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分享(一)

 尼罗罗非鱼 2020-10-14

雨滴按:八月底的一个周一,中午接到“读书旅行”群主王老师电话,原定请另一位老师做故宫的分享,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实现了,想起我曾经给她赠送过一幅“坚韧”的照片(于故宫御花园拍摄),所以问我能不能分享。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但也还算爽快的接受了任务。于是,工作之余,搜罗出在故宫拍的照片,顺着我逛故宫的路线,就按图索骥吧。最近群友们表达希望能再看到分享内容,那我就分三次整理出来。以下是20209月12日晚上两个多小时的分享内容,呈现给各位朋友!

各位群友,大家好,今天,我受王老师委托,分享故宫。我的身份既不是专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也不是导游,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于个人爱好,尤其这几年比很多老百姓多去了几趟故宫,也带了几波朋友、同事去参观了几次,因此有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故宫在去年就开始宣传到今年故宫建成600年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展览,受疫情影响,这些活动不得不延迟了,但并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热爱古建筑、热爱属于故宫历史、文化、艺术的心。

从这周10号开始在午门举办“丹辰永固”600年特展开始,社会上将掀起一阵故宫热,我今天的分享就算抛砖引玉了。

大家都会有这种经历,朋友来北京旅游,提出陪着去逛逛故宫。但是一提到逛故宫,很多人就会头疼。这么大的建筑群,从哪里逛起呢,时间太长体力受不了也逛不完,时间太短又意犹未尽。那么,我通过这几年的摸索,自己总结规划了一条2到3个小时的游览路线,向各位老师、各位群友做个汇报。我会依着这条路线,分享每个点的古建筑艺术、典故、轶事等等,以及这些殿堂现在为我们呈现的展览。

(一) 天安门及广场

来游览故宫,大部分人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那么到长安街上,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

原本明朝开国后建都是在南京,但是由于北京原本就是朱棣当燕王时的封地,而且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奏称北平是“龙兴之地”,应立为陪都。于是改北平府为“行在”,开始乔迁大量人民充实北京。我想,军事家朱棣,一定也意识到燕云一代是军事重地,在这里建都,更为稳妥吧。

这是我在前门正义路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拍的故宫全景图。

1406年,明成祖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缩北展南,建设都城的内城。内城之中的皇城,也就是紫禁城,我们今天说的故宫,是位于内城中偏南、内偏东的位置。周边则是在元代旧制上,按《周礼考工记》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营建,紫禁城东为太庙、西边是社稷坛,北面是万岁山,南面还有金水河,这体现了古人“负阴抱阳”的建城原则。整个都城的中轴线比元代也更长,从外城的永定门经过内城、紫禁城一直延长至钟楼和鼓楼。这些“建中立极”的都城规划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为什么叫紫禁城呢?这个名字来自“紫微星”,依照古代星象学,紫微星就是北极二。是小熊座的第二亮星,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位于苍穹的中心。这样对应的紫禁城也是位于北京的中心,同时又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我们现在去各地能参观到古城遗址,很多都有城墙。我们也知道古代城邑的建设,有内城、外城、皇城,但也有很多正处于研究阶段的考古遗址估计是没法参观的,这其中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大都无城”,大家如果对古城规划感兴趣,还可以学习许宏老师的《大都无城》这本书。

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但是还有几座古建筑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很可惜。我也简单提一下。

我们现在在天安门广场上可以看到天安门和南边的正阳门城楼以及箭楼,它们之间,原先还有一道门,单檐歇山顶,最开始叫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算是旧朝的国门。它和天安门、正阳门不同的是,前二者都是城楼。中华门1954年专家建议拆除后建设的毛主席纪念堂。还有,以前也有著名的五门之说,明代五门就是指从大明门开始,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清代五门则没有大明门,往北算进来乾清门。

在中华门与天安门之间,是我们都知道的千步廊,左右各有南北向廊房110间,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这些都被拆除了。千步廊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按文东武西的格局布置,和紫禁城里面东边是文渊阁、西边是武英殿也是同样的规划格局。

长安左、右门也是因“东青龙,西白虎”而得名龙、虎门。两道门外面是张贴皇榜的地方,文榜在龙门外,武榜在虎门外。两门各有三个门洞,所以也俗称为“三道门”。虽然被拆除了,但我们现在的长安街,还是沿用的“长安”的名。

好了,请大家视野往回收,我们现在要进宫了。现在受疫情影响,是要求从东华门那边沿着外金水河(也叫筒子河)到午门,但是这么多年,参观都是从天安门进入的。

我们站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目光由近及远。先看看外金水桥前面的两个华表。上面各有一只面朝南而坐的石犼,叫“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等一会儿过了城楼,还有一对华表,但上面的石犼则是面朝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摧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现在让我们踏上外金水桥,每天早上国旗班的战士走的是“御路桥”,明清只有皇帝能走。我们入故宫,根据人流,只能走两边的“王公桥”和“品级桥”。金水河也叫筒子河,取名“金”,是取金木水火土的对应方位,金来自西,也就是说金水河是从西来的水。这与整个北京的水系是承接的,金水河的流向也就是通惠河。挖这条河的土方,我们现在的工程会利用土方,古代也一样,这些土方换来的就是紫禁城北面美丽的景山。太和门广场上还有内金水桥。内外金水河的水系,不光是景观设计,还有其它作用,一会儿进去我再详细说。

终于来到天安门了,天安门原先叫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顺治八年改为天安门的。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的意思。天安门是重檐歇山顶,一会儿我们还会看到其它不同的建筑檐顶,太和殿的庑殿顶,中和殿的攒尖顶等等。攒尖顶容易意理解,歇山顶和庑殿顶怎么区分呢。群里的老师们都很专业,但我想你们带着的亲朋好友不一定都很专业,我想形象的比喻一下。歇山顶,就是侧面的脊,走到一半,累了,于是停住了想歇一会儿,就不能贯通到底了,所以就叫歇山顶。而太和殿庑殿顶的侧脊,中间是不用歇着的。

(二) 午门

在“望君出”石吼的注视下,我们通过端门,端门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再经过大约300米的步道,才到午门,现在安检、验票都在午门前。我这几年都是买故宫年票,所以不用预约,就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进入。不过,提醒大家的是,疫情过后,现在要先预检,年票也需要每次进入故宫前都要重新刷一次才行。

午门,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雁翅楼”。刚才介绍过檐顶的形式,让我们再看看午门的檐顶是什么形式的?对,重檐庑殿顶。

雁翅楼东西两侧的南北两端还各有重檐攒尖顶的阙亭一座(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各分的建筑。比如城阙、宫阙),它们一起构成峰峦环抱的午门形态。而且,午,居中向阳、位当子午。你在下面可能体会不出来,等咱们之后登上午门向南眺望时,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心潮澎湃的感觉。

现在我们进入午门,都可以从正中的门进入,但是在明清,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能进一次,还有就是殿试时的状元、榜眼、探花能进。

大家可能不太能注意到,我们通常会以为午门只有中间三个门,其实,它的侧翼上还各开有一门,而且与背面想通,待我们穿过午门回望时,这五个门就都出现在一个平面上了,也就有了“明三暗五”的说法。

另外,我带亲朋同事参观时,大家还会问一个问题,总听说“拉出午门斩首”,到底有没有这个说法。告诉您的是,在京城,斩首的地方,是闹市口,午门,只有廷杖。据传说廷杖的方式也有讲究,廷杖过后是伤着表面还是伤及内里,那可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故宫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和重新规划,午门于2015年也开始对外开放了,不仅仅是简单的能登上去,关键是这里会经常举办展览。比如,去年的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16年的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 至 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等等。今年的600年特展10号也开始了,非常期待。

不过,现在还不是登上午门看展览的时候,让我们先往前一步,踏上内金水河桥,往下看看内金水河。

(三) 太和门广场

现在我们的园林设计,很多时候也会嵌入水流、水面,更多的是出于对景观的考虑,但是在一座皇宫的规划里,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此时,我们需要一张故宫的鸟瞰,或者俯视图。

可以看出,整个内金水河,是从西北入,从东南出。

首先,刚才提到,西边入取的是金字,再有,从八卦讲,西北入,是乾卦,属天门,东南出是巽卦,属地户,意味着天地相通。

其次,这样的设计,不仅顺应天意,也顺应北京的地势和水流方向。北京是西北高、东南相对较低,所以,依此地势,整个紫禁城在规划上,也顺势设计成西北高、东南低,中间高、四周低。这样,在大雨的天气,水就会自然而然的流入到内金水河,最后从东南出口排出,直至通惠河。

第三,我们的故宫,全部是木结构古建筑,最怕的就是遇到火灾,有了这条金水河,也可以解决火灾的抢救。

第四,看我们现在的洪灾,河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汛期可以防涝。金水河一样有防涝的作用。

第五,金水桥上的汉白玉柱头,还有另一个作用。有的柱头上面是有孔的,从顶端一直通到下面。这个不是明朝就有的,而是清朝初期改造的。满语叫石别拉或者石海肖,就是报警器的意思。遇到有火灾,禁军就会用随身携带的小铜角,插入到这些孔内使劲吹,此时,整个紫禁城都会被警醒,估计就类似现在防空演习的声音。

第六,内金水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就像五只弓箭,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谕示着将五种德行射向人间。

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在这里拍集体照,视野开阔,可以依桥上的斜坡,自然排开,左右有蜿蜒曲折的河水、雕刻着蟠龙祥云的汉白玉金水桥,背衬京城蓝天白云下的太和门,取景会相当不错的。

再多说两句金水河。最早意义上的金水河,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建设故宫时才挖掘的,它也属于北京水系的一部分。早在辽金的时候,西山的水便被引入到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到元代时,下游的水道才被圈入禁苑。在《日下旧闻考》里有这么一段:“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往南注入,是为外金水河。”

到了明代,一方面为了避免跨河跳槽就给金水河改道了,另一方面,宫城也需要在其外有一道水域作为对皇宫的保护,于是在城外还又挖掘了护城河,这样二者得到了充分的统一,也就是外金水河与筒子河二合一,最终流入南护城河,又流至通惠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太和门广场上斜着伸出去的两排边长为30厘米的砖块。这是皇家仪仗队的站位点,叫仪仗墩,站在上面自然就列队整齐了。

我有时也在想,本身明朝建城就偏离了元代宫城,还都把元的宫殿都拆了,但怎么也逃不开元留下来的城市基础吧,(比如,在对慈宁宫花园的保护工程中,就挖掘到元明的排水系统)还要顺应营造法式、周礼、八卦等等古代文化的法则,对当时的设计师和建造者来说,真是太伟大了。可惜我们的古建筑艺术方面留下来的文字太少了。

(四)往西路线

这时候,路线就开始分流了。大多数旅行社导游,都是带着游客直奔三大殿。而往东是去文渊阁、文华殿和东华门,就该顺脚出去了,别介!咱往西,上斜坡,跨熙和门,去武英殿。

当年李闯王从京城撤退前,烧毁了紫禁城里大部分宫殿,唯独剩下的就只有建极殿(现在的保和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皇极门和这座武英殿。没烧毁武英殿,不知道是不是跟李自成在这里办公和举行了过称帝仪式有关。另外,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摄政也是在这里办理朝政。提起武英殿,大家还知道的就是康熙智斗鳌拜。

从鸟瞰,看出武英门、武英殿以及后殿敬思殿都是单檐歇山顶。整个院落共有廊房63间。

武英殿自明代以来功能还是发挥的比较多的,明初帝王的斋居、召见大臣都在这里,后来做过画局,到康熙时还办过书局,而其展陈功能,也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办有古物陈列所,以皇家藏品为主,一直到1948年才与故宫博物院合并。因其殿内空间高大,很适合展出大幅的书画作品,2008年又开始特别发挥其书画展览功能,但一直没热起来,直到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在这里开放,群里的朋友一定排过2、3小时的队去观展过,大家这些年才经常到武英殿浏览书画作品。不过,2017年赵孟頫书画展结束后,武英殿和文华殿的展陈功能、展览内容对调,武英殿开始作为陶瓷馆。去年的良渚文化展览就在武英殿。而现在正在展出的苏轼书画特展则在文华殿。

挨着武英殿,有座石桥,叫断虹桥。原先在内金水河上有三座,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明天启紫禁城图》,可以看出周桥三虹,分东中西三座桥,当时是元代皇宫崇天门外的建筑,因为明朝建城时向右移了,中线位置偏移,因此只得拆掉两座桥,据传因此叫断虹桥。

但这个到底明朝初年的,还是元代建造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据传说是元代建造的。刚才说金水河不是明代才有,从桥上的栏板也能看出,大家看这张照片,明显武英殿是在桥之后才有的。所以,断虹桥还真有可能是元代就有。


断虹桥的栏板上刻有百花蟠龙,桥头是靠山神兽。

而最值得一说一看的,是居于桥中间的这个手捂肚子的小狮子。关于这只萌狮,民间传说挺多,最爱拿出来说的就是道光皇帝的大儿子奕纬不爱学习,被老师打了小报告后,道光很是生气,一脚踹在儿子肚子上,不久儿子就死了。后来每每道光经过这里,看到捂着肚子的石狮子,就忍不住想起儿子,就找人盖了块红布。这当然是故事,不过,我们能看到的,是自元到明初,那时就能雕刻的这么生动、有趣,足以显示当时石刻技艺的精湛和美术修养。

断虹桥下来继续往北,会经过一片静谧的林子,光线好时,阳光穿过茂盛的树叶,数条金光洒下来,与旁边的红墙、金瓦非常相配。

此时,在左手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是灰瓦,而且是南北走向的。我第一次进到这里,也没太在意,以为就是吃饭的地方,但是也心生奇怪,回来找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这几个房间也是非同小可呐,可谓是古代的冷库!

咱们现代人吃冷饮,古代天气也有炎热的时候,皇宫也得降温、皇帝也不得能享受冷食啊。其实,纳凉、食冰,商周就有记录了。据《周礼》记载,周王室有专门负责采冰、储冰的部门,叫“冰正”,部门负责人叫“凌人”。到了明清,皇帝们更是享受了。可夏天要用冰,什么时候弄,怎么储存呢?秘密就在这几座灰瓦房子里。

一共五座冰窖,主要分布在慈宁宫边上,全部为硬山式建筑,没有窗,只在南北有从下而两个小门,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建筑。东西宽约6.4米,南北长约11米,地面以下1.5米,然后再砌筑2.6米高的条砖墙,再开始起拱,高差约2米,做成拱券顶棚形式。古代、现代都叫它“冰窖”。

一般到冬至前后,天气寒冷,“打冰”过程中要先祭祀河神,然后“测河”,去除杂质,开闸放水,等待河水三九天结冰。“采冰”的时候,整整一个腊月都可以,重复采冰四五次,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而为了易于保存,采冰一般都在晚上进行,通过“御冰车”运往冰窖储藏起来。

关于这几座冰窖能存多少冰块?我找到《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上面记载:“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看着冰块数量不少,但其实至多有三分之一的冰块能够保存下来,三分之二的冰块都会融化掉。所以冰窖地面四个角落留有沟眼,冰水融化之后可直接流入暗沟,排入旱井,不会出现冰水积存的问题。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农历七月三十是用冰的高峰时期,到那会儿,琉璃冰桶、景泰蓝冰桶等多种材质多种形状的冰桶就派上用场了,上、中、下三道铜箍,在中间的铜箍下方还有用以散发凉气的小孔,上下二道铜箍之间可以存放冰块,平时有一层抽屉式的木档子隔板挡着。为了保证凉气不被散发出去,冰桶内部用厚锡镴皮(la,四声,锡和铅的合金,熔点较低,用于焊接铁、铜等金属物件。通常称焊锡,也叫锡镴)包裹,非常隔热。

现在的冰窖,已经被改造为餐饮区,价格还是能接受的,餐食做的比较有特色,如果人数不多,在故宫转的时间也比较长,建议可以在这里用餐。用餐和咖啡厅是分开设置的。咖啡厅临近慈宁宫区域。

(五) 慈宁宫区域

喝完咖啡,休息好,我们就往西一拐,先去慈宁宫看看吧!

现在一提到建设,大家都喜欢分区,故宫也一样,我们现在把慈宁宫区、寿康宫区、寿安宫区等区域统称为太后太妃养老区。

明朝的慈宁宫是前朝的皇贵妃居住的地方,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把孝庄太后安置在此,从那个时候,慈宁宫就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共同的住所了。不过,孝庄太后过世后,由于康熙讲孝道,把东侧原来孝庄太后非常喜欢的五间房屋拆下来,用于孝陵的红墙建设,在原地又盖了个一模一样的,作为“暂安奉殿”,之后,太后太妃们就不太愿意在此居住了,而是逐渐转移到寿康宫区。而慈宁宫也就慢慢成为举行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庆贺仪式的地方了。

介绍几处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小细节。

第一个是在进入慈宁门前的丹陛石上。估计很多游客也就瞟一眼就进慈宁门了,不太会注意到丹陛石上有只小壁虎,慈宁宫前面的丹陛石上还有一只,我这里先放一只,大家再去的时候,可以找找另一只在哪里。同样的壁虎,也出现在东陵的隆恩殿。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只有帝后的大殿才能称为隆恩殿,妃园寝称为享殿,王爷园寝称为享堂。

为什么慈宁宫、隆恩殿前面的丹陛石上会有壁虎呢,传说清代以前,宫里饲养很多壁虎,用于被逮杀在阴瓦上烤干磨成细粉,点在皇后、嫔妃的脸额上,一般情况颜色不退,如发生有乱宫之事,颜色就会推掉。我很纳闷,这壁虎粉还能区分出谁是皇帝,真是蕴含高科技。所以在女性的住所和陵寝的丹陛石上,就会冒出壁虎,代表“守宫”的意思。

先别急着迈进慈宁门,我们抬头再看一下上面的门额。门额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其中汉文为篆体,在紫禁城内较为罕见。整个紫禁城里这样三种文字的匾额,只有四块,全部在慈宁宫区域。

进来后,正对的慈宁宫,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承重柱子上端的直径)为砖砌坎墙(不高而且不承重的矮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在慈宁宫的月台上,还有一件古物,很有意思。我们走三大殿时,能看到汉白玉的日晷,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慈宁宫前面的,是青铜铸的月晷。月晷和日晷一样都是计量时间的,只不过月晷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的显示时间。那为什么要在慈宁宫放月晷呢,一来住在慈宁宫的太后是女性,女子为阴,月亮为太阴,代表住在这里的女性高贵至上。另一方面月晷与日晷相对,日月同辉吧~~

现在的慈宁宫,作为雕塑馆向公众展示。分为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陈列面积约1375平方米,展品总数为425件。 

雕塑馆陈列的文物主要涵盖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陶俑从战国到明代,精品叠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陕北与晋西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佛像的时间从北魏直至隋唐,纪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丰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照片)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可以到与慈宁宫相对的是慈宁宫花园转转。在进入慈宁宫花园之前的东边小广场上,就在前几年,还考古发掘出明朝初年的宫殿建筑基址。还发现了带有多块嘉靖时期铭文砖的排水沟系统被压在土层下,以及叠压宫殿建筑基址的夯砖层出土的元代风格红胎琉璃瓦等等。所以,我一开始提到紫禁城缩北展南,这里也是印证。也说明紫禁城的建设属于一边拆一边建,几百年来又历经多次火灾、明清更迭时的烧毁,以及多次的修缮,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宏伟建筑群。

经过花园东院,就来到慈宁宫花园。如果您喜欢拍照,这里面最值得来的季节是秋末银杏叶落叶的时节。整个花园占地6800平方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满足笃信佛教并长年居住在寿康宫的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礼佛、供佛的需要,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建,现在呈现的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9座建筑,主要集中于花园北部,其中咸若馆居中。

花园南部有一方水池,横跨汉白玉石桥,桥上建有临溪亭,北与咸若馆相对。临溪亭里面的藻井非常特殊,可以说在故宫,或者是古建筑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藻井,是画出来的,有种今天看冷军的超写实画派的感觉。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抱厦卷棚歇山顶,翘起的六个翼角各坠一个铜铃,原是供奉佛像及贮藏经文的处所。

咸若馆以北为慈荫楼,东西两侧为宝相楼与吉云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