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生涯

 品质公共生活 2020-10-14

教书生涯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一所农村高中教书,四年多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于我,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男女之情有初恋,那么人对职业是不是也有“初恋”情怀?如果有,那教书该算我的职业初恋了。

学校所在的乡镇叫汤头,其意是汤河之源头。汤河是沭河的一条支流,小得不能再小。学校就坐落在汤河东边。再朝西不远,就是被临沂人称为“母亲河”的沂河。

毕业后分配到汤头高中教书。记得秋天到校时,我住的是大院里的一间平房,屋后还有一片小菜园,夜里,屋外有自弹自唱的蟋蟀,屋内有窸窸窣窣偷食的老鼠,可是并不觉得苦,心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盼。

时至今日,课堂上发生的事,讲些什么,怎么讲的,已随风飘逝,大多不记得了,但课余,或者说不顾正业的事却还记得一二。

 有一次,我出外学习,从潍坊带回来一只风筝,是一只形神皆似的雄鹰。一个下午,我建议大家放弃作文课的时间,到沂河沙滩去放风筝。同学们哪里找这样的“放风”机会,自然都热烈响应。我带着大家,浩浩荡荡地奔向沂河。风筝放得颇不顺利,因为我们都没有放过。一会歪歪斜斜地飘上去,一会又倏地坠下来,好不容易升起来了,大家欢呼雀跃,在沙滩上奔跑追逐,忘乎所以。直到日薄西山,我再三催促,学生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这“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多年后,师生相聚,这次“出格”行为还常被同学们忆起,成为高中阶段生活少有的亮点之一。

地处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极其有限。学校有个图书馆,仅有的一点存书,主要用来备查,平时是不外借的。管理图书的是极认真负责的程存芝老师。其时,她刚退出教学一线,对富有工作热情的年轻教师自然厚看一眼。记得第一年寒假前,我向她表示想借些书,假期里给学生看,她再三叮嘱我,千万别让学生弄丢了,破例借给了我。我把借来的书分发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假期里交换着看。学生们接到书时欣喜的神情我至今还记得。如今,程存芝老师也已作古有年了。

仅凭一点可怜的积淀和识见,竟然糊弄了几年,没被学生赶下讲台真是幸运。更幸运的是,学生们的高考语文成绩还不错。现在回想起,那时教课更多的是一腔热情。而热情和所谓责任共生,热情受挫时,难免对学生斥责,甚至体罚。幸好都是农家子弟,对老师的所言信多疑少,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能力怀疑和反抗。后来,和学生们相聚,我又开玩笑又认真地说:最遗憾的是,我没有把你们教“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离开讲台混进了机关,干起了写写画画的勾当,由面对书本和学生,改为面对公文和官僚,由教人求真,改为言不由衷。二十多年来,也曾努力学习,深刻领会,深信笃行,可能因为先天不足,竟然长进不大。一次,一位位高于我者,好心又不免带有几分轻蔑地对我说:“你还是适合做个教师。”我深知自身的缺点,并不以为忤,点头回道:“是啊,我也觉得我更适合教书。”说这话时,距我步入机关已有十好几年了。可见我简直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

汤头高中,已于几年前撤销了,校舍被私人买去改作他用,校园恐怕早已物非人不是。教学楼西的水塘还有吗?水塘边的那颗垂柳还在吗?我现在生活的地方离那也就二三十公里,不远,碰巧路过,也没有勇气进门看看。真怕看门人见了我会问:“你找谁啊?”是啊,我去找谁呢?

人家是干一行爱一行,我是干一行烦一行。这是天性呢,还是修养不够?有时瞎想,假设我当初不离开教学,现在会怎样?备课,讲课,做题,改作业,条分缕析,把语文教学搞得支离破碎,一届又一届重复着相同的知识,甚至笑话。一成不变的生活,我甘心吗?我安心吗?之所以现在还能有机会和能力自问,恰是因为我离开了教学。正如一个人乡愁的产生,前提是他已(她)离开了家乡,假如他还在家乡挣扎,恐怕是产生不出乡愁的吧。离开教学后,每遇到教师,我都客客气气,半缘尊敬半同情。

近年来,有闲暇和余兴攻乎异端。好像柏拉图山洞里的囚徒,纵然无力挣脱枷锁,走出隧道,在看烦了眼前的影子后,听到异样的声音时,壮壮胆,扭过头来,看到了一丝外来的光亮。这光亮使我确信,还有一个不为我所知的世界,就如五柳先生所写:“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噢,原来如此!

今年暑假,一个学生办了个辅导班,人手一时不够,要我去帮忙代几天课。我正好也厌烦了目前的沉闷,想找找以前的感觉,借此返老还童一番。往高处说,就是,我心里还有很重的教育情节,听到看到孩子们的苦境,于心不忍,也不甘,总觉得不一定非这样不可。重操旧业,再次面对学生,我的感受自然不同从前。听课的学生们私下里说我“慈爱”,我这学生听到后把这话给我说了,想他心里必纳闷:老师的风格变化何以如此之大?我心里笑了,跟他说:今是而昨非。我想,这不单是年龄的增长所致,更重要的是对人、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得是不是罗素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怀疑。谁能做到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