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家长怎样做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长沙7喜 2020-10-13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下,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们成年人都经常被全方位「轰炸」而来的信息弄得「眼花缭乱」。

身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理解、评估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怎样正确、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注意力?

在不同年龄段,采取什么个性化手段让孩子告别注意力问题?

今天,我们就分享林思恩博士在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演讲中细致地讲述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两大原则,以及培养0-3、4-6、7-9这三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的具体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林思恩博士主题演讲完整视频

以下内容整理自林思恩博士的演讲:

01




什么是注意力经济?


大家好,首先我们来讲讲什么是注意力经济。

其实在这个提法之前,大家最初说的都是眼球经济。为什么现在我们不提眼球经济了?

我的理解是,现在科技进步了,能够抓取、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视觉方面信息逐渐过渡到其他感知觉通道的信息了。

例如,在眼球经济时代,有非常多的楼宇广告,我们看到,楼宇广告会被各种各样的广告刷屏。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不再局限于视觉呈现了,已经拓展到听觉,开始有耳朵经济

例如,现在我们开车都使用导航,但现在的导航也不局限于用声音来吸引大家了,我们会选择听郭德纲的声音、林志玲的声音。那么新生代也开始买车了,所以也有了年轻的新生代明星的导航声音,最近还有了李佳琦的声音。


此外还有鼻子经济

以前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是香水,闻到香水味我们就知道接下来要见的人了,就像全球连锁酒店会有自己的气味标识,如今我们也有不少气味图书馆。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说明,注意力经济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视觉体验,而是覆盖全方位五感的体验。从好的角度看,这说明我们越来越注重人的体验、消费者的感受,都是用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02




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注意力问题


如果从儿童注意力培养的角度去审视注意力经济,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却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

这个问题我们成年人就有,我们会用手机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做事,例如在排队结账的时候交友聊天。不过在时间碎片化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也在快餐化,他们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越缩越短。

第二个问题注意力问题是由俭入奢易,由奢返

我们看到了很多帮助我们拥有美好生活体验的事物和产品,但在学校和学习场景中却不是这样。所以孩子在回归到学校、回归到学习场景时会发现,信息不再是那么有趣,孩子需要花时间去记忆,花时间去注意,需要自主地去调度自己的注意力,这就是由奢返俭难。

第三,儿童注意力的发展,一定都是从被动的注意,逐渐发展成主动的注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在心理学领域、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这叫作从外源性专注过渡到内源性专注,也就是说,由外界控制我们注意力的朝向,过渡到我们按照自己的需求、目标、兴趣爱好,主动地去调动出来我们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我们非常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从它控变到自控,这也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而从它控变到自控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问题。

首先,它控和自控的脑网络并非同一个,二者不是一个强,另一个也强,而是有时需要对抗,这就需要让大脑发展出很好的自控力,才能完成这一过渡。

其次,从它控变到自控的过渡过程中,有些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学业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甚至是作业上,但是这种注意是变不成孩子的自控。也就是说,家长的它控变不成孩子的自控。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接下来我们看看方法。

03




助力孩子注意力发展的两大原则


在讲方法之前,我们先讲两个大原则,也就是如何真正助力孩子注意力的发展。

第一个大原则,「保护、启蒙、发展」三步走,这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我会按照年龄段进行区分。

在儿童注意力发展中,3到12岁是很关键的时间段。既然加上了「保护」和「启蒙」,我们就把时间段往前推一推,分成0到3岁、4到6岁、7到9岁,这就覆盖了一个孩子从出生一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时间段,之后我会在这三个方向上针对这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展开介绍。

其实四到六年级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仍然很关键,但孩子已经需要逐渐过渡到学科学习上,我们把打基础的过程放在前面的年龄段。


第二个主线原则是,科学地理解注意力发展,科学地评估孩子的注意力状态,然后做到个性化的培养,最后进行智适应的训练

展开来讲,我们首先对注意力的理解要到位。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内源性专注和外源性专注,我们知道它是有一个切换过程的。另外,我们看到了注意力经济对很多感官都有影响,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注意力投放在不同通道的信息调用,是不一样的。此外,刚才我们还讲了从它控到自控的大脑网络不一样。

专注力最核心的大脑基础包括三个子网络——定向、警觉、执行

定向就是选择到底关注哪个事情,定向网络就是受外面的事物影响,还是能保持自主的调用;警觉网络是现在能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警觉状态,能维持多长时间;执行网络就是如果选择了要关注的事物,眼睛、动作能不能跟过去。


把大脑基础调用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上面,内核对应的是专注的强度、持久度、敏捷度

就像我们开车,有些车的百公里加速特别快,同样停在那,一脚油门很快到100迈,而有些车情况就慢,有些孩子也是一样。这与运动的状态也很相像,有些是爆发型选手,有些则是耐力型选手,后者相对没那么快调动出来,但一旦调动出来,人家持续的时间会很长。

在有了正确的理解后,我们就知道了自己孩子是爆发型还是耐力型的,可以很好地进行科学的评估,然后才涉及到针对孩子的短板补一补。家长们都说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好,但我的孩子注意力不好的点,和别的孩子注意力不好的点,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长短板不一样。

在知道了孩子的长短板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了。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孩子和任务进行个性化交互。为什么要个性化交互呢?

我们知道,同样的两个选手,都是耐力不行,但是一个孩子擅长游泳,另一个孩子压根都不会水,你不能指望这个孩子通过游泳练出耐力,得挑一个别的任务培养他。我们得帮助孩子选择不同的任务,然后根据他在不同任务中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再进行调整。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刚才讲的第一个大原则,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0到3岁、4到6岁、7到9岁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的到「保护」、「启蒙」和「发展」。

04




如何「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0-3岁

在孩子0到3岁时,家长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虽然我们知道孩子长大后也会熬夜,但家长做的就是给他打底。注意力培养也是一样,家长们需要提前帮助孩子的注意力打好基础。


对于0到3岁的孩子来说,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养和育的过渡与平衡

养育过程中,家长需要切换自己的关注点和角色。新手爸妈能把孩子的吃喝拉撒搞定就很不错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就要从解决孩子吃喝拉撒过渡到关注孩子的大脑成长和智力启蒙。我们要记住,孩子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根据这个进行不断的调整。

其次,我们刚提到从它控到自控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发展出很好的自控力。孩子0到3岁的时候,家长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这对于下一个阶段孩子发展规则意识自控力,非常有益处。

第三点与大脑的特性很有关系。我们的大脑在感觉环境不安全时,很难专注到当下的事情当中。例如小动物的周围环境如果有大老虎,也不会安心吃草。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建立安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安心学习、安心玩,能够专注投入到画画、写作业的环境。如果家长在孩子旁边吵架,或者吵着吵着就把问题眼神到孩子身上,那孩子的专注力是发展不出来的。


4-6岁


4到6岁是孩子发展内源性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关键时期。关于规则意识自控力,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实验,针对的就是4到6岁的孩子。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样奖励。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的时候,一定是不开心的,因为是在给孩子立规矩,在限制孩子获得快乐的一些方式。但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关于规则意识培养的认知——孩子可以在快乐的情况下获得很好的自控力。如何去做呢?

我们看过孩子们的演出,特别是小合唱,孩子是非常开心、享受的。合唱有声部,主唱要给其他小伙伴机会,才能有好听的合声。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规则意识自控力时,他是开心的,有成就感,因为「我们合作了一个特别美妙的音乐作品」,这就是正面培养规则意识自控力

另外,我们还需要做到系统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到了发展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后,如果孩子有很多需要去提升的地方,可以做一些家庭奖励积分计划,我们可以与孩子商量,一起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达成后给自己加个分、点个赞,然后多长时间以后可以让孩子用积分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让他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也知道正确的行为状态能给他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好处。

最后是抗干扰的正确打开,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看到注意力训练过程中有一个误区,与过去流传很广的经典故事有关,就是毛主席在闹市里看书。所以很多家长特别习惯说,要不让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写作业练练。但抗干扰不是这么练的,当孩子没有发展出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就把他就到嘈杂的环境里,只能让他这方面的能力变得更差。这就和你在孩子旁边打扰他写作业是一样的。

应该怎么练抗干扰能力呢?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斯特鲁普效应,「红绿黄蓝」四个汉字,不用字意的颜色来写,用别的颜色写,然后让人试着读一下,越认字的越容易受干扰。要让孩子练抗干扰可以这么练,不要给他制造外界的噪音。
斯特鲁普效应在心理学中指优势反应对非优势反应的干扰。例如当测试者被要求回答有颜色意义的字体的颜色时,回答字本身的意义为优势反应,而回答字体颜色为非优势反应,若字体颜色与字意不同,被测者往往会反应速度下降,出错率上升。

7-9岁

7到9岁的孩子上学了,首先面临的就是保护坐姿和视力。为了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家长们不遗余力地、时时处处地在旁边看着、提醒,这种真的就是一种打扰。

我们之前在测评当中碰到过实例:有一个孩子很喜欢画画,然后在幼小衔接的时候丧失了兴趣,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家长就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画画了。结果孩子说,你总打搅我。因为一专心画画,孩子坐姿就下去了,家长就在后面一拍,吓都吓死了,怎么可能很专心的画画呢?包括在孩子更小的时候纠正手型,跟这个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第二个要保护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科兴趣。我们经常在孩子刚上小学的阶段,把他们的不专注归咎于「他就是不喜欢数学,他其实语文英语好的很」。但我们发现,如果家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敏感细致地观察孩子,看看他们在数学或类似学科里是否遇到一些小的问题。

例如,老师的要求突然变严了,孩子的能力暂时没有跟上来,孩子还没有发现达成新要求的方法。那这时候我们一定要配合、鼓励孩子找到这种方法,让他清楚老师为什么提出新要求,让他明白「原来老师这样要求是怕我们出错」,然后再引导他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孩子,我们尽量不要去要求他,不要你给他结果,而是让他自己去想。家长要善于发现,帮助孩子启发他。

第三个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我们的注意力课程里反复提到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课堂专注度高度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高,课堂专注度才能高,如果学业上孩子认为自己就不行,那么他的课堂专注度一定是下来的。


05




如何「启蒙」孩子的注意力


0-3岁


对于0到3岁的孩子,我们需要启蒙孩子的观察力,可以带孩子孩子多看看绘本。现在有一些非常好的引进版的少儿版百科全书,使用第一视角拍摄到了大自然里的小动物、植物非常细部的特征,这帮助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蒙,就是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

4-6岁

4-6岁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要首先主动帮助孩子从外源性专注过渡到内源性专注,启发他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给他机会钻进去,不要横加干涉。


第二个就是明确目标和标准有很多孩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被贴上了「注意力不好」的标签,但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注意力,什么是专注。在孩子4到6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发孩子,问问他喜欢做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你叫我吃饭的时候我都忘了」,这就是沉浸感、代入感。孩子有这个体验,然后你告诉他这就叫专注,让孩子尝试在别的地方找到这种感觉,这就是启发、引导的过程。

第三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主动的专注力,发展自控力的前提。


7-9岁

有家长会问,对于7-9岁的孩子,我们启蒙孩子什么?

我们要启蒙孩子注意力的迁移和泛化。孩子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会找到那种感觉,我们要确保孩子能主观地意识到,可以在其他地方也找到这种感觉,让他尝试找到那种感觉的方法,不能指望孩子自己一门心思地去领悟,这是很困难的。

还要启发孩子专注事情和专注结果的理解与调节,这里涉及到情绪。孩子要考试了,紧张焦虑到不行,我们会认为他专注在考试这件事上,其实不是,他可能专注的是自己的情绪,专注的是考试这件事的结果给他带来的影响。这时教会孩子去区分,分辨什么是专注在事情上,什么是专注在情绪上。


06




如何「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0-3岁


对于0到3岁的孩子,我们要帮助他进行语言表达和复述。语言的表达和复述需要调动孩子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听觉专注非常重要的基础,对于其他通道注意力的调用也很关键。

信息进入大脑以后,不能白白放在那里,我们要暂时存下来这些需要我们加工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加工出来的东西会随时指导我们的注意力指向接下来的信息。

例如,我在讲课时,脑子里就在想我接下来讲什么,我的思路是什么,我刚才讲的和接下来讲的如何串联在一起,怎样给大家提示。这就是把注意力的预先指向,孩子们听课也是一样,听到了一堆信息后就要去判断,这个事到底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老师接下来讲这个地方的时候会不会有变化,孩子会去关注这些事,并且为了验证,会提前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某一个地方。

3到4岁的孩子,我们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带孩子去观鸟、钓鱼,都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持久度。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照相机记忆和工作记忆。除了表达复述以外,还可以带孩子做一些好玩的四宫格、六宫格的数独。


4-6岁

对于4到6岁的孩子,需要培养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情绪与大脑的自控力相关,我们的自控力包括情绪的自控、行为的自控、核心能力的自控,我们是否要做某件事情、是否调动某个核心能力,以及如何控制自己当下的情绪,都归我们的前额叶管。

其次,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方法了,例如正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4到6岁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就是带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去练习。我们可以让大一点的孩子,拿着相机真的去拍拍照,让他们亲自去操作。还有就是培养阅读习惯,孩子已经可以自己阅读了。

最后,在兴趣中发展和磨炼。为什么说磨炼?我们知道,孩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会愿意挑战自己的极限,现在可以让他们挑战了。


7-9岁

7到9岁的孩子上学了,所以文字、书写、阅读兴趣的熏陶与培养很重要。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看画展,有意识地带孩子看不同的书法流派,让他去观察。

第二,激发孩子的数字、计算兴趣,比如结账的时候让孩子算算账单,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或是在日常中提供一些数字观察、数算的小游戏。

第三,学习习惯的建立和巩固,这对于一到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它不仅直接指向学习领域,还与孩子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培养高度相关。

最后,学业的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和获得,这一点要建立在学科兴趣的基础上,同时不要打压孩子。我们知道,在统一标准下去衡量所有孩子的能力是有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不挫败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这应该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甚至包括我们的老师朋友们也是一样。让孩子建立「我能学好」的信心,让孩子在鼓励中找到成就感,慢慢提升自己的成绩,让孩子与自己比,这点很重要。


再提醒一点,运动很重要。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孩子们都没怎么动,下半年可以多给他们一些户外运动的机会。运动对于提升孩子大脑的高级认知能力,特别是注意力,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在主题演讲后,林思恩博士还与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催眠实战派专家马春树一起回答了现场观众及线上网友提出的问题。

问题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林思恩博士:孩子做事情有几大动力系统,最早的时候就是来源于好奇心,这是孩子天生就有得。我们现在做事情很多是使命感、责任感驱动的,但最开始就是好奇心。

有一本书叫《终身幼儿园》,里面提出了一个4P法则(由项目Projects切入,从热情Passion出发, 同伴Peers协作互助,游戏Play启动内驱)。很多专家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很高的成就,他内心其实觉得这事儿就是好玩,你们觉得累我一点不觉得,他终身就是好学的状态,认为自己挖掘的事情是很有趣的。

前几天,我们有一个科普文章也在讲这个事情(链接:不是你抛出的诱饵没吸引力,是孩子更想探索那些「不确定」)。

给成年人和小朋友做实验研究,四个按键里有一个按键的得胜概率最高,成年人摸出来得胜率最高的按键就总按那个,但是小朋友不是,他即便知道哪个按键的得胜概率最高,也还是想去按那个自己还不知道按完什么结果的按键。

孩子是喜欢探索的,真的是从0-1,有精神和动力去探索。

马春树博士:家长总说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家长多数时候做的是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能学会不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就很成功了。

像林博士讲的,孩子生下来就有好奇心了,我们成年人是有了经验才去进一步探索,而孩子是先探索以后才有经验。孩子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就只是在探索,但家长容易过度兴奋。

比如说,孩子看了钢琴,按了人家的钢琴,家长就会说,「天哪,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钢琴的天赋啊」,然后回家马上买了钢琴、请了老师,这就是对孩子弹钢琴兴趣的破坏。

孔子早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孩子一旦尝试了,最好的钢琴就立刻到了,那这就变成学习了,变成「因为你喜欢,所以你有责任把钢琴学好」。这已经不是探索了,这个动力不来自于孩子,而来自于家长。

尤其是现在的家长太有能力做到这一切了。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的是克制的能力,我们会在食物上克制孩子,不吃冰淇淋、不喝可乐……但知识技能上却并不克制,什么都给孩子,这就在知识层面上让孩子「消化不良」了。

林思恩博士:补充一下,对于孩子的鼓励,一个是马老师讲的,不过度干涉。另外一个,孩子不是按照你的要求做的,他是看你怎么做的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尝试新的东西,家里的氛围不支持尝试新的东西,那孩子可能会创新吗?例如,今天家里做了一个新菜,一堆打压的声音就起来了,那孩子一定不会去尝试新鲜事物了。创新需要氛围,这点对于孩子和成年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氛围不是一个人创造的,是一家人的共识
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马春树博士:自我效能感是觉得「我行」。一个五岁的孩子想倒水,家长有两种反应,一是让孩子倒,弄外面了就擦一下;第二种是你别动、我来倒。第一个方式是,孩子能做到,只是没做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而第二个方式是我不用你,你不行,你不会。

其实自我效能从何而来?是从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认可而来的。如果家里一丝不苟,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但后果是宅男、蛰居族就可能出生了,他没有能力做进一步的探索了,他只会做自己最会的事情,多一点事情可能做不好就不做了。

林思恩博士: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你做都不要做了。还有一种,就是你就这么做。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里,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就是孩子要干家务,家长说不行,「你就把你的作业做完了比什么都强」。

孩子没能在任何一件事中体会到自我效能感,因为做作业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件难的事情,在这里体验到的是挫败感。我们如果打游戏的时候,新手也不会去死磕一个大boss,肯定要先去练练级别,可是在教育上,家长们会经常让孩子去死磕,这也是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什么?是孩子在过程中觉得「我行」。自信是对于成就、结果的预期,但自我效能感是过程性的,如何在过程中让孩子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需要把成就感切分,让孩子从小到大能够不断积累成就感,如果一上来的难度梯度就特别大,那从一开始孩子就不可能成长。

所以我们刚才说到,培养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第一个原则是先保护,然后启蒙,再去发展。这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暴力重建。孩子有孩子的天性。

马春树博士:这里最核心的底层逻辑,在我来看是保护,反过来就是不破坏,不去干预多数时候就是不破坏,就是保护。

比如孩子系鞋带,半天没系好,乱七八糟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咬碎钢牙,不去帮他系,那么他这方面的能力就会不断发育,那孩子可能5岁不会,6岁不会,但总有一天是会的。但要是家长一直帮他,没有给孩子许可,让他自己尝试着各个过程,那就相当于剥夺了他学习的能力,可能10岁还不会系。

有时我们太着急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案了,但是我们都忘了自己是有经验的,我们有经验也是因为犯过错误。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不断尝试,要敢于付出成本,才能让孩子在错误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东西。

林思恩博士:这里马老师说的是,你到底要传授给孩子的知识,还是希望他拥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我们一定期待的是后者,我们一定希望孩子比自己强,希望他能获得更好的探知、发现、掌握新知识本领的核心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也包括好奇心。

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最清楚了,你能辅导到几年级?你能告诉孩子答案,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的时间段很有限,如何在你有影响力的时候做真正有影响力的事,这很重要。

马春树博士如果家长不放弃「我要教育孩子」的这个想法,那就会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如果抱着指导孩子的态度,就会让家长的经验把孩子框住。所有的创新探索都一定不是继承前人基础之上发展的,都是颠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在你的基础之上探索的话,是走不太远的。

这也是为什么越强大的父母,孩子受到的限制越多。反而是有些父母不太懂那么多,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孩子的可能生存的空间反而越大。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经常出很多问题的孩子,父母可能极为优秀。因为这样的父母已经成为孩子的智库了,孩子的基因好、能力强,但受到的压力也大,焦虑值很高。
问题

对于4到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男还女孩有什么差别?


林思恩博士:4到6岁的男孩和女孩,在专注力上的发展是不太平齐的。所以我们说,如果是男孩子,生日的月份比较寸劲,宁可稍微晚一点上学,也不要往前赶,可以往后一点。

考虑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大趋势,在发展注意力方面,往往对男孩是不利的。比如,学校在孩子外出的活动和课间活动上是比较收敛的,我们知道男孩需要的运动量比女孩大,限制是一样的,但对于男孩的影响势必比女孩要大

另外还有社会安全的问题,我们小时候都是去楼下玩的,但现在不敢了,限制的还是男孩。在家上网课的时候,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多动症状变多了。孩子是需要动的,想想孩子多久没下楼了。

孩子4到6岁这个阶段还有一个主张,就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控力,让孩子在运动中把身体的自控力,逐渐延伸到对大脑的控制,这个阶段最核心的是把孩子这个核心能力抓牢。一个年龄段,抓牢一个问题。

下一个年龄段,也就是7到9岁,孩子的幼小衔接就开始了。其实孩子的5到9岁是家长普遍焦虑的阶段,认为孩子还没定型,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到下一个年级就好了,但发现其实并没有。我们发现,原来有些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控力问题被拖到了这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是专注力问题,但背后的规则意识自控力问题非常明显。

从针对4到6岁孩子做的棉花糖实验就能明显看到,哪些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哪些孩子有规则意识没有自控力,哪些孩子有规则意识也有自控力。

我们碰到过这样一个状况,一个一年级的男孩有一天回家时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今天上数学课跑步来着」。家长听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有问题,但孩子却是兴高采烈说起这件事的,说明孩子根本没有规则意识。

可以看出,很多一到三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根源都在这里。所以先把基础夯实,系统性地培养,赶快实施家庭奖励积分计划,因为9岁以后这个就不管用了。而且,家长要想让家庭奖励积分计划发挥出最佳作用,日常也要说到做到,对孩子的承诺、奖励,都要说到做到,而且需要是全家保持一致的





了解详情,点击:
孩子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到底怎么办?

了解详情,点击:
七天训练营,科学的专注力训练一键开启!

相关热门文章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