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律的功能不仅是补偿,更是人心和风俗

 品质公共生活 2020-10-14

司法女神蒙着眼睛,一手那剑,一手拿天平。

她的天平上称的不是各位的钱财损失,而是正义。


宁波大妈街头捡到手机,被失主找回,索要两千元,失主以500元和一箱杨梅求情,大妈不答应。失主报警,大妈将手机狠狠摔向地面,致使手机屏破损严重。

这个视频估计很多朋友都看到了!

视频没有后续信息,不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我们假设一下,这个大妈被警察找到,警察会怎么处理呢?根据我多年的见闻,我以为,最多也就是陪个修理费。

这合适吗?

摔坏的手机很快可以修好,但对失主精神上的伤害,对于人心的损害,怕是一时半会修复不过来的。还有,如果此种恶行没有受到惩罚,那对社会来说会不会形成一种负面效应?

年初挡高铁车门的女教师,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况是一家三门坐上车走了。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如何处理的?我印象中,挡高铁的事情,后来又出了好几起。

碰瓷的老头被行车记录仪识破,在警察面前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是没看清楚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了。

如此种种行为,对社会风俗和人心的冲击,又怎么算?

英国密尔说,政府的存在不仅是提供公共服务,还要提升人们的美德。而社会美德的提升,美好风俗的获得,需要一次一次的判例。

激励美德,惩罚恶性,公序良俗自然到来。

相反,不问青红皂白,和稀泥,以摆平为能事,实质是纵容了恶。

在很多案例中,看似进行了补偿,但并没有伸张正义,弱者只是拿会了自己的东西,蛮横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这样一套执法逻辑,最后催生的,一定是满社会的暴虐之气。因为,强梁之人,大不了就是舍弃那些本就不是自己的东西。被抓住了,也就说失去了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东西,何况,被抓的概率很低。于自己,没有损失。

这样的社会,谁横谁横行!何来美好风俗?

180年前的托克维尔,认为美国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他对这三个因素进行排序,认为法制的重要性优于地理环境,而民情则比法制更重要。

这个民情,就是美国人的心灵的习性、文化,或者叫风俗习惯。

在我看来,习俗如同土壤,影响着法律与制度;而法制,反过来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改良或恶化土壤。

法律,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奖惩机制。惩罚邪恶,奖励美德,捍卫正义,正是法律该做的。

一个奖励美德的社会,这个社会就美德充盈;反之,善行就是稀缺物。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其实准确地说,是人在做,别人在看。宁波摔手机大妈的行为,如果只是个等价的赔偿,没有惩罚,这会给其他潜在的恶意占有别人财物的人,传递什么信息呢?

只有感到痛,我们才会松手。对于诸如此类的行为,要用惩罚,让这些满怀恶意的人们,意识到痛;以反向激励的方式,慢慢培植起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正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