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一百三十一:公卿宣淫,民无效焉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600年,鲁宣公九年,鸡年(辛酉年)。这一年,鲁宣公有重点地出国访问:齐国无邀请,能用整整一个春季去拜访老丈人齐惠公;周王盛相邀,却只派大夫仲孙蔑去访问成周,照顾了一下周定王的面子,看人下菜,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国际上其他的事情,齐惠公发誓要灭小兄弟莱国,宋国无礼伐丧于小兄弟滕子,晋成公与楚庄王争锋死在会盟地,卫成公紧随晋成公而死继续做“粉丝”,郑襄公春风得意侥幸胜楚师,陈灵公通奸婶婶羞杀大夫泄治。世间事纷纷扰扰,特别是《春秋》有记载的君王公卿们,所谋所虑、所作所为、所思所言,非“公”尽“私”,无“正”皆“淫”,只见“利益”,不见“仁义”,正如那位“古板”的陈国大夫泄治所说:“公卿宣淫,民无效焉”,意思是,自古就有上行下效,居上位者不修明德,不克私欲,不虑家国,不育黎庶,滋意妄为,让天下苍生效法什么?当权者往往是希望世界大同,但又做不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甚至招致灾祸。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公至自齐。夏,仲孙蔑如京师。齐侯伐莱。秋,取根牟。八月,滕子卒。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扈。晋荀林父帅师伐陈。辛酉,晋侯黑臀卒于扈。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宋人围滕。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陈杀其大夫泄冶。”

        孔子老先生用96字记载今年10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晋楚两强在郑国较量一番,此轮晋郑联盟胜出。 

             (一)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公至自齐。”

        鲁宣公九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鲁宣公去齐国,鲁宣公从齐国回到鲁国。

        鲁宣公自上任以来,始终把外交重点放在“老岳丈”齐惠公这儿,因此,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努力维护与齐国的睦邻友好关系。鲁宣公大概出生在鲁文公二年,17岁即位,现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还不具备宏观而独立的思想,因此,对支持自己上位的齐惠公、后来的老丈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特别是黑壤之会,遭到晋国和卫国联手暗算,公子遂之死,鲁国“三桓”势力坐大,在这种逼仄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下,鲁宣公更是事齐甚周,开年的头等大事就是访问齐国,对齐国可谓是言听计从。

            (二)

           “夏,仲孙蔑如京师。”

        鲁宣公九年,夏季,鲁国大夫仲孙蔑到京师聘问。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春季的时侯,周定王的使者来鲁国要求派人去聘问,这是“大哥大”主动请求“兄弟”去慰问一下他,周王室的天王位可怜(无礼)到什么程度了!于是,夏季,鲁宣公派大夫仲孙蔑(即孙蔑、孟献子,“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传承关系:公子庆父—>公孙敖—>孟孙谷—>孟孙难—>孙蔑)到京师聘问。周王朝的“大哥大”对这请求来的访问很满意,认为鲁国对他很有礼节、很给面子,所以“厚贿”仲孙蔑,堂堂周天王怎么有点巴结的感觉呢?!(“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于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关于“三桓”之一仲孙氏,《春秋》称仲孙,《春秋左氏传》称孟孙,可能是庆父的后人已经以“仲孙”为氏,后来因为避讳共仲(公子庆父)弑君之罪,改为孟孙氏,不过后代既有孟孙氏也有仲孙氏,应是分为两支,两者没有区别。《春秋》中初见叔孙为氏是在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季孙为氏是在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仲孙为氏是在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今年)。

        “三桓”的著名人物如季文子、孟献子等,以后会不断出现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中。《春秋经》就象一个人的健康。只有打牢这个底子,学习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才有根基。

          (三)

          “齐侯伐莱。秋,取根牟。”

        鲁宣公九年,齐惠公讨伐莱国。秋季,占领了根牟。

        前年,齐惠公拉着鲁宣公一起讨伐莱国(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九,算是国际联合部队吧!估计是感觉鲁宣公的参与作用不大,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今年,齐惠公自己单干了,责任主体明确,取得实质效果,占领了莱国的根牟(今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西北部),这是一定要灭掉莱国的节奏!

          (四)

          “八月,滕子卒。”

        鲁宣公九年,秋季,八月,滕国滕昭公死了。

        滕昭公,即姬元,滕国(今山东滕州)第19任君主。在位41年。前任是滕宣公。继任滕文公。滕国与鲁国关系一直不错,《春秋》多次记载滕国来朝,同时保持着与宋国、晋国的良好关系,多次参与大国的会盟和战争,有点象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与国际大国的关系都不错,实施“均衡外交”战略,这需要很高的外交智慧才行。不过,滕国的这种走平衡木的能力,今年好象不灵验了,后边会看到“宋人围滕”,战端即起。

          (五)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扈。晋荀林父帅师伐陈。辛酉,晋侯黑臀卒于扈。”

        鲁宣公九年,秋季,九月,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扈举行正式会晤。晋荀林父帅诸侯之师讨伐陈国。九月辛酉(无此日),晋文公死在了扈地。

        晋国组织此次扈地(郑地,后来为晋所有,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西)国际会议,是准备讨伐对晋国不顺服的国家。不顺服的国家很多,指的是哪个呢?陈国去年底已经与楚国讲和,归顺于楚国,陈灵公害怕楚国找事没有与会,这明显是讨伐对象之一!另外,齐、鲁两国都没有到会,鲁国是因为前年“黑壤之会”被“黑”,估计不敢再来参加(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九),而齐国则是始终没有参加晋成公组织的各种会盟,以晋国的性格,估计是另一个要讨伐的对象。会议统一决定,由晋国大夫荀林父帅诸侯之师讨伐陈国,不知道战备果如何,但很不幸的是,晋成公死在诸侯的盟会上,只得罢军而还,晋成公这算不算用生命谱写国际和平事业华丽乐章?诸侯应该给晋成公搞个国际追悼会吧!几千年之后,回望这段历史,依然感觉到为名为利争斗不休的诸侯国君真的好累、好辛苦!

        晋成公,姬姓,名黑臀,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母亲是周王室孙女。公元前606年-公元前600年在位7年。晋成公由赵盾所拥立,从即位到前年(公元前602年)赵盾去世,完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君权,政事放手给赵盾,从而幸免于被废,最终能死在国君任上。赵盾死后这两年,晋成公刚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与跟自己争“老大”的楚庄王好好较量一下,没想到老天却不给自己时间了,刚组织个国际会议,就死在了会上,抗楚工作“推进会”,变成了晋成公先生的“追悼会”。

        关于晋成公黑臀死的时间“辛酉”,据推算,九月无辛酉,十月有癸酉。上有八月,下有十月,不是“月”误,应该是“日”误。鲁国这些不负责任的太史,记个日子都记错,把后人折腾得够呛! 

          (六)

          “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

        鲁宣公九年,冬季,十月十五日,卫成公姬郑死了。

        扈之会,看来不太吉祥。盟主晋成公当场就死了,而会盟者卫成公不到一个月也死了。这样子会盟,以后去参加的诸侯都有心理障碍了!卫成公,姬姓,卫氏,名郑。卫文公之子,卫中废公之兄,卫穆公之父。卫国第21代国君,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中间空出的近两年时间没有在位的原因,是老爹晋文公得罪了春秋第三霸晋文公,自己被折腾得到处跑,最远跑到楚国,后来又回来了(详见【闲话春秋】之九十七)。卫成公在晋楚“城濮”之战前,跟着鲁国与楚国亲善;之后,却成了晋国坚定的拥趸。世上的友谊,绝大多数都是利益的遮羞布。

          (七)

          “宋人围滕。”

        鲁宣公九年,冬季,宋国人包围了滕国。  

        滕国小国,向来与宋友好,而秋季滕昭公刚死,冬季宋国就来乘火打劫,这宋国也太不地道了吧。即使滕国确实有什么对不起宋国的地方,也等他们把丧事办了,再来算帐也不迟啊!孔子曾赞扬宋国讲仁义、有礼仪,现在看来,连“伐丧”(攻打有丧事的国家)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这“仁义”二字就免谈了吧!

 

          (八)

          “楚子伐郑。”

        鲁宣公九年,冬季,楚庄王讨伐郑国。

        “扈之会”,郑襄公大名赫然在册,这会刺激楚庄王的神经!公元前603年,郑国才和楚国议和(详见【闲话春秋】之一百二十八),答应跟着楚国老大混社会,这才几年,郑国又跑到晋国的旗帜下混生活。

 

          (九)

          “晋郤缺帅师救郑。”

        鲁宣公九年,冬季,晋国大夫郤缺领兵救援郑国。

        厉害了,郑襄公!居然在柳棼(fén,郑地,今址不详)打败了楚师,这估计还是晋国大夫郤缺的功劳多一些。郑国国人都为打败楚国而欣喜,只有子良(公子去疾,郑穆公之子,郑襄公同父异母弟)感到担忧,说:“这是国家的灾难,我离死期不远了。”晋楚两国以郑国为战场争强,郑国的有识之士为郑国的前景担忧。(“晋郤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国人皆喜,唯子良忧曰: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

        郤缺是现在晋国的第一卿士。赵盾在死之前,选定郤缺为接班人,主持国政,郤缺为了报答赵盾的知遇之恩,以胥克有病为由逼他退位,让赵盾的儿子赵朔取代胥克任卿。胥克是胥甲之子,胥甲是胥臣之子,郤缺下放务农的时候是胥臣发现并向晋文公引荐才得以跻身为卿,赵盾死后郤缺由上军将升任中军将,却是拿胥臣之孙胥克开刀,以提拔赵盾之子赵朔。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每家只能出一人继承卿位,在赵氏,赵盾已经将公族大夫让给了同父异母弟弟赵括,如果不是郤缺的努力,赵盾的嫡子赵朔本来只能继承赵盾作为余子身份掌旄(máo)车之族。这也是后来胥克之子胥童怨恨郤氏的原因。

        晋卿郤缺执政时期,晋国的“内阁”如下:

 中军:将,郤缺(接替赵盾);佐,荀林父。

 上军:将,士会(接替郤缺);佐,臾骈。

 下军:将,栾盾;佐,赵朔(取代胥克)。 

          (十)

          “陈杀其大夫泄冶。”

        鲁宣公九年,冬季,陈国杀了他们的大夫泄治。

        陈国大夫泄治被杀,是陈国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的结果,说明在陈国,邪恶的力量占了上风,这是陈灵公要灭亡的前兆。陈灵公和大夫孔宁(公孙宁)、仪行父都与一个叫夏姬的女人通奸。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嫁给陈国大夫御叔为妻,生夏征舒,推测御叔采食于夏或者御叔的父亲字子夏,故夏征舒得以以夏为氏。据说陈宣公有一个儿子称公子少西(字子夏),生公孙御叔,就是说陈灵公和夏征舒都是陈宣公的曾孙,而夏姬是陈灵公的婶婶。孔宁和仪行父都是陈国的卿大夫。夏征舒字子南,又称夏南。御叔死得早,夏征舒成为陈国司马。

        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都贴身穿着夏姬的汗衣,在朝堂上相互戏弄。冶进谏说:公卿宣淫,民无所效法,而且名声不好,您还是把汗衣收起来吧!”(“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陈灵公说:“我能改。”陈灵公把泄冶的话告诉了孔宁、仪行父二人。二人请求杀了泄冶,陈灵公不加禁止,于是泄冶被杀。部分史料记载有一位叫邓元的人,在泄冶死后带着族人离开了陈国。对陈灵公失望透顶了!孔子说:“《诗》说:‘民众多刁,就无需清高。(《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这说的就是泄冶吧!”(《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

        《春秋左氏传》是这样写的,意思是泄治在陈国那个烂摊子里要显示自己的清高,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明哲保身的观点,到底是不是孔子的本意?很值得怀疑。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