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六十六:东进!东进!秦国都城逐步迁向长安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秦人在秦地(今天甘肃天水地区)发展起来后,并没有固步自封、偏安一隅(yú),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走出陇山、挺进关中,努力实现其更加远大的抱负和更宏伟的梦想。秦人的方向明确,步伐坚定,向着关中的长安地区,一步一个脚印向东迈进,终于在关中地区站稳了脚根!一部秦人的迁都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秦人奋斗史。

        公元前776年,即秦襄公二年,秦人将都城从犬丘,即今天甘肃天水西南一带,迁到了汧(qiān)邑一带,即今天陕西陇县东南,这是秦人进入关中以后的第一个都邑。秦人以汧邑为都城共14年,到秦文公四年,即公元前762年,秦人迁都“汧渭之会”为止。当然,中间还有秦邑短暂停留。汧邑故址在今天陕西陇县县城东南的磨儿塬村西,此处东临汧河,南面川口中河,处于两河相交的台塬高地,面向川原谷地,是理想的立足之地和东扩基地,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城址的东南部分夯土城墙分至今仍然可见。

       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即位后,虽然秦人都城虽然仍在汧邑,但文公却一直居住在西垂宫,此宫位于今天甘肃礼县境内。秦文公始终怀有东向之心、东进之志。文公三年,即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领700名士兵从西垂宫出发,向东狩猎,巡视领地,寻找进一步向东拓展疆土的机会。第二年,当他来到汧水和渭水的会合处时,认为此处满足秦人立足的条件上,适合建都。经过占卜,认定此地乃吉利之地,于是,秦文公下令在此地营建都城,不久,秦人便将都城从汧邑迁到“汧渭之会”,即今天的陕西陈仓区魏家崖一带。秦人以此为都城共48年。

        通过迁都,文公稳步向东迈进了极为坚实的一步。这一步,不仅有空间上的东进,还有实质上的东进。秦文公在位50年,一生颇有建树,秦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在此期间渐趋成熟。文公十三年,即公元前753年,开始设立史官,记载国内大事,加强教育普及,百姓多受教化。文公十六年,即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不敌秦人,败逃而去。秦文公乘势收留周朝遗民,疆域扩大到岐地,这是周平王正式分封秦襄公为诸侯时的地界。因为西戎的败逃,岐地以东的土地也为秦人控制,但是,秦文公非常深谋远虑和颇具政治智慧,为了不引起周王朝的警觉,秦人并没有贸然如东进,而是主动放弃了即得利益,把岐地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天子。文公二十年,即公元前746年,秦人设立了诛三族的刑罚。

        秦文公去世,秦宪公即位。秦宪公二年,即公元前714年,秦人再次向东迁徙,将都城从“汧渭之会”迁到平阳,即今天的陕西陈仓区扬家沟乡阳平一带,并以此为都城共36年。这里土肥水美,是一处理想的城址,秦宪公以此为东进的重要基地,与西戎的一支毫部落作战,取得了战争胜利。

        秦宪公死后,秦国因君位之争发生了动荡,太子武公被废,庶子出子被拥立为君。六年后,出子被杀,武公最终被立为国君。武公即位后,居住在平阳封宫。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派兵打败了西方(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的邽(guī)戎和冀戎,并在这两支戎人居住的地区进行管理。第二年,秦武公又设了杜县和郑县,这是秦国设县的最早历史记录,“杜”即今天陕西长安东南、“郑”即今天陕西华县北。同年,又灭掉了西虢,即今天陕西陈仓区虢镇。秦人一边武力向东迁都,一边完善文治法度,至此,西起今天甘肃南部,东至陕西华山一线,整个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均为秦国所控制。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用66人殉葬,其弟秦德公即位。第二年,即秦德公元年,秦人将都城迁到雍城,即今天陕西凤翔县南,梁伯和芮伯两位诸侯来秦国朝拜,至此,秦人真正开始强大起来。

        “平王封赐,襄公立国”。从秦襄公开国到秦德公居雍城,秦人共迁都4次,将都城向东推进了250公里,完全拥有了周平王分封的“岐西之地”,并且东距长安“丰镐之地”仅有150公里之遥。秦人入主长安,必然指日可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