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七:人不自重,斯召侮矣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04年,鲁宣公五年,蛇年(丁巳年)。这一年,《春秋》又有点鲁国国史的感觉了,基本上都说的鲁国之事。其中,浓墨重彩地记载了一件事情:齐国大夫高固使用各种手段强娶鲁国公女子叔姬。在这个过程中,鲁宣公感受到的只有胁迫和屈辱,这倒不是鲁宣公对子叔姬有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小心恭敬事奉齐惠公换来的,却是被齐惠公及其大夫高固的算计,这才是感觉不爽的关键所在。中国明代有一位叫薛应旂()的人,将先哲之格言和自我之体会收录成册,名为《薛方山纪述》,其中有句话:“人不自重,斯召侮矣。”意思是,人若不知自重自爱,就会招来侮辱。这句话是为鲁宣公量身定做的,也是天下所有纵情于私欲而不知自重之人的真实写照。受到侮辱,感觉郁闷的时候,竭尽全力地去抱怨环境的不公平和他人的修养差,而不反躬自省向内寻求自我德行修为之不足。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人性自足”。如果能够自尊自爱,总有自立自强的尊严之路可走,完全可以避免仰人鼻息,受人侮辱!

        “五年,春,公如齐。夏,公至自齐。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叔孙得臣卒。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楚人伐郑。” 

        孔子老先生用39字记载今年6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齐国大夫高固强娶了鲁国公女的子叔姬。

             (一)

            “五年,春,公如齐。”

        鲁宣公五年,春季,鲁宣公到齐国去。

        去年整个秋季,鲁宣公都盘垣在齐国,今年刚一开春,又去齐国了,如此频繁的去齐国,说明鲁宣公姿态放得很低,事奉齐惠公很周到,民间有句谚语: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那么,鲁宣公这是为什么呢?肯定有他的打算了,最根本的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做些打算罢了。

        鲁宣公有鲁宣公的打算,齐国也有齐国的打算。鲁宣公到齐国。齐国大夫高固(宣子,该族几代人的情况为:敬仲(高傒)庄子倾子宣子)让齐惠公软禁鲁宣公,强请娶叔姬为他(高固)的妻子(鲁国公女叔姬是齐昭公潘的夫人,太子舍的生母)。看来鲁国的这位叔姬是比较漂亮。杀死太子舍(也是侄子)上台的齐懿公,在鲁国要求放回子叔姬时,就找了个周王朝大夫单伯与叔姬通奸的“莫须有”罪名把两个都拘捕了,那是不想放子叔姬回鲁国的强烈信号(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一十七、一百一十八)。现在齐国大夫高固又想通过这种方式强迫鲁宣公答应他娶叔姬,就可以明显看出叔姬对齐国男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

           “夏,公至自齐。”

        鲁宣公五年,夏季,鲁宣公从齐国回到鲁国。

        鲁宣公作为一国之君,犯险轻行,置国家社稷于不顾,被齐惠公轻禁了一个季度,估计是最后被逼无耐,答应将叔姬嫁给齐国大夫高固后,才被在夏季放了回来。

        不知道鲁宣公回来之后“告庙”时,把这种事情如何向老祖先们汇报的?《春秋》是通过记载这件事来暴露鲁宣公的过失。本来打算拍拍齐惠公的马屁,套套与齐国的近乎,给自己捞点好处,中和一下割让“济西之田”的损失,结果偷鸡不成失把米,干了这么一件有辱先祖的事情,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三)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

        鲁宣公五年,秋季,九月,齐国大夫高固来迎娶叔姬。

        齐国高固(宣子)前来迎接叔姬,这是怀着迫切的心情,一切事情都亲力亲为了。《春秋穀梁传》说,诸侯嫁女给别国大夫,应由主婚大夫去送女。齐国高固等不及鲁国送女,而是急巴巴地跑鲁国来迎娶,违礼而行,所以《春秋》记载说“逆叔姬”,这是由于卿亲自迎娶的缘故。懂得春秋时期的周礼,是否才能看得懂《春秋》大义呢?!

          (四)

          “叔孙得臣卒。”

        鲁宣公五年,秋季,鲁国大夫叔孙得臣死了。

        没有记载叔孙得臣死的日期,是因为鲁宣公没有为其小敛,即在到场在死者身上加一件衣服,以示亲近和尊重。这样的事情在鲁隐公元年也发生过,当时众父死了,鲁隐公不给“小敛”。这件事表明了鲁宣公对外“恭”,努力讨好齐惠公;对内“倨”,不能以仁爱之心待臣属。

        叔孙得臣是叔牙的孙子,公孙兹的儿子,谥号为“庄”,所以又可以称叔孙庄叔或庄叔得臣,他有个儿子叫叔孙侨如(叔孙宣伯或宣伯侨如,就是杀死赤狄头领侨如后为表己功而给儿子取的名字)。春秋时鲁桓公的第三个儿子叔牙,名牙,排行叔,死后溢僖,亦称公子牙、僖叔,其子立为叔孙氏。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得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得臣以“叔孙”为氏,其后人遂以叔孙为姓,称为叔孙氏,鲁国“三桓”之一。

          (五)

          “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

        鲁宣公五年,冬季,齐国大夫高固和子叔姬一起来鲁国。

        齐国大夫高固(宣子)及子叔姬来鲁(此处称子叔姬是表明已嫁),这次是“反马”。什么是“反马”?这是一种古礼。夫家送还新妇来时所乘之马,以示夫妇情好,妇永不复归。反马礼,“反”通假于“返”,指送还马匹,是古代中国卿大夫等贵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在亲迎新娘完成婚礼以后(通常是在三个月内),将新娘来时所坐车的驾车马匹解下,送还给岳父家,以示不会让妻子乘来时的车马回娘家——寓意为永远不会休掉她。而新娘则要保留座车的车厢,以自谦不确信会不犯错误,不被休弃。反马这一古代婚姻礼节仅见于此,古代士人娶妇,乘夫家之车,驾夫家之马,所以没有反马一说。反马礼后来演化成“回门”礼,俗称回娘家——新妇出嫁后第三天,在丈夫陪同下(有些地方是新妇独自回娘家)返回娘家看望父母,称为“三朝回门”。

        现在知道“回门”是怎么回事了吧?每个人都泡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有的人活得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的人活得简单,知其然即可,不知其所以然。

          (六)

          “楚人伐郑。”

        鲁宣公五年,冬季,楚庄公讨伐郑国。

        楚庄王今年继续进攻郑国,这是连续三年楚国讨伐郑国了。楚国对郑国的不满开始于鲁宣公二年,郑国公子归生大败宋师,活捉了宋军统师华元,按楚国的意思,肯定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充分打好宋国华元这张牌,没想到郑国却拿华元换了几个赎金了事,这让楚庄王很生气,觉得郑国没有梦想,没有追求。郑国也不示弱,楚庄王瞧不上我,我就发挥“墙头草”的特长,倒向晋国,与晋国讲和,再加上郑穆公、郑灵公、郑襄公,三年三位国君,郑国也没时间精力仔细思考战略问题,楚庄王也认为这种情况有机可乘,所以就连年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看看这些或强或弱的诸侯,看看这些或受尊崇或受贬抑的国君们,都是从一己之私出发,心中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乱响,算计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从他们的言行中,何时能够看到为天下苍生想过、做过什么?

        看到楚国讨伐郑国的阵势,陈国便和楚国讲和了,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晋国派大夫荀林父(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救援“忠诚”的郑国,同时进攻“变节”的陈国。这哪有什么仁义?完全是“丛林法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没有道理,只凭实力。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