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八:使疾其民,以盈其贯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03年,鲁宣公六年,马年(戊午年)。这一年,《春秋》仅记载了两年事,其余的事情是“春秋三传”的记载。自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晋灵公(晋襄公的儿子)、晋成公(晋文公的儿子,晋灵公的叔叔)只是“傀儡”国君,晋国第一卿赵盾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晋国在赵盾为代表的大夫集团20年的统治下,没有象齐国、宋国一样,“霸主一死,霸业终结”,而是缓慢地走向哀落,这可以算是赵盾的巨大功劳了。但赵盾这个人,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诛杀异己;为了名义上的晋国利益贪图他国贿赂;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与秦国决裂;最后为了自身的利益弑君另立,这一系列的事情,赵盾满足的是个人私欲,损害的却是晋国作为国际老大的公德和形象,本质上是晋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诸侯对各自利益的诉求,晋国日趋衰落!世间万物皆有“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正如赤狄侵晋,晋成公准备讨伐,晋国大夫荀林父给晋成公的建议是:“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意思是,让他危害他(赤狄)自己的百姓,以增加其罪恶使他恶贯满盈,到一定程序就可一举歼灭了。晋成公这是循道而行,事半功倍;而赵盾则是逆道而行,事倍功半。今年是《春秋》最后一次记载赵盾。赵盾这个“夏日”(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一十),有光辉和温暖,但也灼伤了不少人,破坏了许多事,特此为纪。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夏四月。秋八月,螽。冬十月。”

        孔子老先生仅用21字记载今年2件事,已经“老迈”的大哥晋国在竭尽全力维持着诸侯“老大”的地位、尊严和脸面。

             (一)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鲁宣公六年,春季,晋国大夫赵盾、卫国大夫孙免率军入侵陈国。

        晋国、卫国入侵陈国,原因是陈国屈服于楚国的缘故,这是对去年“陈及楚平”的第二轮攻击。之所以晋国和卫国看不惯陈国的行为,要以刀兵相向,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文化本位”的狭隘思想,就象我们今天总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正统,而贬低西方文化为非正统一样,因此,把两种本来可以和谐共处的文化形态人为地对立起来了。

        霸主轮流当,而今到楚国。这世上,任何有形的个人、组织和国家,都无法永恒,这是自然之“道”!那些被成天喊万岁的,现在何处?百岁尚且艰难,何谈万岁?真正能够永远的,是反映人性光辉、承载人类精神的先进文化,这是天下苍生共同意志的反映,而不是某些统治者的人为规定。对陈国来说,跟着中原诸侯混日子,难道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保持与南方强楚的良好关系,就是不可接受的?

        《春秋公羊传》给我们讲了关于晋国大夫赵盾的完整故事。赵盾弑杀了自己的国君,这里为什么又重新出现了呢?因为亲手弑杀国君的是赵穿,而不是赵盾。既然亲手弑杀国君的是赵穿,那么为什么将弑君的罪名加在赵盾头上呢?主要是因为赵盾作为实际掌权者,没有讨伐弑君的贼人赵穿。怎么说赵盾没有讨伐弑君的贼人呢?晋国史官董狐记载弑君的贼人时写道:“晋国赵盾弑杀了自己的国君夷皋。”赵盾大呼:“天啊!我没有罪。我没有弑杀国君,谁说我弑杀了国君啊?”史官说:“你是行仁义的人,有人弑杀了你的国君,你回到国都却不去讨伐弑君的贼人,这不是你弑杀国君又是谁呢?”赵盾回到国都是怎么一回事呢?晋灵公很暴虐,没有德政,他让大夫们都到内朝(宫内有女眷的地方)上朝,然后晋灵公自己却站在台上用弹弓射击上朝的大夫,以观赏大夫们奔走躲避弹丸的狼狈相,以此取乐。

        有一次赵盾上朝出来,和大夫们站在外朝上,这时有人抬着一个竹筐,从宫中的小门出来。赵盾问:“那是什么?为什么筐会从宫中的小门抬出来呢?”赵盾喊那个抬筐的人,那人不过来,却说:“您是大夫,您想看,就过来看看吧。”赵盾走近一看,却是触目惊心的一个死人。赵盾问:“这是什么人?”回答说:“这是膳宰(厨师的总管)。因为他没有把熊掌煮得烂熟,晋灵公一吃便大怒,用斗打他的头,把他打死了,肢解了他的尸体,叫我扔出去。”赵盾惊叫一声:“啊!”接着就跑进宫去。晋灵公看见赵盾匆匆忙忙的跑进来,就惊慌地向他先拜了两拜。赵盾见灵公先回礼,就迟疑不前,只好向北面叩了两个头,然后快步退了出去。晋灵公明白赵盾进来干什么,内心很羞愧,想杀了赵盾。于是就派勇士某人前去杀赵盾。

        勇士走进赵盾家的大门。却发现没有人守卫大门;勇士进了赵家内院的小门,也没有看见有人把守内院小门;走上他家厅堂,厅堂里也没有人,勇士低头从窗户里偷看,看见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勇士自叹说:“唉!他确实是有仁义的人。我进入他的大门,却无人把守;进了他的内院小门,也无人守卫;上了他的厅堂,那里也没有人,可见他很节省,使役的人很少。他是晋国的重臣,却吃只有鱼的晚饭,这说明他很俭朴。国君派我来杀他,我不忍心杀他。虽然这样,我也不能再去见我的国君了。”说完,就拔剑自则而死。

        晋灵公听到这件事后大怒,想杀赵盾的念头更加强烈。可是众多手下没有一个可以派遣去杀赵盾的。于是就在宫中埋伏下武士,召唤赵盾前去就餐。赵盾的车右武士叫祁弥明,是晋国的大力士。他勇敢地跟着赵盾走进宫中,站立在堂下等候。

 赵盾已经吃好,晋灵公对赵盾说:“我听说你的剑是一把相当锋利的宝剑,你拿出来给我,我想好好观赏一下。”赵盾站起来,准备把剑呈给灵公。这时祁弥明在堂下大呼:“赵盾吃饱就出来,为什么要在国君的住所拔剑呢?”赵盾一听就明白过来,三步并两步地沿阶跑下。晋灵公喂有一条训练有素的恶狗,叫作“獒(áo)”。晋灵公喊来獒,叫它去追赵盾。獒也三步并两步地沿阶追去。祁弥明迎上去用脚踢獒,一脚就把獒的下巴踢断了。赵盾回过头对灵公说:“您的獒不如我的脚厉害!”然而这时埋伏在宫中的武士击着鼓冲了上来。在冲上来的武士中,有一个人抱起赵盾,把他送上车。赵盾回头对那个武士说:“我为什么会得到您的搭救呢?”那人说:“我就是您有一次在桑树下给饭吃、救活的那个人。”赵盾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回答:“我们国君为谁埋伏了这些武士。您还不明白吗?您赶快坐车走吧,何必问我的名字呢?”赵盾驱车冲出宫去,众武士没有一个拦截他的。赵穿因为百姓对晋灵公已经很不满了,就起兵弑杀了灵公(据说弑杀地点在桃园),然后迎接赵盾进入国都,和赵盾在朝廷上共同执政,并立晋成公黑臀为国君。 

            (二)

           “夏四月。”

        鲁宣公六年,夏季,四月。《春秋》无大事记载。但按“四时具备,方为一年”之规则,记载时令。

        《春秋左氏传》记载了“周王室求娶齐女”之事。周王朝的天子周定王派遣大夫子服到齐国求娶齐女为王后。

          (三)

          “秋八月,螽。”

        鲁宣公六年,秋季,八月,鲁国出现蝗灾。

        螽(zhōng),俗称蚱蜢,一种农作物害虫,但也因为其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被《诗经·国风·周南·螽斯》歌颂。著有《列女传》、《山海经》等传世之作的那位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说,鲁国发生蝗灾,原因有三:一是前年“舍义取利”讨伐莒国;二是“卑躬屈膝”屡入齐国;三是“图谋不轨”谋伐莱国。用“无神论”者的观点,这些都是牵强附会。但这些观点,均表达了对鲁宣公德行所持的否定态度,对后世之人明辨是非善恶是有帮助的,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春秋左氏传》还记载了“狄人伐晋”之事。秋季,赤狄进攻晋国,包围了怀地(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南)和邢丘(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东部赵堡镇),两地接近。晋成公打算反攻。中行桓子(荀林父,中行伯、荀桓子)说:“让他危害他自己的百姓(指不断地发动战争之事),以使他恶贯满盈,到时候大概就可以歼灭了(“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周书》说:‘歼灭大国殷朝(殪<yì>戎殷。《《尚书·周书·康诰》》)’,说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情。

        上帝要让谁灭亡,必然先让谁疯狂。赤狄可能是这个时段上帝的选择,这几年连续不断地入侵齐国、晋国。赤狄骄傲呈强,屡侵诸侯,树敌于外,疾民于内,这为其最后的灭亡做好了注脚,埋下了伏笔。从现在开始到被晋国彻底攻灭,还有不到十年的时间,所谓的: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啦!

          (四) 

          “冬十月。”

        鲁宣六元年,冬季,十月。《春秋》无大事记载。但按“四时具备,方为一年”之规则,记载时令。

        《春秋左氏传》记载了发生在冬季的3件事情。一是周室迎新。周王室的卿士召(shào)桓公到齐国迎接王后,这事儿是夏季由周大夫子服去齐国订下的。二是楚郑和谈。楚军连续第四年攻打郑国,逼得郑国讲和以后就回去了(“楚人伐郑,取成而还”),这是楚国的战略,富强的楚国与贫弱的郑国在打消耗战。三是曼满欲卿。郑国大夫公子曼满对王子伯廖(来自周王室?)说,他想要做卿。伯廖告诉别人说:“没有德行而又贪婪,他是应在《周易》《丰》卦变成《离》卦这样的卦象上(《易传·丰卦》上六爻辞云:丰其屋,蔀<bù>其家,窥其户,阒<qù>无其人,三岁不觌<dí>,凶。),不会超过三年,必然灭亡。”隔了一年,郑国人杀死了公子曼满。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