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的专业与不专业

 全球风口 2020-12-09

⬆︎ 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在家电行业,格力和美的之间的竞争就没停止过,二者相互缠斗了十几年,都想要压对方一头。最近,随着美的集团股价持续走高,超越格力电器1000多亿,差距越拉越大,这两家公司也成了市场讨论的热点话题。

截止10月7日,美的集团市值达到5097亿元,格力电器市值达到3206亿元,相差1891亿元,这个差值都比海尔+海信的市值总和还多。

去年年底的时候,格力和美的差距还只有百亿,仅仅过了半年,怎么就变成相差1000多亿了。

表面的原因与格力、美的的产品线营收有关。


格力电器虽然一直是空调业的霸主,但是绝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空调,生活电器和智能装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下,已经很难靠空调主业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了,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

美的集团则在2012年换帅之后,通过一系列收购实现了多元化转型。主要产品除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外,还包含市场上几乎所有主流厨卫电器及生活电器,除了空调和洗衣机排名第二以及饮水机排名第三以外,其他产品都稳居行业第一。空调收入和消费电器的收入保持对半开的局面。

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两个公司的治理水平差距。

格力电器确实在空调行业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渠道掌控力,但是靠的是人治,核心优势是把一切都攥在手心里的董明珠。顺便说一句,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以及格力未来发展的分析,我们会有单独文章介绍。

美的集团却拥有更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更明确的产业布局。美的实行事业部制,一方面高薪聘用有实力的职业经理人,一方面学习通用电气的“数一数二”原则,不能做到业内排名第一第二的事业部会有被裁撤或被其他事业部合并的风险。另外,美的的资本运作也更成熟,17年收购了德国KUKA,18年控股了小天鹅,都节省了品牌建设的时间,加快了市场扩张的速度。

那么,美的集团的公司治理为什么更好?因为美的需要解决、而且已经基本解决了企业传承问题。

美的创始人是何享健,而现在的集团董事长却是方洪波,从2012年起作为职业经理人接班美的出任董事长CEO,把美的从当年的销售额1200亿、利润53亿,做到2019年的营收2782亿、利润242亿,可以说成功解决了交接班问题。这在中国企业界都是极其罕见的。

要知道2000年以前,美的集团的核心管理人员可都是顺德本地人,以至于美的开会使用的都是方言。当方洪波上任高管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招聘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销售一线,当年美的空调的销售量就翻了一番,2000年,美的集团销售额突破一百亿元,方洪波也升任空调事业部总经理和副总裁。2012年,方洪波正式接班何享健出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完成了从职业经理人到集团最高决策人兼股东的身份转换,持股比例约为2.09%,成了何家以外美的最大的个人股东。

方洪波和何享健可以说是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何享健做为企业创始人,完全可以将董事长职位交给自己的子女,不过方洪波的出色表现,让何享健将美的集团的未来交给了最适合的掌舵人。方洪波也不负所托,通过大刀阔斧式的革新,让美的成长为国内的家电巨头。

企业传承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即将面临的考验。

截至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共计有两千七百多万家,其中85%以上是家族式企业,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它们都将面临严峻的交接班问题。

家族企业的传承向来凶险,麦肯锡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第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创造价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刚40年,基本还是二代、三代接班的问题,不过问题一点不比国外小。

那么,民营企业如何完成“交接棒”,使企业未来可以更好的发展呢?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强迫孩子接班,结果反倒造成孩子更加逆反,交接班难以顺利完成。


其实国外有很多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参考,如果子女不愿意或者不适合管理企业,可以找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接班,子女则可以进入董事会行使监管职能。

比如福特汽车公司,仅依靠一个家庭的支配和控制,就让如此大规模的公司维持了上百年。

福特家族曾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尽管福特家族成员很多,但是也曾经多次遇到过缺乏合适的接班人的问题。福特家族的接班制度是,家族里面有适合的人,尽量用家族里的,如果没有,从外部职业经理人或者助手中培养接班人,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始终在家族手中。福特家族只持有福特公司8%的股份,却有着49%的表决权。

美的也是如此,何享健的独子何剑锋就是代替自己退休的老爸出任了美的集团的董事。

不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不容易,有效的监管也不容易。出任董事也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


今年7月,美的集团宣布分拆子公司美智光电到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美智光电占美的集团体量极低,科技含量也不高(都没想上现在大热的科创板),本来不值得关注,只不过大家会有点儿好奇,这么小的公司,值得分拆上市吗?

但是在宣布分拆上市之前的五月,美的集团宣布了三家员工持股公司增持美智光电股份的决定。这就有点儿不寻常了。因为美智光电已经是美的集团和公司高管的合资企业了,美智光电的员工持股公司占到了50%的比例。而新的员工持股公司其实持的是美的集团高管的股份,而不是美智光电,他们的股份反倒都是从美智光电的员工持股公司转过来的。

这样看来,就不像是简单的分拆上市了,而更像是一个对美的集团高管的奖励行为。只是这种奖励会很短期,更像给美的集团高管一个套现机会。因为集团高管持了一个不重要的子公司的股,肯定没法和自己的业绩挂钩,这个子公司又没有什么特别强的竞争优势,自己不尽快套现,长期持有这样的股票没有意义啊。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1967年生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像要激流勇退、套现走人。但美的高管到一个下属子公司集体持股,然后马上张罗把子公司做上市。对上市企业来说,这样的操作实在显得不专业。如果是激励高管,完全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和绩效挂钩的期权制度。如果另有原因,就要公开明确说明。让集团高管背上借助下属企业套现的嫌疑,实在不明智。

当然,这也是对董事会行使企业监督职能的考验。同样是1967年生人的何剑锋,是否看出这样操作的问题并且行使董事和股东职能,明确表态了呢?从美的集团已经正式对外宣布的公告来看,至少没有发挥效果。

不过我们查询了企业登记,美智光电的股权变更并未完成,还是变更前的美的集团和美智光电员工持股公司各占50%。

这件小事的后续依然值得关注。因为他代表了公司治理制度完善化的两个重要方面:管理的正规化,和监管的有效化。

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二代,成长为优秀的公司董事,因为这样,才会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才会成就更多的像方洪波这样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才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传承下去成为百年企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