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名人故居 之 巴金故居

 魔都行者 2020-10-14

6月10日上午,在徐汇区汇展示厅举办的“大家·对话”主题是“阅读名人故居”。

昨天我们聆听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邵莉带来的“故居记忆”,接下来主持人秦畅和海波,又将把我们带往何方呢。

宋庆龄故居的对面就是著名的“武康大楼”,从武康大楼沿着武康路走上700多米就到了武康路113号。

阅读名人故居的第二站就是,巴金故居。

演讲嘉宾是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

周立民的演讲题目很有意思,是“巴金的家 · 春秋”。

更有意思的是,他竟然用“一张租条”,“一幅画”,“一台缝纫机与一部大书”,“一张照片”来介绍巴金这位文学大家。

武康路113号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巴金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而且将近80年没有中断过,可谓藏品丰富。巴金故居的来历网上有很多说法,这也曾一度困扰着故居的工作人员。直到巴金故居对社会开放的前一周,周立民在整理巴金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租条”才解开了这个谜团。

周立民介绍说,通过这张租条可以看出巴金是1955年搬到这里的,当时巴金租这处寓所时的契税是房东帮他付的,每月的租金实际是144元,这在1955年可是一笔“巨款”。

周立民满含深情地向大家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担任过很多社会职务和公职,最后还担任了国家领导人,但是从始至终巴金没有从国家领取过一分钱的报酬,所有生活来源全部来自他的稿费。

特别让周立民遗憾的是,“巴金故居里竟然没有一张男主人和女主人的结婚照”。周立民说“这和巴金的生活理念有关”。结束了8年恋爱长跑的巴金对于自己的婚事并没有大操大办,新婚之夜也没有亲友前来祝福,他和爱人一起“躲”在贵州花溪的一个小饭馆,只要了几个小菜就算“结婚”了。别忘了,当年的巴金早已是中国文坛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了。

巴金和萧珊相濡以沫,共同厮守了一辈子。巴金曾说过他们二人从来没有吵过架。周立民介绍说,巴金和萧珊是裸婚的,结婚时他们没有车,没有房,即便是最后的“故居”也是租来的。

他们二人结婚后,在重庆的寓所也不过是楼梯下的一间小屋,除了一张双人床外几乎一无所有。当时他们的唯一一份家产就是托人买来的四只玻璃杯。

虽然巴金夫妇生活简朴,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真挚的爱情。在巴金故居里摆放着很多萧珊的照片,萧珊去世三年后,巴金把她的骨灰接回家并一直摆放在卧室的床头柜上。

2005年巴金去世后也没有入土为安,后人根据他生前遗愿把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混合一起后抛洒在东海里。周立民说,虽然两位老人没有留下结婚照,但是两位老人相濡与沫的爱情还是会永远被世人称颂的。

巴金是大作家,他是如何写作的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

周立民介绍说,巴金故居里确实有很多写字台,但是巴金最喜爱在这台缝纫机上写作。

在这里,他写下了被海内外思想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

这张照片是晚年巴金送客人在门口挥手告别时拍摄的,当时老人身体不是很好了,搀扶她的两个人,左边的是他的女儿,右边的是他的侄女。

武康路113号接待过很多人,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还是街坊邻居,只要巴金能站的起来,能走的动,临别的时候他都会送大家到门口。这是巴金一辈子尊敬他人的一个体现。周立民说,巴金一生可能写了几千万字的作品那是他的“言”,老先生能够把几千万字的作品化作日常生活的点滴行动这是一个人“人品”的体现。

这张照片是1988年巴金访问香港时拍摄的,当天早上有一个韩国留学生来拜访巴金,陪访的工作人员说先生岁数大了,等吃完早饭后再安排会见。巴金得知后对工作人员说,“我从来不会这样对待人,我从来也不会这样对待读者”,老人顾不得吃早饭立即就让工作人员安排会见。这位韩国留学生深受感动,后来也成为了韩国一位重量级的巴金研究者并翻译了很多巴金的著作。

平凡且普通的“小事情”让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