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了想些什么(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执教几十年,我的学生对我印象很深。

       我长大了就想跳出农门。那是1974年吧!刚刚高中毕业,参军是跳农门的一条途径,可是我两次报名参军,两次没有好运到来,身体不合格啊!

        再就是等来了恢复高考。1977年12月底的全国高考,我满有信心报考,结果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我心灰意冷,仰天长叹。毕业三年,以前记忆深刻的书本知识,竟然忘却得一干二净。怪自己命运不好,曾连续两次失眠啊!

       我为何想跳出农门?还不是呆在乡下地位低、收入低、周围人看不起。参军可以提干,留在部队;读大学可以走进城市,吃商品粮,娶喜欢的姑娘为妻。

       两条途径没有青睐我,我只有呆在老家当一名民办教师。比起同时代的高加林,没有什么差别。高加林读过高中,先当民办教师,但被支部书记的儿子三星顶替了。等自己的叔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当了地区劳动局局长,他一夜之间进城当了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后来由于他抛弃胡巧珍,爱上了黄亚萍,又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返回了农村。高加林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不是他没有长相,没有才华呢!

       我教书满一年,被新成立的公社抽到到办公室当资料员,两年半后,不能转户口,单位裁员,我们有40多个青年职工哪里来哪里去。我返回家乡不够当民师的资格,只能当了4年代课老师。等到1982年3月,两名女教师出嫁到外地,我和另外一名代课教师才转为正是民办教师,失去了从民师考师范的机遇。

       好不容易熬到1986年底,国家拿出20万“民转公”指标,我才等来了一次跳出农门的机遇。那次考试,非常严格,一周公布考试分数,过了录取线的民师,马上体检、政审,办理有关手续。其实,我当时已经是一名闻名地方报刊的业余通讯员。

      果然,身份一变,周围人对我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变。

      我从小学抽到到中学任教,没有人说我水平不够。在中学任教,那里的校长、老师,也没有人瞧不起我的。我记得我从初一带一个班级,一直送他们毕业,这届学生至今就像我的子女,对我很尊重,很感恩。

       农村实行土地联产责任制。当老师的工资一直不高,1987年我的月工资不足90元,而出外打工的弟弟,月收入是200多元。之后我的月工资提到了3000元以上,有泥瓦匠手艺的三弟,每月可拿6000元以上的报酬。反正占单位的收入很难超过出外打工农民的收入。此时,我对曾经跳农门的想法发生了迟疑。会读书的人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市场经济体制,不一定要进全民所有制单位,好多在外资企业,在私营单位、个体行业奋斗的知识青年,混得都不错。一部分人还当上了老板。

      人长大了,理想慢慢消失,务实眼光慢慢形成。人要生存,谁会赚钱谁就是一个好汉。看见住进城市的老同学、老同事,我从心里佩服他们有能耐,有智慧,有胆识。

      我干到退休年龄,还是回到老家养老。虽说现在吃用不愁,但办大事花钱还是捉襟见肘。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同年人,有的发财了,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车子,他们并不比我差呢!

      为了赚钱,往往心累身累,我再不想出门赚钱了。世界上的钱是赚不完的,只要我身体好,国家给我的退休金足够养活我们夫妻二人啊!眼下,我需要学会知足,学会承认自己不中,学会善待自己保养身体。

       人风光的岁月一般在20岁至50岁之间。我已经走过了这段人生里程,我想快乐,我想健康,我想家庭和睦,我想与周围人友好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