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马富豪”王仁果失联、复联背后:泰合健康何以沦为“提款机”? || 深度 · 大健康

 昵称71785450 2020-10-13

主业毛利率下降、“肝癌神药”长年亏损,大股东不受信任无法作为,再加上实控人、董事长失联而复联,让泰合健康的业绩前景愈发迷雾重重。

泰合健康(000790.SZ)在2018年迎来了一个不顺的开局。

新年开市前夕,1月2日晚间,停牌一周的泰合健康(原华神集团)发布公告:因与实控人、董事长王仁果无法取得联系,副董事长胡远洋将代行董事长职责。公告一出,股市震荡,坊间流出传闻,王仁果或涉及恒丰银行原董事长蔡国华窝案。

1月19日,泰合健康公告称王仁果已复联并正常履职,公司股价微涨,但仍停留在7.5元以下低位。

在董事长失联的半个月里,泰合健康发布2017年业绩预告,称全年将实现净利润1.6亿元至1.9亿元。这不但没能根本挽救其股价阴跌的颓势,反而将另一个现实问题带入公众视野:

根据泰合健康此前发布的财务报告,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5234.49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超过2亿元,较前三季度暴涨上亿倍,成功扭转全年盈利劣势,堪称A股上市公司业绩之“神迹”。

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进一步发现,泰合健康净利润“逢Q4必涨”不但不是偶然,更像是“惯例”。自从2015年“黑马富豪”、“川商领袖”王仁果携泰合系进驻至今,公司连续三年业绩都符合此“惯例”。

细察之下,那条扭亏为盈、节节攀升的增长曲线,却是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迷雾重重……

“肝癌神药”10年亏6000万

泰合健康前身为华神集团,公司主业是建筑钢结构和医药制造业,但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的,是利卡汀——号称全球第一个运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核素标记实施靶向治疗肝癌、且有效率达到38%的基因药品。

早在2001年5月,华神集团就以3650万元受让的“碘[ 131I]肝癌单抗注射液”项目,后来更将其视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着力培养。

研制出“肝癌神药”利卡汀,让泰合健康股价一度暴涨,被股民捧为“抗癌一哥”。如今公司股价徘徊在10元以下区间已经半年有余,失望的股民发现这款“史上最贵的国产药”不能“救主”,便在网络上宣泄不满情绪。

从2007年下半年算起,利卡汀入市已有10个年头,它头顶28800元/支的高价,但销量始终不如人意。根据泰合健康历年财报,截至2017年上半年,负责生产销售利卡汀的子公司华神生物,近10年的年均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并且存在多年亏损的情况,累计亏损数额竟达6258.99万元。

 华神生物(利卡汀的研产公司)历年的市场表现。

负责利卡汀的华神生物公司的净资产在2016年、2017年上半年均为负数,且资债缺口高达千万元。与此同时,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仅491.87万元,自2012年至今营收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净利润更是自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连续报亏。

被寄予厚望的利卡汀,为何不但没能成为救命稻草,反而成了拖油瓶?

究其原因,作为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标记药物,利卡汀对生产、运输和临床使用的条件要求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致其难以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李睿举例,使用利卡汀需要专门的放射线防辐射病房、专业的防辐射设备,来避免医生受到过多辐射威胁,并且用后废料要交由核医学科专门处理,但很多医院没法做到。

“利卡汀由于仍然受到放射性同位素用药硬件条件限制,加之核素标记外协单位碘原料供应问题以及排产问题,导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华神集团在2013年财报中注意到了利卡汀在应用方面的缺陷,为此启动了小剂量利卡汀的应用研究。然而本该在2015年底结束的该研究项目,在年中就被提前终止。

此外,有股民对利卡汀的真实需求提出质疑:2012年华神生物销售收入2289万元达到历史最高,以此换算则该年内利卡汀的最高销量不足800支,每周的使用量不足16支;这意味着,华神生物在上海等地4家医院设立的四大中心,即使每个中心只有一个病房,每个病房的住院人数都未达到最低的4人。

以上推算方法缺乏对用药次数的估算,因而未必可靠,但无冕财经注意到,利卡汀价格较高的事实,使其无法被列入医保基本药物目录,流通过程中还要被提价,实际每支售价不止28800元——随着国内外替代性药物相继上市,公众对利卡汀的接受度下降几乎是必然。

净利润“逢Q4必涨”?

“肝癌神药”市场表现不佳的同时,泰合健康开始另寻一条“曲线救国”的路径。

仅从报表上看,泰合健康近年业绩是一条触底反弹、向上增长的曲线。公司在营收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下降后,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均有一定增长;净利润方面,2015年出现10年来首次报亏,亏损数额高达3740.79万元;2016年扭亏为盈,净利润达8249万元;2017年净利润预计翻倍增长,达到1.6亿元-1.9亿元。

但不容忽视的是,泰合健康各季度净利润分布异常。无冕财经发现,在泰合健康,净利润“逢Q4必涨”不但不是偶然,而且是“惯例”。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泰合健康亏损5234.49万元,而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超过2亿元,较前三季度暴涨上亿倍;此前的2016年,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合计2008.20万元,第四季度却暴增至6241.53元;再往前看,2015年前三季度合计亏损5829.96万元,第四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高达2089.17万元……

 泰合健康自2015年开始,利润表现均为“逢Q4必涨”。

这些反常数据的背后,与泰合健康近年变卖资产的时间线暗合。

2017年11月,泰合健康以4.3亿元出售子公司业康置业100%股权,借此变卖成都市双流区的一宗住宅兼商服用地。此举增加公司 2017 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合并净利润 1.46亿元,扣除企业所得税后该数据应为8607.12万元——仅这一项盈利,就可以填补泰合健康2017年前三季度超过5000万元的亏损。

此举引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要求其就交易是否存在年末突击调节利润等问题进行回答。

无独有偶,一年前的2016年11月30日,泰合健康亦出售旗下资产华神大厦,最终增加2016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合并净利润3963.40万元,占该年净利润的比例高达48.04%。

 泰合健康近年来出售旗下资产。

在致深交所的回复函中,泰合健康否认存在突击调节利润,但这种空洞的解释未能平复质疑。仍有部分投资者悲观看待:“拿掉出售资产带来的净利润,主营业务亏损是逃不掉的,长远来看掏空资产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抗癌一哥”沦为提款机

这不是“掏空”一词第一次与这家公司联系起来。实际上,自宣布利卡汀投产上市以来,这个词就一直伴其左右。

2006年5月,当利卡汀上市的消息传出时,投资机构就开始抢购华神集团股票。此后数年,资本低进高出、做多做空好不热闹,“抗癌一哥”好似成了“提款机”,以至于被媒体报称“身体被掏空”。

其中最知名的,属华敏系“5年赚8亿退出”。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华敏系蛰伏6年,最终在2010年以区区3267万元成本就掌握华神集团控制权;在大股东位置坐了5年后,2015年9月又全身而退,所持股份售价高达8.66亿元。

而此时的接盘者,正是“卖罐头起家、掌控600亿泰合帝国”的王仁果。

实际上仅从财报数据分析,在华敏系控制时期,2010年-2013年华神集团处在营收、利润稳步上升阶段。但自2014年起,由于建筑行业、制药行业整体利润下降,华神集团已经出现营收、净利润下降的事实,其时利卡汀也已出现销售下滑、亏损。

天花板隐现之际,华敏系找到了王仁果。彼时的王仁果在资本市场上大举收购:包括华神集团在内,近年来泰合集团豪掷70亿元,已经收购了中金资源(01636.HK)、宏达股份(600331.SH)共计3家上市公司。2014年泰合集团总资产仅90.7亿元,大举扩张之后,一年半后其总资产已暴增5倍。期间还有消息曝出泰合旗下地产项目于2015年陷入资金困境,更有猜测称王仁果将对华神集团进行重组、注入泰合置业,以换取开发房地产业务的资金。

此后事件虽然未依据上述推测发展,但素以精明著称的王仁果,取得华神集团控制权仅一个月后,便试图在资本市场上施行财技。他先将华神集团更名为泰合健康,意欲布局大健康,之后在2015年10月,泰合系抛出定增计划,拟向间接控股股东泰合集团实施权益募资4.3亿元的定增预案。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并不十分看好,进入2016年后其股价持续下跌。2016年4月,上述定增预案做出修订,金额降为3.8亿元,但在8月份的股东大会中仍被否决,中小股东成为主要阻力。

有证券人士分析认为,长期以来资本的突击逐利行为“透支”了投资者对泰合健康的信任。

“这个公司历史上没有相对固定的创始人管理团队,大股东一批一批换、管理层也跟着不停换,而韭菜却是一茬一茬在割。”上述人士分析道,这种机制使小股东的利益很难受到保障,股民会怀疑管理层是否有做好短期业绩推高股价,以方便未来赚钱退出的打算。

“在这种情况下,年末出售资产的选择显然不太明智,哪怕没有调节利润之心,也落了一举扭亏之实。”该人士评价道。

泰合健康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主营业务萎靡不振、新业务长期亏损、资产不断外流,急需管理层作为;另一边,中小股东胆战心惊,大股东难以发力,如今实控人失联又复联,风波未平……

对王仁果和泰合健康来说,2018年也许都会是艰难的一年。

| 仁和药业代孕冻卵 |

广药 | ST生化 | 多啦衣梦 |

唯品会 | 朗姿 | 茵曼 | 苏宁 |

阅文集团 | 糯米影业 | 三只松鼠 |

四三九九 | 亭东影业 | 大数据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