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不出去的“门”,一位原民办教师的苦乐人生

 提神qw1l8c73sb 2022-02-27

朋友家在农村,几亩薄田养活着一大家子人,两孔窑洞是他家人的栖身之地。到了他那辈,算是正儿八经地出了他这么一个高中生,还是个带“农”的。也没办法,父母都指望着他改变“门庭”,走出桎梏了几辈人的农“门”。

要跳出“农”门也绝非易事,特别是恢复高考那几年,就是考个中专,也是百里挑一,因为全公费上学,毕业后就有正式的工作,可是个堂堂正正的“公家人”,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商品粮”,谁能不羡慕和向往?

当时,初中毕业是可以报考地(现在已改市)级师范学校的,朋友说啥也要报名试一试。不过,还得参加预选考试,这是竞争的第一步。

一个年级近200人,要达到预选的目的犹如大海捞针。还别说,朋友竟预选上了,尽管只有15个名额。不得不佩服他的功底,他的自信。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要迎接和挑战正式的考试。

又是紧张的备考十多天,正式考试如期举行。朋友临出门时去看病危的母亲,母亲已不能说话,只能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

朋友含泪走进了考场,第二门《物理》考试时,他心如刀绞又心不在焉,想提前半小时交卷,监考的黄老师再怎么劝说,朋友还是走出了考场。他急匆匆回到家里,谁知母亲在一个多小时前已离开了人世。

不用说,接下来的几门课朋友考得并不尽人意。朋友上师范没指望了,只能去县城上高中。还是那位黄老师对他说,再复读一年,继续考师范。谁没有上过高中。黄老师的这句话也终究成了朋友的遗憾。

到了高二的时候,朋友所在的乡又附设了高中农业班,要召回本地学生回去。朋友也可以拒绝,但是上农中也有好处:高考不考英语,还有一个定向委培的名额。朋友太过于自信,想要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况且,母亲去世了,80多岁的奶奶还要每周给他做干粮、蒸馍,他也于心不忍。思忖再三,还是选择回到了当地的农业高中继续完成学业。

时间也真快,又是一年过去了,朋友高三毕业了。参加高考也要预选的,全班只有4个名额,朋友还是侥幸地被入选了,还是第一名。参加完高考,他的成绩跌到了第三名。按照当时的说法,地级那个定向农业中专委培的名额也非我朋友莫属。

一切都在紧张而喜悦的等待中度过,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来才发现比他成绩低十多分的另一个预选上的同学被录取了,理由是照顾教师子女。也是啊,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校长。多年后,教育局一办公人员在与我同村同姓的亲戚家,打问知道我朋友这个人吗?他现在干嘛?只是说,这娃那年的高考冤啊,毁了前程。

80多岁的奶奶还为朋友的姊妹们做饭,为了给生病的母亲看病,还有维持一家人生活,家里哪还有钱再让朋友去复读啊!这个时候,县民办教师培训班招生了。招生对象就是当年的高考落榜生。

朋友报名了,招录成绩名列前茅。在原红专学校经过半年的培训,85年3月走上小学讲台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也好啊,干上三年可以报考地级民教班哩!两年后就是公办教师,不同的路都会达到同一个目标,也是好事一桩,无怨无悔。终于等到任教的第三年,朋友去报名时,又说84年年底以后的民办教师没有资格报考“民教班”。

没有资格就没有资格吧,也许界定的年限会变的,朋友想还是弄个文凭再说。于是,他报考了兰州大学自学考试。两年自考下来,已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7门课,拿到了自考合格证,他想再用一年时间把剩下的三门课自考合格证拿到手,不就是兰大毕业生了吗?还怕转正不了?

可梦想总与现实是成反比的。03年9月全县对84年年底以后的民办教师实行了全部清退的政策。朋友说啥都已经晚了,他只能与朝夕相处了16年的学生、学校说声“再见”。

如今,已经物是人非,作为中年的朋友,打过工,经过商,可是还是无法改变他农民的身份,这辈子也始终没有走出“农”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