名,还可以直接与发行部联系购买事宜82926816

本期编辑/校核: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